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胡鞍钢:共建共同富裕社会(三)

本刊编辑部 来源: 2022.06.27 13:01:28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与指标体系

“十四五”规划本质就是我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开局规划。规划纲要提出了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关键是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全面完成重大战略任务。

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远景目标,你能否进一步谈谈如何设置衡量共同富裕的具体量化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

胡鞍钢: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充分体现中央《建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把量化指标划分为五类指标,包括生产力指标、发展机会指标、收入差距指标、发展保障指标和人民福利指标,全面、科学、定量评估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二是根据数据的可获性选取评估指标。三是利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体现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特别是民生福祉指标),在此基础上预测2030年、2035年趋势性量化指标。四是突出指标的代表性,在重要领域设置最具代表性指标。五是采用国际通行的可国际比较的指标,如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类发展指标(HDI)、基尼系数等,便于进行历史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能够进行年度监测、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使之具有可行性、连续性以及必要的调整余地。

1、生产力指标。

1GDP增长。该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未来15年,我国GDP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保持中高速增长,实际增速将在5%左右,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符合我国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的特点。这一增速高于除中国之外的高收入国家平均增速2%左右,仍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可视为增长底线指标。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到2035年,我国GDP将从2020年的101.6万亿元达到210万亿元以上,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8.4%提高至27%左右,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同期我国人均GDP将从20207.2万元上升至2035年的14.6万元的高收入水平(2025年之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辛勤劳动,全体人民实现富裕主要靠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而劳动收入增长来源于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这源于人均物质资本存量迅速提高和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以及非农业、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升级。《纲要》要求“十四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2020-203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5%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由于我国就业人数总数已达高峰(2017年)并呈缓慢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将进一步实现“两个提高”:一是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达到50%以上,二是继续提高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2020年占55.7%),这会大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3)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这里的受教育年限是指学历教育(含成人学历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的年数。该指标反映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持续提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7年增至2020年的10.8年,预计到2025年提高到11.3年,2035年将达到12.3年,年均增速为0.9%,略高于2018年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12.0)。按全国总人力资本(劳动年龄人口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之积)计算,中国始终是世界第一大人力资源之国,年均人力资本增速为0.7%,在人口数量红利下降的同时,人力资本红利持续上升,无论是从人力资本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在全世界居于前列,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相当于印度的1.63倍,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2019年高达68.6%,大大高于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22.3%),也高于美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67.9%)。

4)人才资源。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2.2亿人,占就业总数的比重从15.8%提高至29.3%。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840万人,占比为35.6%,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509万人年。到2035年,人才总量将超过3.2亿人,至少增加1亿人以上,占就业总数比重45%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占一半以上,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再翻一番以上,突破1000万人年。我国人才规模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将有力助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2、发展机会指标。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加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之一。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9.02亿人,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20.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已高于世界平均城镇化率(56.15%),但还明显低于OECD国家城镇化率(81.5%),仍有发展的巨大空间。预计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近70%(城镇人口超过10亿),到2035年达到78%-80%,接近OECD国家城镇化率,届时我国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1.3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300万人。同时需要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或称城镇化的“新两化”)。与此同时,农村总人口将从5.1亿人减少至3亿人左右,即用15年再向城镇转移2亿人左右的农村人口。这“一加一减”将明显增加我国中等收入人口规模,明显减少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2020年价格),也有助于持续缩小城乡收入消费差距(从2020年的1.97倍减至1.50倍左右),基本实现城乡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了避免产生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建议不再采用非户籍人口的提法,可统称为“新市民”,这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

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城镇新就业人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之差,这是反映经济增长所创造就业岗位的发展性指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指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6564万人,超过5000万人的预期目标。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和新增就业岗位。

“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规模之大、压力之重前所未有。预计到2035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能再增加1.5亿人,每年新增1000万人以上。中央提出新时代就业工作总目标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确保劳动报酬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持续增长。

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我国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居世界首位,这是中等收入人群的重要来源。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数的26.7%,其中高技能人才为5800万人。“十四五”时期,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技能劳动大军。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3、收入分配指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劳分配仍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预计2021-203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速5%左右。健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机制。

2)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我国已经进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阶段,从2020年的2.56倍开始下降,力争到2035年降至2.0倍以内。这是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之一。

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基尼系数仍高达0.465,虽已进入下降期,相对于2008年的高点水平(0.491)仅下降0.026。如果2035年力争实现下降至0.4以下,就意味着再分配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大大加强。

