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创新驱动 以绿色智能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

庞邢健 来源: 2023.01.11 13:33:39


                      

 

绿色智能制造是应对种种不确定性、保持工业企业韧性的关键要素,可以让企业具备柔性生产的能力,面对各种上下游的不确定性因素时,依然能够保证生产的韧性,实现敏捷的响应和高效的运营。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推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并举,更需要持续创新与健康生态圈的支持。

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必选题

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地,以及人口变化和劳动力世代变迁的大趋势,依然是制造业头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空前的。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人们的差旅和互访受到很大限制,这意味着实地监控进程的能力受到限制,必须考虑将运维操作尽量远程化。智能制造是我们将要迎来的下一代自动化趋势。

根据《财富》杂志的调查,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94%的世界前1000强企业受到了供应链的挑战和冲击,加之近来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工业企业必须变得更高效和更有韧性,实现业务敏捷性,分布式运营,优化供应链,确保信息安全,注重质量提升。

由于32%的碳排放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企业,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的必选题。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大量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八大控排行业将面临减碳压力。另据国家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技能型人才缺口的增加,决定企业必须要用技术赋能员工、赋能管理、赋能决策。

过去,我们判断一个工业企业成功与否,通常会看它的财务数据,如营收、利润、投资回报率等指标。现在,我们评价一个企业是不是优秀肯定要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纳入考虑范畴。如何在“人、利润、地球”这三重底线中做到平衡是一项挑战,也是我们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一步。

如今,数字技术可以支撑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数字化的赋能手段保证了与碳排放相关的实时数据的传输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还可以追踪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通过可持续发展彰显社会责任,那将带来业务的增长,吸引新的人才和投资。随着碳交易机制的不断成熟和数字化监测手段的日趋完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业务机会和经济效益将会进一步显现。

数字化赋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两项企业长期战略。数字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化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发展动力。以施耐德电气集团(以下简称施耐德电气)为例,2021年施耐德电气的全球收入达到290亿欧元,其中5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数字化业务,包括互联互通的产品、边缘控制、分析、软件、服务等。同时,公司的可持续影响力收入占比已经达到70%(可持续影响力收入是指对气候产生积极影响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所带来的收入),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0%

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从如下三个层面逐步推进:

一是高效生产。生产是工业企业的核心,通过全厂统一的管控平台和智能监测系统,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KPI融合到日常运营管理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KPI不仅包括碳排放和环境监测数据,也包括生产节拍、生产能效、产能利用效率、质量合格等相关要素。通过生产最优化,保证企业的长期卓越表现。

二是绿色的产品。一方面通过循环利用,消除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产品碳足迹,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三是社会承诺。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也要通过数字生态圈赋能客户和供应商实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自内而外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生产力,增加安全性和长期发展韧性。

数字化赋能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市场调研显示,依托工业物联网的闭环能源管理技术,可以带来大约23%的能耗降低;通过专家远程监控和运维优化,可实现最高43%的能耗降低。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工业,我们必须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企业的信息感知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的价值,实现多层级、多功能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提升效率,实现高效生产;才能够减少碳足迹,打造绿色产品;才能够赋能价值链,兑现社会承诺。

全面减碳的关键,在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有覆盖从设计、实施到交付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绿色能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咨询、流程和工厂自动化、工厂和企业能效管理、绿色智能制造和精益咨询、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交付、供应链控制塔等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马拉松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不设终点的马拉松,工业企业必须制定长期战略,不断改善策略与方法。施耐德电气就是通过持续创新,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5年。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已在华拥有22家工厂,其中15家工厂获评“绿色工厂”,14家达到了内部认证的零碳排放标准;成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建立了开放式并面向所有用户的施耐德电气研修院及客户关爱中心。

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对研发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动力之一,公司的创新模式正从一家企业的单点突破转变为生态系统的融合发展。

“多中心”模式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重要战略布局。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包括4个研发中心与近2000名研发人员,成立了全球能效管理和工业自动化业务的中国中心,负责相关产品的战略制定、研发创新和生产制造,从而将中国智慧源源不断输向世界。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中心遵循“本地研发、中国首发”的发展愿景,融合国际品质与本土创新,以中国速度强化弹性供应链,实现了工业自动化业务的本土化。

施耐德电气坚持开放创新,携手生态圈伙伴为客户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创赢计划等方式,与绿色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管理领域的合作伙伴开展了广泛的联合创新,促使应用成果不断落地。公司在各地设立赋能中心,助力当地企业利用领先技术,加快研发创新,包括重庆万州赋能中心、绿色智能制造无锡创新示范园、北京亦庄的数字产业示范园等等。

此外,施耐德积极与中国高校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迄今已经与30多所重点大学达成合作,每年有近12000名师生在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学习、从事科研活动,推进更深入、广泛的技术创新。公司还不断加强与客户的联合创新,与宁德时代联合推出创新储能解决方案,与明阳集团合作为海上风电定制专业化产品等。

由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与施耐德电气主办、中科创达、亚马逊云科技、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等共同支持的“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季。该计划旨在通过联合生态圈伙伴,融合创新技术,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系列可落地、可复用的联合创新解决方案,同时孵化出一批中小企业生态伙伴,让创新技术激发出工业场景生产力与效率的巨大潜力。自2020年以来,“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已为20余家初创型企业提供技术和资源,涌现出大量创新的工业技术和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面向未来,工业企业唯有秉承绿色智能制造理念,通过战略性提速、场景化创新、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协同,构建智能制造发展新生态,进而迈向数据驱动、开放、高效、可持续的未来工业。

(编辑  宋斌斌)



* 庞邢健,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