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促进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稳健的数字人民币体系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高支付风险防控水平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数字货币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经济快速蓬勃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近十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5年的18.6万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7.5%增长至41.5%。数字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庞大的人口规模、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应用的高速发展等,其中数字货币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对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成为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利器。
广义数字货币的发展
从广义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任何形式的数字化支付工具都可被称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发展依赖于支付体系的发展,早期支付体系的指令以纸质凭证的传递来完成,很多工作都是手工操作。随着指令的计算机化,支付效率逐渐提升,从银行卡起步,使用基于磁条卡或者IC卡的方式进行支付;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二维码、NFC等技术的发明,闪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成为支付方式的主流。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指出,“支付体系的数字化等同于支付工具转化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无法单独建立和存在,需要依托于支付系统才能运行。”得益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技术的应用发展,中国支付体系快速数字化,引领全球数字经济稳步增长。
在国际上,随着比特币问世,加密货币发展迅速,但这些货币本质上是由开发者自我设计和命名,没有稳定的锚来进行定价,也就没有多少交易用它来支付,货币的属性大打折扣。
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
从法定货币角度看,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发展稳步推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以下简称BIS)2022年的调查报告,全球86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已有约93%开展数字货币研究,正在进行实验或概念验证的国家或地区占比从2019年的42%增加到2022年的超50%。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央行及欧央行近年来以各种形式发布了关于CBDC的考虑及计划,部分已完成了初步测试。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2016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从2020年4月开始,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冬奥场景等“4+1”地区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透露,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展至17个省市的26个试点地区,应用场景已从零售消费场景延展到薪资发放、普惠贷款、绿色金融等对公企业服务,以及财政、税收、公用事业、电子政务、助农扶贫等政务服务场景中,为国家战略实施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的设计特性包括: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不计付利息,低成本,支付即结算,可控匿名,安全性和可编程性。数字人民币采用双层经营模式,由央行负责向指定运营机构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运营机构负责兑换和流通。
数字人民币的对外表现和触达用户的载体是数字钱包,通过对钱包进行分类管理,可赋予钱包不同的权限等级。从持有主体看,数字钱包分为对公钱包和个人钱包;从设备载体看,数字钱包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按照权限归属可分为母钱包和子钱包,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强度分为一、二、三、四级钱包,其中四级钱包为非实名钱包。
商业银行推动数字人民币面临的挑战
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工作,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基本推动框架已搭建完成,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有10家,分别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以及网商银行(支付宝)、微众银行(微信支付),形成“六大国有行+两家股份行+两家互联网银行”的格局。商业银行应把握好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机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与效率,为实现国内大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货币基础。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主要工作包括:技术对接、商户拓展、交易场景搭建、用户注册培训和公众宣传等。就目前17个省级行政区全域或部分城市进行的试点推广看,商业银行在数字人民币推动中也遇到了法律、技术、应用、盈利和反洗钱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在法律端,规范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明确或空白;在技术端,存在“双离线”支付短板和信息安全漏洞;在应用端,消费者未养成消费使用习惯;在收益方面也存在不小的挑战,例如出现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洗钱犯罪的案例。
法律层面的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创新设计出的法定货币,其可追溯、移动支付、匿名可控等特性提高了支付效率,补充了已有法定货币的缺陷,但现存的法律法规并未能有效地跟进调整。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修订于2015年,法规条例中未提及数字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于2018年修订,其中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也未提及数字人民币。国家颁布的行政法作为其他法律的前置法尚未在基本概念上进行明晰,必然会导致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洗钱犯罪在其他法律中的法律界定、定罪量刑和司法认定上产生混乱。
技术层面的困境