此外,还可以设置若干监测指标,如城镇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2019年为52.2%)、最低收入的5%居民(约700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及结构(恩格尔系数)监测。

4、发展保障指标。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全国实现普惠性学前教育。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2085.2%(已超过OECD国家201979.8%的水平)提高至2025年的90%以上。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目标,203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95%,体现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进入高度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20年为91.2%2025年将达92%以上,2035年提高至97%以上。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国实现12年义务教育。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在校生超过4000万人,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仍处在加速普及化(毛入学率大于50%)的阶段。《纲要》提出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5年达到60%2035年达到65%的预期目标。我们预计,2025年将提前实现65%的预期目标。预计我国大专学历以上人口将从2020年的2.18亿上升至3.2亿以上,人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资源的作用更加凸显。

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该指标是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2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1%,预计2025年可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覆盖人数超过10亿人,到2035年实现全覆盖。

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这是病有所医的重要保障。2020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13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2020年的95%以上,预计到2025年可达到98%以上,到2030年可全覆盖。

6)全国及城乡妇幼健康指标。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及健康水平走向趋同,并率先达到OECD国家水平。202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5.4‰,低于OECD国家的5.9‰(2019年数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7.5‰,接近OECD7.0‰(2019年数据),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9/10万,也低于OECD国家18/10万(2017年数据)。

7)婴幼儿入托率。要有效解决我国城乡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短缺的突出性问题,实现“幼有所育”的民生目标。2020年我国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仅1.8个,全国托位总数仅有254万个。“十四五”规划首次采用该指标,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全国托位总数达到640万个左右,相当于2020年的2.5倍以上。

8)人均预期寿命。该指标综合体现了医疗卫生、人民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三个合成指标之一。《纲要》提出:到2030年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202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5岁(比目前提高1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达到79岁,2035年将达到79.5岁,接近于OECD国家水平(2019年为80.9岁)。

9)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总床位数的比例。《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这一比例由2019年的40%左右,到2022年达到50%2035年达到80%的目标。

5、人民福利指标。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我国总人口已进入高峰平台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可以实现与GDP增长同步,到203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翻一番,从2020年的3.22万元达到6.44万元以上,按三口之家年收入从9.66万元达到19.31万元,达到国家统计局中等收入家庭标准(户均年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①] 将成为世界超大规模中等收入人口社会,也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标志。其中占总户数20%的低收入户成为国家和社会帮扶的重点人群,形成41的转移支付再分配或三次分配新格局。集中80%的人口帮扶20%的重点人群,可以设计国家或地区基本收入直接转移支付标准(约占GDP2%),直接补贴20%重点人群(不足3亿人),主要是农村低收入人群,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弱有所扶”的制度优势。

2)居民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与人均收入或消费水平成反向相关关系,可更好地反映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持续快速下降与趋同,从绝对贫困(60%以上)到温饱(50%以上)、到小康(40%以上)、再到富裕(30%以上),将进入更富裕(小于30%)阶段,分别从2019年的27.6%30.0%2025年的25.5%27.9%,到2035年同步下降至21%23%。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2018年的39.0平方米、47.3平方米提高至50-55平方米,相当于中等发达型生活水平,充分体现“高品质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趋同,反映了他们之间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3)人类发展指数。该指标是联合国倡导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人均总国民收入,购买力平价,2011国际元)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2019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61,位居世界189个国家中的第85位。到2035年,预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将提高至0.850,排在世界前40位。这是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发展总值(指人类发展指数与总人口之乘积)从2019年的10.73亿人HDI上升至2035年的12.26亿人HDI,累计增长14.3%,年均增长率为0.8%。为此,本文特别建议采用人类发展指标作为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指标,以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为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案例、中国经验。

2020年,除西藏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HDI)之外,全国各地区均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占总人口的75.7%,其余地区均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2035年,我国各地区将全部进入极高人类发展组。这是实现全体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国际标志之一。

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

问:确保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需要有基本制度的保障。如何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制度优势?

