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经济、稳增长刻不容缓,而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推进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稳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工业互联网的显著特征
工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也是造就数字工业的基础工具,是继消费互联网后覆盖更广、渗透更深、成效更大、前景更好的创新体系,被业内称为“互联网的下半场”。
工业互联网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
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并与工业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衍生出一系列实用技术,如CAD、CAE、MES、ERP等。
第二,制造并应用了各类电信产品,构筑了服务于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工业互联网支撑的数字工业与数字经济同族,内核相容,基因相同。对数字经济要点的理解同样适用于数字工业:一是数据本身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成为资源,二是电信产业为数字工业提供了工具和保障,三是两类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发展的动力,四是数字化提升了生产力,同时变革了生产关系。
数字工业也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数字产业化”是把通信技术(CT)、信息技术(IT)、数字技术(DT)产业化,是工业互联网产业的核心先导产业;“产业数字化”——工业各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升效率,进而提高产业附加值。
目前,一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初步实施了数字化转型,具有七种形态:
一是数字化研发设计。最典型的数据指标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工具的使用率目前已经达到55.7%,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是大数据市场细分。用市场化的观念,对所属行业和具体的用户以及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等,通过大数据进行市场细分。
三是个性化规模定制,目前正在示范推广。
四是智能化的精准制造。《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这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已达75.1%。
五是网络化的协同运作,这是我们发展共享经济、完善产业链的具体途径,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比为39.2%。
六是信息化运营管理,也称数字化管理。目前这一形态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为68.1%。
七是制造业服务化延伸。目前这种形态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9%。
聚焦痛点难点加快数字化转型
目前,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加速成长。工业数字化要从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出发,重视行业属性和技术融合,聚焦每个环节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第一,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但总量还不够大,处于成长期。
从2017年到2020年,无论是产业的经济总量增加值,还是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2020年工业核心产业增加值6520亿元,只占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的8.3%;当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增加值3.14万亿元,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2021年提升到4万亿元,占比达11%。说明我们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虽然进入了快车道,但是还处于成长初期,潜力仍然很大。
第二,当前发展数字工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引起重视。
在核心产业的建设方面,工业互联网还没有形成全国的构架。碎片化发展,工业互联网有行业的、有地区的、有企业的,还没有真正联接起来。企业、行业和区域还没有完全互联互通,一些标准和规范缺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半导体设备材料的自给率只有10%,90%还需要进口;95%的高端芯片需要依赖进口。集成电路的制造仍然薄弱,多数依赖代加工,我们已经拥有了12吋硅晶圆片的生产线,但该产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
在工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尚缺乏跨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应用场景不够多。一些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有自己的内网、外网,但是应用水平仍需提高。目前很多工业企业对信息安全和“机器换人”存在忧虑,影响了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第三,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主体、创新主体,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体。所谓赋能,是指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合作双方的跨界融合,从而释放出新的动能。赋能不存在“赋方”和“被赋方”的主宾关系,也不存在居高临下的赋予,而是企业的自我变革。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发展的基点是跨界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衰我兴”。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工业技术,但对行业先进技术可以起到助力和引导的作用。两种技术都在创新、前进,同时融合聚变,进而迸发出新的能量。
第四,目前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尚处于发展阶段。数字产业化的增加值可以精准计量,但产业数字化的评价监测统计模型和公式还不成熟,同时要防止避免估值过高而产生盲目性。“十四五”规划提出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7.8%提高到2025年的10%,同时提出要“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提供了数字经济的分类、统计标准、口径和范围,相关研究机构中据此研究改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定量测算。
大变局下数字化转型的新任务
近三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重要措施之一。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要抓好三件事
1.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加快网络、标识解析、平台、安全的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动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
2.提升半导体设备、材料和芯片的制造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集成电路制造”(IDM)。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上游设计水平不低,下游封装测试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中间的制造能力比较薄弱,要按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进行调整。
3.积极有序、适度超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除网络基站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项目外,还要格外重视“网络体系强基”和“标识解析体系增强”行动项目,促进各层次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延伸到行业和企业,企业没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内外网,数字化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工业数字化要走深向实
其一,工业数字化要分地区分行业从企业抓起,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相互学习而不互相攀比;离散式、流程式制造要因业施策;不同企业因企而异,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注重夯实基础能力再造。
其二,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5G的突出优势与智能制造的要求相契合,物理单元应联尽联、无限泛在数据图像应采尽采、畅通传输。企业提升内网、外网水平,打造5G连接工厂。提升算法算力,逐级提升数据应用功能。工业知识、技术软件化,开发应用工业APP,要做到软硬兼施。
其三,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拓展到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链主的领军和生态整合作用,结合自身的数字化经验,为产业链服务,推动同行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带动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助推服务商与企业合作,创新优质应用场景,加快示范推广。培育一批数字化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数字化助推经济复苏
健康码、行程卡、“数字哨兵”保证员工健康出勤;了解市场信息,获取订单,签订合同,往来资金;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优选运输方式,畅通购销;柔性生产方案,内网下达,外网协同,自动控制、无人操作;倒逼数字化应用,巩固成果。
助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做到“五通”。“规则通”是指信息联通,及时了解各地各行业市场规则、财税政策,消除隔阂。“信息通”是指通过公网、专网及时掌握供求、价格、质量、数量等市场要素。“物流通”是指优化原料和产品库存及流向,合理选择运输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商务通”旨在通过数字化提高商务效率,简化出入省和进出口通关手续,提高物流、资金流转效率。“监管通”要反不正当竞争,建立信用档案,信用信息互通,及时发现惩戒违法违规行为。
(编辑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