6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一带一路’高端人文对话”为主题,来自中国、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人文交流前沿问题”、“文明的包容与互鉴”、“民间外交与民心相通”、“国家形象与社会舆论”等议题,积极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软力量的建设建言献策,达成了共识。
人文交流合作的意义:助力“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
与会专家学者对人文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普遍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镭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和高加索、中亚国家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记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和中亚高加索国家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带来新的机遇。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需要不断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民众之间的心灵沟通,筑牢友好合作的社会根基。王镭认为,当前中国和中亚高加索国家已建立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各类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体育赛事、青年交流、智库对话等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人文合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有利于各国之间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指出,当今世界处于西方话语体系之下太久,受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影响太大,让一种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式得到广泛认同绝非易事。“一带一路”建设不遵循单一的模式,可以根据合作对象的国情,灵活选择和创新各种模式。不是中国认为对合作方有好处的项目就是好项目,好项目应该得到所在国政府、社会和人民的广泛认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国情、社情、民情,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愿、所忧。孔丹强调,中国真诚希望“一带一路”成为幸福繁荣之路、和平友谊之路、绿色生态之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已经开始取得大量收获,对促进沿线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5年“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加速期,这需要各国及时消除各种误解和障碍,加深相互的理解和认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题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战略问题》的演讲中提出,从几千年有记录的世界史来看,一切世界的变局首先都是从文化交流或碰撞开始的。中国的西域开拓、西行取经,西方的传教士和西学东渐,都是把文化作为走向世界的首选工具。共建“一带一路”是相关地域的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大合作,没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的包容,是不可能做到民心相通的,更不可能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因此,要以文化交流为先导,从情感上进行沟通,让不同文明的优良精神成果互鉴互学,争取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要以文化传播为手段,介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启发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和人民增强现代意识,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今生今世的幸福,启发人们变革社会的决心,与我们一起创造以人为本的新文明。要以传播人类创造的知识为重点,引导人们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理想,并自觉为之奋斗。这些工作比协议和项目更为重要,它能改变的不是具体的物质条件,而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应当制订推进“一带一路”开放格局的文化建设指导方针,长期稳定地深化“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思想基础;消除文化差异和文明隔阂所形成的阻力,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旗帜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精神层面体现了人文对话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于同一个时空里,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对话应该成为“一带一路”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人文对话,有再多基础设施,有再多GDP,也是与以人为本的精神相违背的。
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马纳萨良认为,有文化的交流才有经济的交流,有经济的交流才有政治上的互信。“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明互鉴之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在人文对话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弘扬“丝路精神”,经贸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人类历史也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目前世界上对‘一带一路’的解释更多来自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理解亟待加深。”阿塞拜疆驻华大使杰纳利表示,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就会发现,它是人与人的心心相通之路,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作为多宗教和多民族的国家,阿塞拜疆对人文交流合作极为重视,阿塞拜疆举办的巴库全球论坛已成为不同文化交流对话的国际平台。他期望阿塞拜疆未来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
在白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所长丹尼洛维奇看来,“一带一路”建设远不仅仅是关于欧亚经济转型和建设的倡议,也开启了欧亚人文合作交流的新起点。处于东西方交界处的白俄罗斯将发挥区位优势,不仅能够发挥物流与客流中转站的作用,还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欧亚文明展开深入密切的互动。
人文交流合作的原则:不同文化要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鉴于人文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格局。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合作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上合组织副秘书长王开文介绍,尊重多样文明是“上海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上海精神”的引领下,成员国在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开展了大量活动。例如,“上合组织——我们共同的家园”项目举办的文化日活动、为所有成员国青年音乐家提供舞台的“九个美妙乐章”钢琴演奏会、已举办多届的上合马拉松等活动,不仅扩大了上合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让上合国家的人民走到一起,相互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让上合国家的人民更亲、更近、更和谐”。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要把欧亚大陆人文之路走通,必须要面对不同文明如何交流、交融的问题,尤其是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共存、共生、共荣的问题。首先,文化交流要做到相互尊重。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都拥有辉煌的历史。双方在历史上和平相处、相互尊重,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这对今天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其次,文化交流要做到相互学习。中华文化的许多财富都与学习借鉴伊斯兰文明有关;而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也是学习的历史。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对弟子说:“你们求学吧!哪怕去遥远的中国。”今天我们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要发扬这种相互学习的好传统。最后,文化交流要做到相互包容。不同文明有不同的历史,必然有不同习俗、不同礼仪。文化交融不是要改变各自的礼仪,而是要相互包容。中华文明是开放的、包容的,公元7世纪伊斯兰文明就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其中就包括了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明也是开放的、包容的,我们到中亚、西亚、南亚、高加索地区去走走,就会发现那里人民对中国人的友情会让我们永远难忘。革命音乐家冼星海就葬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冼星海人生的最后岁月里哈萨克斯坦人民给予了他无私的爱和保护。今天,文化和信仰的不同,同样没有阻碍中国人在中亚、西亚、南亚、高加索地区求学、投资、经商。这种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是我们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非常好的人文保证。