胡鞍钢:首先,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为国家建设、国家税收财政、人民生活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各种发展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要坚持壮大国有经济,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经过70多年的持续积累,到2020年全国国有资产达到635.2万亿元,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占优势,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资源基础。

根据国资委提供的信息,目前中央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户数占比超过70%,上市公司成为中央企业混改的主要载体;中央企业总资产的67%、营业收入的65%、利润的86%都来自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了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有效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事实上,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效率目标,还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社会目标,如保障宏观经济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和谐等。他们充分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体制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国际竞争优势、防范重大风险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发挥了“半壁江山”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走向 “共富”道路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一次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特别是提高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至少应达到50%以上。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特别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缩小经济组织内部的收入差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最重要的是在初次分配上做文章。

完善再分配机制。第二次分配是健全国家(政府)再分配调节机制,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再分配职能,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比例。建立和完善个人或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和监管,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特别是规范资本性所得税征收,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列出负面清单,规范各类资本。加快社会保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使其覆盖全民。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大力倡导自觉自愿的济贫救困。

我国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5500万户到目前已经突破1.5亿户,个体工商户数量已突破1亿户,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19925万人上升至2019年的40524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从26.0%提高至52.3%,相当于每年平均提高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增就业岗位。到2035年,我国市场主体总数将达到2.5亿户,既是创造各类就业的主体,也是创造各种财富的经济主体,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体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问:实现农村现代化,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应该怎样统筹推进?

胡鞍钢: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四化同步”的现代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并联模式”。目前,农业现代化既是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电商化的“四化”带动并实现农业跨越式的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林牧副渔相结合,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提高到75%2035年则提高到80%以上。随着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将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产品附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

随着农村现代化达到新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将明显改善,特别是乡村水、电、路、气、邮政通讯、广播电视、物流等,其规划、标准、建设、管护及服务基本达到本地城镇现代化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的目标,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到203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由目前4.4万元/人提高至9万元/人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万元提高至3.5万元以上。

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大力支持农村党组织带领农民兴办各种合作社,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集体与农民股东化,多渠道增加农民各类财产性(房产、农地林地、农机、金融资产等)收入,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包括提供乡村公益性岗位,增加劳务收入。

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式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距离。乡村振兴如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结合?

胡鞍钢:我国新型城镇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社会需求。

首先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加大吸纳新市民规模,2020年全国城镇占总人口比重为63.9%,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仍有2.61亿农村户籍待转移人口和1亿以上农村劳动力。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8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将从2020年的9亿扩大至11.6亿人。根据“十四五”规划,要优先落实两大落户政策:全部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300-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落实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到2030年左右,全国绝大多数大城市、超大城市基本取消户籍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本质是加快农业户籍人口市民化,逐步减少农民。

其次,加快外来人口新市民化。建议不再使用非户籍外来人口的谓称,将在城市稳定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工)、新就业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常住人口称为“新市民”,使“新市民”均能享受所在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积极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是吸纳本地农村人口、小城镇人口的重要载体。

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政府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未来如何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

胡鞍钢: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投资于人民,以相对低的成本、相对高的质量,不断提高完善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就业创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政府将进一步明确2030年、2035年的主要公共服务目标,由此细化国家基本标准及动态调整。

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GDP的比重,第一步要达到22%,并进一步提高至25%左右,这才能基本满足14亿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二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这包括服务人口规模、重点人群、重点地区,以及主要民生指标的改善,尤其是就业、社会保障、健康、教育、文化及困难人员(如低收入、残疾人)等。特别是优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保障和便利老年人口养老金的发放。

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战略目标。如何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

胡鞍钢:我国需要再用三个五年规划,建立与基本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到2035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建成,实现公共服务全人口覆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是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全民健身、优抚安置、残疾服务等,为人民群众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准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幼儿园、职业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社会办医、重点群体托养服务、保障性住房等,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市场机制,提供由政府定价、政府多项措施予以支持的社会公共服务。二是经营性公共服务,基本上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

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世界意义

问:中国曾经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社会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会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中国减贫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了新的可参考途径和重要借鉴?

胡鞍钢:中国全面建成世界最大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改变上百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人口格局。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道路,将促进全球包容性、共享性发展,特别是加速南北国家发展趋同,为人类开辟十几亿人口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新道路。

中国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和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首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成世界强国的人民社会基础、民心基础;其次,实现世界强国目标,又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同时,共同富裕与建成强国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继续书写中国及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总之,中国已经大踏步进入世界舞台中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这将前所未有地影响世界、重塑世界、成就世界、贡献世界。

(编辑  季节)



* 本文由《经济导刊》首席编辑季节专访撰文。

[①]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释义》,中国计划出版社。

相关阅读

本刊编辑部

《经济导刊》是中国中信集团主管,面向全国及海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大型中文类核心期刊。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6月刊

总期号:301期

2024年07月

总期号:302期

2024年05期

总期号: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