“双离线”支付是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币特性区别于其他移动支付的优势特征之一,即能在收付双方均离线状态下实现数字信息的传输,进而脱离网络的限制。该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便利的同时仍存在支付短板,目前可行的控制手段是将该功能应用在小额支付领域。不排除有不法分子在“双离线”模式下将同一笔数字货币重复使用几次,即行业中所称的“双花问题”(Double Spending)。另外,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应用,系统的技术稳定性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运营机构投入大量的技术资源进行维护。
应用层面的困境
数字人民币的主流支付形式没有新的变化。作为一种新的法定货币,从应用最广的消费层看,仍然是扫一扫、碰一碰支付的表现形式,使用者需要额外下载APP,使用体验上并没有太大的提升。在硬钱包、母子钱包等方面的应用目前还不理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看(见表1),全国通过银联和网联进行的交易笔数高达2920亿笔,其中银联渠道占比25.31%,网联渠道占比70.87%,可见使用POS和移动支付已非常成熟,运行平稳。
表1 202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
||||
类型 |
总交易笔数/亿笔 |
占比 |
总交易金额/万亿元 |
占比 |
网联清算 |
2151.56 |
70.87% |
120.58 |
3.96% |
银联跨行支付 |
768.30 |
25.31% |
70.98 |
2.33% |
人行大小额 |
54.82 |
1.81% |
2287.49 |
75.05% |
行内支付 |
52.47 |
1.73% |
533.55 |
17.51% |
同城与农信系统 |
8.57 |
0.28% |
1.67 |
0.05% |
跨境交易 |
0.03 |
0.00% |
33.66 |
1.10% |
总计 |
3035.75 |
|
3047.92 |
|
盈利层面的困境
在盈利层面的挑战是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现实推广困境,作为业务产品,无法实现多方共赢,将阻碍其快速推广。银联POS、微信支付、支付宝等二维码支付业务中的推广各方,如发卡、收单、渠道服务和结算行等均可实现收益分层,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银行卡、微信等消费者端的普及使用,商户已接受了移动支付的收款方式,愿意承担部分的支付成本。数字人民币作为纸质现金的替代,具有不计息的属性,也将挤压商业银行结算存款的部分头寸,相对于传统收单产品,商业银行的推广边际收益较低。
反洗钱层面的困境
虽然数字人民币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可编程、可追溯,提高了监管部门追溯排查的便利度,但其运营和支付的模式相对于传统支付方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监管层看,监管义务主体运营机构仍然是银行和持牌机构,监管机构仍是央行,各运营机构仍存在数据孤岛的情况,不法分子可以利用交易信息分散于不同机构的“孤岛”特征,在操纵交易时选择性通过跨行交易切断追踪线索;从账户层面看,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支付快捷的特点,可能降低不法分子开户持币的难度,从而增加业务洗钱风险。
目前,浙江绍兴、云南昆明均出现了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洗钱犯罪的案例,上海甚至还出现了利用数字人民币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赌博等上游犯罪分子拆分转移赃款进行“跑分”的团伙犯罪案件,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交易的隐蔽性和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不清晰,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
商业银行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路径展望
作为国家层面推出的战略工具,数字人民币体系将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构建采取相应的举措,解决在技术、法律、利益冲突、反洗钱中的现实问题,配合央行全面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设计与落地,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生态构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配合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商业银行作为业务的具体执行层,应协助立法机关和央行制定适用数字人民币管理的法律,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均处于公开征求修改意见阶段,相关机构可根据数字人民币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对数字人民币的明确定义和全周期监管、个人信息的保护、各机构间权利义务界限的划分、反洗钱等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
开发特色的技术应用场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充分竞争,传统移动支付已经十分成熟,在没有强力行政手段推动下,数字人民币在零售端增加交易份额的难度巨大。商业银行应结合数字人民币的特性,在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开发更多有特色的应用场景,形成与传统移动支付不同的体验生态。第一,利用其交易效率、交易安全、低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跨境支付、离线支付、消费金融、有条件支付等场景中进行高质量的应用。如目前国家关注外国来华人员的支付体验工作,商业银行可通过数字人民币为外国来华人员提供更高效、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还可提高政府部门补贴资金的流向控制,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第二,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存量的客户资源,加快自身系统的迭代升级,改造基础系统设施,为构建多层次的智能合约平台创造准备。
加强商户侧的营销推动
商业银行应利用数字人民币无跨行交易手续费的特点,加强商户侧的营销推动,借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运营方式,对使用数字人民币交易结算的企业,在银行金融服务中执行优惠政策,提升商户侧客户粘度,进而提高存款留存获得收益。
开展消费侧的知识普及
从第三方支付的推广历程看,从最初使用U盾的网银支付到线上快捷支付,从扫码支付到碰一碰支付,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使用越来越便捷。可以说,谁主导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谁就能主导交易。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者客户和商户的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对数字人民币交易的安全认知,促使其逐步养成使用习惯,同时为公众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金融科技创新将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安全、普惠、快捷的支付方式,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虽然商业银行在推动数字人民币发展中面临法律、技术、应用、盈利和反洗钱等方面的难题,但应看到我国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提升自身金融服务水平与效率,为实现国内大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货币基础。
(编辑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