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伊利哈姆认为,此前阿塞拜疆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的经验,主要来自于与文化相近的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的实践。然而,“一带一路”是世界性的倡议,包括阿塞拜疆在内的沿线国家,必须要学习与相对陌生的文化打交道,必须思考如何对待多样性文化。或许,我们暂时没有熟练地掌握他者的语言或了解对方的传统文化,但这正是对不同文化对话愿望的考验。在苏格拉底那里,对话是将社会不同阶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对话同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正面互动的开始。当我们去研究和了解其他文明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时候,要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去领会、去学习,更要持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历经多年传承下来的文明成果。
俄罗斯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教授叶卡捷琳娜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之所以能够走向对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丝路精神与俄罗斯的“大欧亚观”存在契合之处。大欧亚观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要平等对待所有的文化和文明。这种精神在近期俄中两国领导人之间签署的一些相关文件中,以及在青岛举办的上合峰会中都得到了体现。世界上的文明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历史的发展也并非直线型演进,所有的文明都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题为《异质文明间的包容和互鉴与世界人民的大团结》的发言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表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文明当成一种资格,以裁判者和世界文明领导者自居,自以为可以居高临下地对“半蒙昧”和“半野蛮”的东方国家的事情进行干预。西方现代人文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国家和对抗性的西式民主制度,而中国文明讲的是天文、地文、人文,或者是天道、地道、人道。古老的中华文明,代表着异质文明间的包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客观上是要打破西方主导的实质上宣扬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和伊斯兰恐惧症的旧世界秩序,建立一个基于文明互鉴和包容基础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的文明新秩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互鉴将重塑现代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了现代化文明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标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从世界观的高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他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坦赞铁路模式,其特点是不以牟利为目的,而是真诚帮助别国,与别国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坦赞铁路的修建代表一个新世界观的出现。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考察坦赞铁路,当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一带”和“一路”。“一带一路”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紧密结合,也和坦赞铁路这个实践是紧密结合的,这是一个与以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世界观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观,是包容、共享、共同发展、南北平衡的世界观,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
人文交流合作的成果:助推欧亚地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
正是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指引下,一副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画卷正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徐徐展开。
“欧亚地区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地,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吉树民表示。他在谈到民心相通的成效时表示,中国同欧亚地区国家的人员往来每年有数百万人次,其中中国是俄罗斯入境游的最大客源国,也是俄罗斯游客的第三大目的地国。在机制建设方面,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多个地区国家对中国公民实施了签证便利化措施,中国公民赴哈萨克斯坦也启动了团体游。旅游的不断热络和升温,带动了双向的民间交往,同时欧亚地区的中国热、汉语热也正在不断助推双方的人文交流同步升温。除此之外,中国同欧亚地区国家互办电影周、互办展览、文艺演出,青少年和媒体层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紧密的民间交流,亲密的民间情感,将为我们的合作提供越来越强大、持续的动力。
多国驻华大使的观点与吉树民形成呼应。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表示,近年来俄中在体育、艺术、教育、媒体、旅游等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观看的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筹备2022年中国冬奥会合作等诸多体育合作项目稳步推进;2017年,俄中第一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式创建;实施团队游免签政策以来,赴俄中国游客快速增长,热门旅游目的地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延伸至西伯利亚等更广大地区。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介绍,目前有超过1.4万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在中国留学,中国创建了四个哈萨克斯坦中心。哈萨克斯坦青年歌手迪玛希在中国家喻户晓,哈中还首次合作拍摄了讲述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患难之谊的电影《音乐家》。有关哈萨克斯坦历史、文学等方面书籍的中文译介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马纳萨良说,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已开设亚美尼亚语课程,而孔子学院也在亚美尼亚蓬勃发展。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亚美尼亚越来越受欢迎,年轻一代会说汉语已不再是新鲜事。
“一带一路”带来的不仅有文化艺术交流,更有思想学术的碰撞。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让新时代国际上对中国学的关注上升到新的高度。近年来中国学出现了六大变化。一是学科的外延在扩大,由专注于语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传统汉学研究,扩大到当代中国道路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重要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研究主体的范围在扩大,不仅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包括瑞典、阿根廷、土耳其、古巴等各大洲的国家都在研究中国。三是中国学的学科地位在上升,由过去单纯的地区性研究,扩展为涵盖史学、文学、法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中国学已在西方大学里成为专业学科。一些其他领域的学者比如克鲁格曼、福山等人都在关注和研究中国。四是中国学研究的问题性和思想性不断增强,由过去学院派研究文字、语言、历史等,逐渐地注重现实情况的研究。五是中国学的应用性不断提高,其成果由过去大学课堂或学者们的讨论,逐渐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商界决策的参考。六是国外中国学和中国本土学术界的对话和交流愈发频繁。
