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加快培育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山东省龙口市“四新”经济发展为例
战永杰 王金鹏 栾兆辉 来源: 2024.09.03 16:14:49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求变,主动应变,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实质的基础上,锚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探索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龙口市以巩固和扩大在山东省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发展优势为目标,将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核心动能,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双轮”驱动,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双向发力,持续推动“四新”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加速全市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新”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新技术多点发力,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

龙口市以创建技术密集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牵手计划”“星光计划”“攀登计划”和制造业机器换人工程,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全面加快铝型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饰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步伐,积极推动制造业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县域前列。在科技创新方面,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6处、省级研发平台40余处,50多家企业在国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研发中心;累计引进国家A类高层次人才80余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专利金奖3项;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59%55.27%。在技术改造方面,全市年工业技改投入超过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装备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800多家企业实现了加工装配的自动化和精密化;全市企业共拥有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20000多台(套),数字化制造装备率显著提高;域内80%以上的骨干企业实现了“上云用云”,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0%,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5%,整体效益平均提高50%以上。2023年,龙口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1亿元,人均20.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8.8亿元,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八位。

新产业接续突破,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龙口市不断聚焦新技术衍生而出的新产业,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代表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重大项目,以及具有带动性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步伐。山东省“一号”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一期投资1493亿元,预计2024年年底全面投产后,产值可达1100多亿元,助力龙口市进军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携手华为公司打造的大数据产业园,是华为唯一一个在县级地区建设的数据中心,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打造产业集群;打造占地面积约3.1平方公里的东海生命科学产业园,重点发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众多科技前沿板块。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空白产业相继实现破题。

新业态长势良好,产业融合化进程加快

龙口市积极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通过高新技术渗透、线上线下融合、产业内部重组和产业间互补延伸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新业态蓬勃成长。一是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积极通过自建平台、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营销,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围绕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平台、研发设计、会展服务、检验检测、融资租赁、第四方物流等服务业新兴业态。三是围绕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按照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方向,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

新模式不断涌现,综合拉动力持续提升

依托新技术、新产业,优化整合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一是平台经济模式。依托港口资源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积极引进建设大宗商品市场、权益类交易场所、无车承运等平台经济产业,并通过平台载体吸引上下游企业和贸易企业入驻,实现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二是共享经济模式。依托骨干企业在研发平台、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基础优势,按照“全域规划、全域共享”的思路,加快建设产能共享中心,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产能支撑。

“四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二级标题)规模总量偏小

近年来,虽然龙口市“四新”经济呈现多点开花、蓬勃崛起的发展态势,但受制于县域城市发展的滞后,整体上全市“四新”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低,大多是萌芽状态、自由发展、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拳头优势、规模效应。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仍处于零星运用阶段,信息技术、生物新医药、化工新材料等新产业项目尚未大规模达产达效,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催生效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发展层次偏低

龙口市“四新”经济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换能力、融合发展能力相对不足,处于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产品较少,尚未形成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占有率和国际较强知名度、影响力的产业、企业和平台。

制约因素较多

在成本方面,包括产品研发、平台建设、设备改造、市场推广以及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在内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企业投入成本持续追高,成果转换步伐不快,企业两化融合、智能升级的意愿并不强烈。在人才方面,受制于地理区位和城市能级,龙口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以互联网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向一、二线城市流动的趋势明显,且企业自主培养成本高、周期长,“人才少、留不住”已成为县域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

存在制度缺位

“四新”经济大多属于新生事物,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的政策、标准以及政府的监管、服务等目前均滞后于“新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设备、系统进行整合,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梳理改造,但目前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县域中小企业技术发展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很高。

“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将烟台市列为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的“三核”之一,为龙口市“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龙口要以增强“四新”经济发展活力、放大“四新”经济带动效应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全面联动,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步伐,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的战略目标。

