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战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变化趋势及启示

——基于3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据分析
钱诚 张亮 来源: 2022.06.27 13:22:27




内容提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变化基本符合世界人口演变规律。战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趋势具有十个基本特征:人口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出生率和生育率同时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人口加速向城市和大都市圈集中;就业人口加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吸引高素质移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重视通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提升人口质量。对照这些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已经提前进入高收入国家所处的人口低速增长阶段。为应对人口低速增长带来的各种影响,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预计“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迎来人口总量“拐点”,人口总数开始减少。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生育率不断走低,人口结构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所处阶段,学术界存在不同认识,有些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人口危机”。我们基于战后全球30个主要经济体人口发展趋势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人口变化基本符合世界人口演变的大趋势,人口低速增长并非特例。未来我国应对人口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要更加重视总结世界各国人口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

战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趋势的基本特征

基于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库,我们选取了30个具有全球或区域经济影响力的经济体,[①]归纳出这些国家(地区)人口发展趋势的十个基本特征。

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进入高收入阶段过程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下降,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在欧洲,以西班牙为例,2013年出现人口规模拐点,当年人口增速为-0.33%,由4677万人下降至4662万人。德国、英国和奥地利等国于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波兰及乌克兰等国于20世纪90年代,分别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之后人口增长虽然有波动,但长期处于低增长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口增长较快,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曾出现“婴儿潮”。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出生率下降至14.6‰。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人口规模有所增加,但增速持续下降,2010年人口约为3亿人,至2020年增加到3.3亿人,人口年增长率下降到0.5%。亚洲国家中,日本于战后十年出现人口较快增长,之后开始低速增长,2009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巴西、墨西哥、泰国等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后,人口增长率从3%左右下降到1%以下,人口增速也出现显著下降。

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开始上升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看,人均GDP水平高的国家人口增长慢;反之,人均GDP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更快。选取2017年各国人口增长与人均GDP增长数据发现,人均GDP增速与人口增速呈现反向关系。发达国家人口增速或规模下降的同时,人均GDP并没有下降,表明人口数量并不是一国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在人口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一国可以凭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保持经济竞争力。

出生率和生育率同时下降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生育率不断下降。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以挪威、瑞典为代表的北欧福利型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较快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前后的降幅放缓,近二十年再次经历较快下降的三个阶段。目前,上述国家人口出生率仅维持在15‰以下。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生育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出生率进一步下降,至1990年降至3.3‰,由此进入“少子化”时代。东欧国家中,俄罗斯、波兰和乌克兰的人口出生率呈现梯次下降特征。20世纪60年代,土耳其人口出生率处于高位,但在随后的50多年里,人口出生率一路下跌,目前已下降到20‰以下。拉美国家中,巴西、智利和墨西哥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高位迅速下滑,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也是如此。亚洲国家中,自20世纪80年代起,除中国外,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多数亚洲国家进入出生率下降的人口周期。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抚养比呈逐年上升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导致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老龄化率(按65岁以上人口比重计算)已接近或超过12%。同时,除埃及、伊朗等少数国家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近二十年来人口急速老化,目前老龄化率已达到28%。与老龄化程度加深对应的是各国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的社会保障负担成本增加,也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老年抚养比超过27.54%,到了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老年抚养比有所下降,美国的老年抚养比仍居高位。2020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老年抚养比略有下降,但欧洲主要国家的老年抚养比整体攀升。

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降低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人口趋势变化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世界总体的劳动参与率由2010年的66.53%下降到2019年的65.03%,欧洲国家在过去长期低劳动参与率的基础上有所回升,美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劳动参与率相对平稳。东亚国家劳动参与率出现显著下降,由2010年的71.26%下降到2019年的68.24%。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很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部分群体就业意愿下降等,成为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重要原因。长期看,随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快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的提高,未来这些国家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仍会延续。

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

在人口规模增速放缓和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情况下,有些国家还能保持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其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结果。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战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济体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和“东亚奇迹”,根本上源于这些经济体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和提升人口素质,在教育、培训、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持续投资,极大提升了人口质量,成为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的关键。