以中乌联合考古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谈到了“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合作的具体进展。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城市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处于这条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国家。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签署了考古发掘研究合作协议,开始了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的联合考古工作,至今已持续工作8年,“不但极大地促进了中乌联合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中乌两国学术界和民间的友好往来”。
人文交流合作的建议:以精耕细作方式不断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人文领域的合作更需要精耕细作,民心交融更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智库如何更好发挥在人文对话中的作用,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合作。第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项目进行更加深入的案例研究。当前关于海外园区、中欧班列、货币结算、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具体研究还浮于表面,智库需要克服障碍,深入田野,真正生产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第二,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进行语言教育体系的对接进行研究。语言是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种众多,当前我国外语教学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第三,智库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的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梳理早期收获的经验和规律,研究今后应该避免的问题。“沿线国家的智库应该在这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书写出‘一带一路’政治经济学。”
赵白鸽建议,智库要加强对各国文化的研究、学习和借鉴。例如俄罗斯文化,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静静的顿河》等优秀文学作品曾经对一代中国人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我们在研究俄罗斯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再如,在哈萨克斯坦,多种宗教和文化能够和谐共处,对待西方文化又能够做到“以我为主”的选择性吸收,有许多经验和观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何开辟“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新空间,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心的话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目前我国政府支持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项目大多限于狭义上的文化项目,中医并没有被纳入其中,这导致中医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往往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徐安龙讲述了中医在德国、俄罗斯、美国从非法走向合法的几个案例后说,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递了中国人如何热爱生命、如何看待与自然的关系等文化哲学理念。中医“走出去”应该成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新途径。国家在孔子学院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希望未来能投入一部分资源用于建设中医“走出去”的试验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设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提出了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文旅研习新型产业的建议。他表示,“一带一路”自古以来既是贸易通衢,也是传道之途。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五大精神文化体系的思想,在“一带一路”上往返传播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转移、创化,使其转变为文旅研习产业的内容,成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载体。“可以用‘艺术+科技’的方法构建新型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及其他各种衍变体,直达乡村甚至家庭。”
创新我国对外人文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也是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要用新思维推动文化‘走出去’合作发展,形成强大的文化场。”柳斌杰认为,要转变过去文化“走出去”一靠政府、二靠文化中心、三靠孔子学院的传统思路,要支持一切有能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机构、单位、学校、企业,开展“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建设,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在当地培养人、出成果,激活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
柳斌杰还对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文化设施和设备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首先要进行基础设施、设备、平台、渠道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以支持现代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目前我国在艺术创造、印刷复制、广播通信、数字传播、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具有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发能力,应当有重点地帮助部分沿线国家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造福当地人民。第二,文化内容的制造能力的提升和引导。在一些国家,由于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结果,普世价值、西方中心、宗教至上、文明优越等还有很大市场,压抑了国民的文化创造力,减弱了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可以通过办中心、开学堂、留学生培养等方式,发现和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才;通过举办展览和传媒渠道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讲好中国的故事,同时也可激活当地的文化精神,在内容上实现突破。第三,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市场。人民群众直接感受的是优秀的文化产品,他们是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来吸收文化营养的,我们“走出去”的文化产品或在当地合作生产的本土文化产品,都要把丰富有趣、健康向上、科学先进、形式完美、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供应放在重要的位置,绝不能把假冒伪劣产品、文化垃圾弄出去。文化形象是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的第一道风景,要用文化品牌为国家增光添彩。第四,着眼于长期的竞争发展。“一带一路”是多样文明交汇、交融、交锋的复杂地区,各民族文化、各大宗教流派,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文化在这里都有精彩的表演,而且还会有长期的较量,所以我们不能指望轻而易举就生出新文化的力量。要以文化自信为定力,长期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竞争中改变和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格局。
(编辑 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