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通过改革激发社会活力与发展动力

张树华 来源: 2024.09.04 08:14:25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大国博弈更加激烈。面对国内外新挑战和新形势,如何化解国际舆论疑虑,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期待,真正的、切实的、有效的改革创新是制胜法宝,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绝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必将极大促进了在全社会形成更加广泛的改革共识,更加明确了改革路径,更加增强了改革动力,更加优化了改革方法,更加锚定了改革重点,必将汇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更强劲的动力。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跌宕起伏,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制度体制革新,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人民群众改革的获得感,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实质性、关键性的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改革发展依靠人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激励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治理动力与活力,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险困难,从弱小到强大,正是依靠人民一以贯之的拥护和支持,带领和依靠人民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未来也在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等重要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观明确了党的根本立场、根本价值、根本观念,关系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方向道路、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篇章。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人民观念,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提升改革的含金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将继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准、兜牢民生底线 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惠民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要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让多元活力竞相迸发,让社会资源充分涌流,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都有。

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精准有效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要开拓就业渠道,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参保扩面,加大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低保和困难家庭保障扶持措施,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把制度完善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尽最大努力防范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奋进新时代,必须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以有效改革促发展、惠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六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我们驾驭复杂局面、战胜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革新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在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亟待解决:

一是地方改革创新的探索积极性正在下降;

二是干部担当作为精神缺乏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治理现代化在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

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强,层层压力传导和制度刚性有余,而弹性活力不足;

五是社会利益关系逐步进入内卷化的“存量博弈”时期,调整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六是国家治理制度叠加堆积、固化僵化倾向明显,运行受阻而成本增高。

面对新挑战、新问题,只有准确认识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国家治理中的复杂关系,找准改革突破口,把握改革关键点,才能使中国改革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和新成效。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提升全党改革创新能力,使新时代改革充分体现人民性、实效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注重善于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有效推进全面改革创新: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和辩证法,

二是正确把握并着力处理好以下若干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制度体制与方针政策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长期目标与近期任务的关系;重点工作与一般要求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常态化治理与非常态治理的关系;整齐划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发展为先与治理为要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管治模式与创新导向的关系;秩序规范与活力效率的关系;全面领导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民主与民生的关系;上级压力与下级动力的关系;成本与成效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舍与得的关系,等等。

以上改革与治理中二十组关系,折射了当前改革与治理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中观、微观层面的突出问题和难点痛点。进一步明确和处理好上述问题,有利于理顺国家治理与推进改革的内在逻辑,有利于认清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矛盾,有利于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改革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有效化解前进中的各种风险和隐患,持续增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从而实现国家治理既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活力迸发,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海晏河清,政治清明景和,进而迈向协和万邦、国泰民安的良政善治境界。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续写了经济长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改革创新,需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做到一切工作都为了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广泛集聚发展力量,使发展成为造福人民的发展。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回应人民现实需求,找准做好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美好生活期盼。要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守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走好群众路线,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努力使各项政策举措体现民意、增进民利、赢得民心。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让民生工作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

坚持人民至上,共创美好生活。需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改革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  季节)



* 张树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根据作者720日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学习贯彻党的20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发言整理。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6月刊

总期号:301期

2024年07月

总期号:302期

2024年05期

总期号: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