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形势剧变,深层次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政策界和社会上一般的意见,是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强化学科教育、推动协同创新等。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不过加强和改善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在体制和政策方面做相应的调整,要有一个过程,而目前在美国扼制下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耽误不起。
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第一要务
目前,从创新体系层面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毫无保留地进一步强化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系统性政策工具支持目前的行业龙头,克服困难、缩小差距,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只有强大的龙头企业才能负担现代工业创新所需的巨大投入,才有可能扛起在短期内冲破西方技术封锁和市场围堵的重任。美国打压我国是遵循“掐尖”逻辑:集中把对它威胁最大的领军企业全部干掉。当我们没有领军企业或者领军企业被打压的时候,“卡脖子”问题就会久拖不决。
近年来这类教训很多。2019年华为被美国制裁。国内手机芯片设计的两家领头羊企业——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四年来都遭受严重的经营困难。而从行业角度看,2022年之前的芯片创业大潮有上万亿资金融入,而时至今日,芯片创投进入寒潮,新老企业大面积经营困难,但创业潮解决了多少“卡脖子”问题,尚未可知。
生物制药行业的境遇也与芯片类似:一方面,官产学各界都盛传生物医药“从科研到产业”的故事,鼓励了很多不可持续的、以“烧钱”为荣的商业逻辑;另一方面,很多创业团队对成果变现的设想过于乐观,低估了跨国药企的非研发实力。以2022年BTK抑制剂市场为例:上市第三年,百济神州泽布替尼的销售额仅5.5亿美元,远不及强生伊布替尼和阿斯利康阿卡替尼的市场表现。精密仪器、石墨烯等行业的困难,也同领军企业缺位、产业格局“小散乱”密不可分。
“卡脖子”领域的创新体系建设
领军企业缺位就很难攥起拳头打仗,对“小散乱”格局听之任之还可能陷入严重的内卷与内耗。但华为的困难只能靠华为或更强的企业去解决,不能靠创业公司、更不能靠大学的半导体学院;若要对抗强生和阿斯利康,就要充分利用化药时代领军企业的家底,而不是鼓励百济神州和一批创业团队从头干起,“舢板”即使再多也捆绑不成“航母”。所以,有必要明确“卡脖子”领域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1.调整政府主导的创投基金评价标准。引导其重点扶持商业逻辑可信(而非热衷烧钱)的新创企业和有扩张与投资需求、且处于产业链关键卡位的领军企业(通过定向增发等形式),而不是被外国故事和套路牵着走,更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而为各类产业投资做好带头示范。
2.在技改支持、贴息贷款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适合途径,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化投资。这个环节过去基本是政策盲区,但其投资强度大、共性技术要求高,又是“卡脖子”问题的落地环节,完全靠企业自有资金很吃力,也会延滞“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进度。
3.在重大专项、短板工程等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中,全面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取消产学研合作等强制性规定;另一方面,加大来自一线企业的技术专家在项目评审中的比重,以本土产业实际需求倒逼应用基础研究,驱动科研议程设置。
4.建立产业政策与产业情报联动机制,推动骨干企业向产业链“卡点”“堵点”领域提前布局,形成持续性投入和前瞻性规划,并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国内大循环为契机,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
5.公平对待不同产业和背景的领军企业。扭转差别化政策思维,在此基础上,建立市场机制和行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大中小企业、新老企业和三次产业在市场运作中融通融合,既不能老死不相往来,也不要依赖政府机构出面为国家队“拉郎配”。
6.调整地方政府考核导向。为创业指标、尤其是“卡脖子”领域的创业活动降温,避免政策资源与有限的资金被进一步稀释。此外,进一步突出现有企业提质增效盈利成长等指标的地位,引导优势资源集中集聚,瞄准“卡脖子”环节打歼灭战。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