培育壮大“四新”经济规模

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制造业要重点运用新技术、塑造新优势。以实施制造业提升工程为抓手,引导企业积极实施“机器换人、上云用云”等改造,加快实现数字化设计、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推动高端铝材料产业向国际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进军,扩大在汽车、高铁、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部件化、总成化迈进,加快突破整车生产;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持续提升智能制造和集成配套水平,争取海工、数控等更多装备走向世界;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集群化,加快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基地。充分利用传统服务业现有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土地、厂房进行改造重组,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服务模式。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为抓手,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进军农业“新六产”,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向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做强农业全产业链要收益。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顺应科技创新和消费模式的演变趋势,强化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网联汽车等具有新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的培育发展,全面抢占新产业发展制高点。新材料产业方面,以南山乙烷综合利用、道恩新材料产业园两大项目为龙头,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跟进投资,延伸拓展裕龙石化项目等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军民融合产业方面,依托高端铝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推动骨干企业积极进军航天航空、精密制造、海工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积极探索龙口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方面,以医养结合示范市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阿波罗生物制品等项目建设,侧重研发生产功能性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

加快夯实“四新”经济发展载体

1)建设一批“四新”培育载体。围绕“四新”经济从无形到有形的催化,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鼓励和支持创客空间、极客空间、创业训练营、虚拟孵化器、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器及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小企业创业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四新”经济孵化培育载体,支持各类创新型孵化器与加速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创意园等载体合作对接。

2)打造一批“四新”集聚区。围绕“四新”经济从雏形到成型的培育,按照全市产业布局体系,聚焦重点领域,依托重点园区,从点上突破,形成企业集聚、产业聚群的生态系统,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四新”经济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突破一批“四新”关键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注重技术集成、装备研制和大规模应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突破铝材料模具设计、合金熔炼、挤压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复合材料车轮研发及3D打印技术重点攻关;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绿色节能等方向的创新研究,加强工业机器人传感信息融合、智能人机接口、深海钻井装备等技术研发,以技术的集群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4)转化一批“四新”科技成果。持续开展科技大走访活动,举办好科技成果推介会、“千人计划”专家龙口行、“两院”院士龙口行等对接活动,全面加深与各大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政合作。同时,充分发挥龙口科技与人才(美国硅谷)交流中心以及德勤、康威、高力3家国际顶尖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密切跟进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项目转移洽谈成果,力争多渠道引进转化一批符合“四新”导向的前沿技术、重大项目和全新业态。

全面强化“四新”经济政策引导

1)完善促进“四新”经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政策。进一步增加技术研发、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奖等方面的投入,研究制定降低“四新”企业准入门槛、运行成本的政策措施,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千方百计支持骨干企业和成长性企业集聚优势资源推动“双创”,通过“集众智、汇众力”,在增加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引领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完善“四新”经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深入实施“聚才兴龙”工程,充分利用好人才引育专项资金,全面培养引进符合“四新”导向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积极探索高校院所与骨干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建设一处“四新”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围绕龙口市新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龙口英才卡”制度,高标准提供从人才引进到落地的跟踪式、专员式服务,全方位解决人才在出入境、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与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增强各类引进人才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完善“四新”经济金融创新政策。发挥现有的中小企业转贷基金、工商联转贷基金的放大和带动作用,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探索以市财政出资撬动、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踊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形式,设立 “四新”经济发展基金。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上市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隆起资本市场的“龙口板块”。

创新“四新”经济监管服务制度

1)建立健全问题发现解决机制。全面整合“四•二○”“双重点”等现有企业帮包机制,建立多渠道、广覆盖的“四新”企业诉求收集机制,加强问题梳理和甄别,通过专题协调和试点探索等方式,协调解决“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并用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开展对上争请,广泛争取各类先行先试政策,全面突破“四新”发展瓶颈。

2)探索创新宽松透明监管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着力减少“四新”项目前置审批和行政干预,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和优化管理流程。对“四新”项目,严格落实“容缺审批、并联办理”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制度,确保用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完成审批。积极探索“条件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的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的手段,强化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挥社会诚信体系对监管的支撑作用,构建严密透明的监管体系。

(编辑 宋斌斌)



* 战永杰,龙口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王金鹏,龙口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栾兆辉,龙口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6月刊

总期号:301期

2024年07月

总期号:302期

2024年05期

总期号: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