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叶瑛 田辉 王臣 李路 来源: 2023.10.31 15:34:31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聚焦新发展阶段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战略谋划和系统规划,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要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高度,深刻把握自身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在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尽快发力见效,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成为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领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属性和功能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不仅是一个重要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企业属性而言,世界上所有国有企业都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我国的国有企业除具有上述两个属性以外,还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鲜明的经济属性

企业经济属性即经济责任。我国国有企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要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承担好责任,发挥好功能,发展好企业。

鲜明的政治属性

企业政治属性即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坚持党组织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都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核心力量,发挥着“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公司治理极其重要的一环,研究决定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履行前置研究程序,确保国有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要求。

鲜明的社会属性

企业社会属性即社会责任。从世界范围看,履行社会责任是各类型所有制企业发展的共性,更是国有企业的天然职责。现代公司股东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公司股东遍及世界各地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然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国有企业在公益性与营利性发生冲突时,必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特殊社会目的作为根本出发点,需要在应急保供、抗震救灾、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建设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另外,国有企业在依法经营、扩大就业、保护环境等方面也需作出表率。

国有企业功能定位

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一直在不断探索完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20158月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对其他行业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

国有企业是制度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以及健全监督机制等方式进一步释放活力,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要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依靠先进技术处理好发展和污染的矛盾,积极履行生态和社会责任;要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引导社会组织和先富群体积极助力共同富裕;要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全球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典范,彰显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肩负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有企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发展沿着微观和宏观两条线不断深化。在宏观层面,通过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使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了国有企业在上述领域的功能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但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投资涉及领域过多等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之间重复投资也较为普遍。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都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作表率指明方向。国有企业要按照上述精神,通过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国有经济向特定功能领域、重要行业优化布局,实质推动国有资本向提供公共服务、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自强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大对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推动国有企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制造强国战略、改善社会民生、补齐产业链短板等重大领域更好发挥作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大”“两资”等低效无效、不具备竞争优势资产的退出力度,通过固链、补链、强、塑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当绿色低碳转型“先锋队”,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国有企业要以强化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加强自主创新,发挥制度优势并形成创新要素合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贡献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更好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国际影响力和产业话语权,真正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

发挥国有经济创新带动作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做强做优做大、怎样做强做优做大这个重大时代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完整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突显了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战略意义。实践中,国有企业历经多次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握指成拳”,推动国有企业在世界500强数量稳步增加,较好实现了国有企业“做大”的目标,但国有资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功能定位还没有很好体现,国有经济“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基本格局还未扭转,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产品服务、创新引领等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部署要求,目的在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代表了国有企业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新使命、新任务。具体来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就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内生性和渗透性领导,激发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依靠力量的自觉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其中,“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就是要深化党管资本,通过市场作用放大资本一般性(不限于国有企业一种实现形式,可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促进国有资本和其它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和带动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资本基础,并推动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大幅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效托底国民经济发展。“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就是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加大向国家主导产业、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壮大可持续发展动能,同时兼顾社会属性,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应急能力等公益性领域集中,履行制度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形成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卓著、技术领先、绩效优秀、管理先进、品牌影响力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大幅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就是要通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形成更多资本积累,继续控股经营自然垄断行业和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行业,提高行业供给质量、数量,确保供给安全,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规模和实力发展壮大,更好发挥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的国民经济“稳定器”作用。

发挥国有经济改革调整作用,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贡献

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制度上既发挥市场经济长处,又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1+N”政策体系指导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向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转型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上述两方面要形成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通过制度设计真正实现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以及董事会规范运作基础上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权利,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加快形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产业集团功能鲜明、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格局,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监管方式和手段,切实增强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写好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回答好的这篇“大文章”。

新征程国有企业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国民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国有企业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起到了奠基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有企业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牢记“国之大者”,在实业兴邦产业强国上重点发力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将经济发展主要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供给质效提升,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国有企业要紧扣国家发展需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建设需要,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迁移,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国有经济服务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力。

创建世界一流,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重点发力

世界一流企业是一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支撑,国有企业要以追求卓越、志在一流的使命担当,向世界一流企业奋力迈进。聚焦主责主业,将产品卓越作为建设一流企业的根基,打造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产品增值、高科技含量、硬产品品质等方面下狠功夫;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通过打造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服务网络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价值创造力;加大创新投入,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瞄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聚焦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寻求发展,有效提升企业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完善公司治理,通过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提升企业现代治理和管理能力,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提升企业全球影响力,推进现代新型国有企业跨越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聚焦主责主业,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上重点发力

按“资源相同、主业相近、业务相关、产业协同”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快上下游垂直整合、同类业务专业化横向联合和专业化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按照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要求,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发展新动能。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破除主业不清、布局宽泛、投资散乱等问题,通过整合非主业资产、集中资源,从不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和业务中有序退出,加大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子公司清理力度,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产的高效合理配置,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上重点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国有企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集成制度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瞄准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技领域,加大创新资源和研发经费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升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领域的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力争在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国重器方面取得多点突破,切实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彰显新型举国体制和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显著优势。发挥体制、资源、技术、人才等综合优势,统筹创新资源,搭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产业技术联盟、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当好创新链上的资源整合者,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培育合作、高效、开放的创新生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科技攻关高地。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健全考核评价和创新容错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股权激励等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和正向激励机制,形成鼓励原创、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做好前瞻布局,在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重点发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考虑到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产业化初期,且其培育壮大一定程度依赖传统优势产业支撑,需要场景、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应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发挥突破带动作用,在处于孕育期、高风险的未来产业上加大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赋能。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或投资等方式,有效发挥产业链优势,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节点控制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头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领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国民共进”,在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上重点发力

改革开放45年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的基本格局。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战略支撑、产业引导、调节稳定等作用,民营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主要分布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成为经济竞争力、活力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是党长期执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与国有经济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协同发展,成为政策的主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又鼓励国有资本投资入股民营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和对民营经济的牵引力,促进各类资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国有企业要通过互补性分工,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共建“一带一路”,在积极助力对外开放上重点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谋划,鼓励企业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加强与各国各类企业在资本、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畅通国内外双循环。国有企业要在变局中抢抓发展先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适应最新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能力,利用全球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推动开放发展,提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度和统一性。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对外投资合作,通过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品牌美誉度,引导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持续提高资源整合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加大联合出海力度,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高度重视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把境外业务作为内部管控的重点,健全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流程,推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向境外延伸,提升境外风险防控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在完善国有企业制度上重点发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国有企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政治保障,也是国有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在于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新时代新征程上,国有企业要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落实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和经营活动符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要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决策机制,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经营主体,更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开展生产经营,取得相应的收益,承担相应的风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编辑 尚鸣)



* 叶瑛,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信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监。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