人口加速由农村向城市和大都市圈集中

二战后,典型国家人口城乡和区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突出特征是人口加速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大都市圈转移,集中表现为城市化率的提升。以阿根廷为例,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73.61%迅速上升至2020年的92.11%,巴西由46.14%上升到87.07%,俄罗斯由53.73%上升至74.75%,韩国由27.71%上升至81.41%。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加速向城市集聚。以美国为例,二战前美国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51.2%,战后几十年,美国城市化率迅速上升到77.2%。美国的人口分布重心不断向经济中心移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在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格局基本形成。东北部地区的新英格兰、大西洋沿海中部和中部东北三个地区面积仅占全国的11.8%,却集聚了全国55.6%的人口。

就业人口加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近二十年的情况看,中高收入国家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就业人口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美国为例,美国工业就业人口由战前的651万增加至1960年代的2488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从1101万增加至4133万。20世纪80年以来,美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由最高时的34.5%下降至20世纪初的20.8%,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57.3%上升至76.5%。战后,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发达国家就业人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越发明显,多数国家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力量。

发达国家通过吸引移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移民(尤其是高技术移民)是劳动力市场的有益补充,是短期内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力量。一些国家具有地广人稀的资源禀赋特点,为发展经济长期实行鼓励移民政策。以美国为例,二战前美国人口达到9200万,移民成为美国人口扩张的重要因素。1921年,美国通过《移民法》限制移民。但从1930年至1965年,美国仍吸纳了全球约550万人,战后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快速增加。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流动过程是发达国家“攫取”各类人才,发展中国家不断“人才流失”(Brian Drain)的过程。埃及、波兰、墨西哥和伊朗是移民净流出国家,而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作为移民净流入国家,是全球移民浪潮的主要获益者。

重视通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提升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质量需要加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本投入。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良好的社会建设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如果社会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将直接制约国家现代化进程。以部分拉美国家为例,由于长期忽视社会民生建设,造成贫困人口规模居高不下,人口结构失衡,经济活力下降,社会问题丛生,严重影响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变化趋势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从全球角度看,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生率下降等人口现象并非特例,而是世界人口发展趋势的具体反映。综合战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趋势,得到以下四点启示:

一是中国已经提前进入高收入国家所处的人口低速增长阶段。从长期看,世界人口经历了“马尔萨斯陷阱”阶段到“人口红利”阶段 ,再到“人口低速增长”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转变。目前,多数高收入国家处于人口低速增长阶段。我国在经历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即将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特征就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二是人口低速增长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有喜有忧”。其中,人口低增长的积极影响包括减轻了资源承载压力,生态环境得到更多改善条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开始提高,人口质量得到提升等。消极影响体现在导致劳动供给不足,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总负担加重,消费、投资和社会创新活力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等。对我国而言,过早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弊大于利,短期内应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及时应对低生育率和人口深度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三是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低增长的经济社会政策。应对人口低增长和负增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面临的挑战,发达国家在鼓励生育、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升人力资本和应对老龄化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政府在促进人口合理有序增长方面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在人口调查、规划、预测和预警,劳动力市场立法以及扩大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投资等方面,一些政策已经取得实效。我国应加强政府在人口立法、规划、调控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四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重视平衡三方面关系。一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实现人口政策与各项政策相衔接。二要在推进人口合理有序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本和人口质量,通过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三要处理好人口短期和长期增长的关系,由于人口政策具有惯性和滞后性,人口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出现根本性逆转,因此要更加重视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

(编辑 杨利红)  



* 钱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①] 按照人口、经济规模、区域、国家或地区的面积和文化类型等维度,选择30个经济体(按拼音顺序)如下:阿根廷、埃及、奥地利、澳大利亚、巴西、波兰、德国、俄罗斯、法国、哈萨克斯坦、韩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南非、挪威、日本、瑞典、沙特阿拉伯、泰国、土耳其、乌克兰、西班牙、伊朗、意大利、印度尼西亚、英国、智利、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除埃及和乌克兰临近中高收入阶段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已处于或越过中高收入阶段。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10期

总期号:305期

2024年09月

总期号:304期

2024年08月刊

总期号:3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