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受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影响,俄罗斯对德国天然气输送大幅减少,德国能源价格高企,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面临长期性系统性风险。对此,德国政府以稳定能源供给安全、推动能源转型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能源危机。
关键词:德国;制造业;能源转型
引言
作为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20%以上,高于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德国的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气工业、化工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些领域注册的专利数量更多,创新能力更强。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专业化技术水平突出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核心。此外,德国隐形冠军数量世界排名第一,全球占比近50%,其中80%从事制造业,平均存在时间超过70年。[]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供稳价廉的俄罗斯天然气是德国制造业生产的有力支撑。早在1973年,苏联就开始向联邦德国输送价格优惠的天然气。俄罗斯作为德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约占德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排在挪威(约25%)与荷兰(约20%)之前。[]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大幅削减对德国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加之德国关闭国内最后三座核电站,以及“北溪-1”和“北溪-2”管道遭破坏等因素,使德国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激增。2022年德国通货膨胀率达7.9%,创该国统一以来最高纪录;其中能源价格同比增幅最大,达34.7%。[] 能源价格飙升严重打击了德国制造业:PMI指数自2022年3月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同年7月降至荣枯线下(49.3),2023年7月降至38.3,系2014年以来的次低值;[] 制造业生产指数自2023年3月以来总体也呈下滑趋势;[]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降至德国统一以来次低。[]
能源价格高企对德国制造业的影响
(一)能源供给创历史新低
天然气和电力是德国制造业前两大消耗能源,分别占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的30%和21%。
工业天然气价格方面,德国天然气2015—2021年供应平稳,价格震荡下跌,从3.46欧分/千瓦时降至2.95欧分/千瓦时。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大幅削减对德天然气供应,加之同年9月26日“北溪-1”和“北溪-2”管道遭破坏,价格突破7欧分/千瓦时,并上扬至2023年的7.75欧分/千瓦时。
工业电价方面。德国工业电价在乌克兰危机前总体保持在20欧分/千瓦时以下。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工业电价飙升至43.2欧分/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能源价格高企,导致德国2023年一次能源消耗量创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0791兆焦),同比减少7.9%,其中天然气消耗量减少4.3%。加之2023年4月15日德国最后三座核电站关停,核能发电量减少80%,本土总发电量减少10%,导致电力进口量增加,自2002年以来再度超过出口量(+92亿千瓦时)。
(二)产业安全遭受风险
能源价格高企对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打击远超制造业整体。2023年,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值下降17.7%,高于制造业产值的平均降幅(1.5%)。作为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中专利注册数最多、最具创新能力的产业,化工业产值下降近18%,冶金业产值下降11%,均高于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值下降的平均水平。[] 就业人数方面,2023年,德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0.5%,但能源密集型产业从业人数出现下降,化工业下降1.8%、冶金业下降1%、橡胶和塑料制品下降2.1%[]。
有研究认为,虽然能源价格和盈利能力呈负相关,但对于制造业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 一项对德国制造业的1600种产品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产品不具备天然气消耗密集型的特征,只有300种产品消耗了90%的天然气。据估算,假设完全停止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品,与乌克兰危机爆发前相比,德国制造业产值仅下降2%,远远不及工业危机的程度。结果还显示,这300种产品绝大多数为中间产品,且进口可替代性高,可以防止供应链中断。该观点的问题在于:单纯从经济逻辑出发,片面认为能源密集型产品供给不足可通过进口解决,但忽视了安全逻辑和竞争逻辑。因为保障能源安全、提升本土产能、推动绿色转型,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稳定国内就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路径,而非依赖进口。
宏观经济指标方面,能源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业人数占德国劳动人口的23.19%(见表1),人均增加值为12万欧元,高于制造业的9.5万欧元/人和全国平均水平7.7万欧元/人;能源密集型产业人均收入为6.73万欧元,高于制造业的6.08万欧元/人、德国全国水平4.86万欧元/人。[]
表1 德国主要能源密集型产业部分经济指标 (%)
能源密集型产业 | 能源消耗量占制造业总消耗量比重 | 能源成本占产值比重 | 从业人员占制造业从业总人数比重 | 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比重 |
食品和饲料工业 | 5.7 | 2.02 | 9.36 | 5.71 |
造纸业 | 6.7 | 4.19 | 1.77 | 2.17 |
炼焦业和石油加工业 | 10 | 0.86 | 0.33 | 4.28 |
化工业 | 29.3 | 3.29 | 4.91 | 2.17 |
玻璃及器皿制造业 | 8.1 | 4.9 | 2.98 | 1.44 |
石料和金属制造 | 21.9 | 4.91 | 3.84 | 4.88 |
总计/平均值 | 81.7 | 3.36 | 23.19 | 20.65 |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从产业链视角看,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普遍占据上游位置,为下游产业提供重要中间产品。在德国非出口的工业品中,55%作为中间品供给制造业其他部门,而在能源密集型产业中,这一比例达到87%。[] 这意味着,一旦有能源密集型企业迁出,相关下游企业也会不同程度地迁出,长此以往将对德国制造业产生长期性系统性的风险。以钢铁、铝、氨气和烯烃为例,这四种能源密集型产品是德国制造业中重要的中间产品。一是用途范围广。对制造业支柱产业贡献高,如车辆机器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电气工业、电动装备等。二是战略价值高。这些原材料是德国核心产品的生产基础。钢铁用于光伏组件、风力涡轮机、汽车电池安全外壳、汽轮机;铝用于生产汽车车轮的轮辐、轮毂罩、轮外饰罩、制动器总成的保护罩等;氨气是现代化肥的重要原料;烯烃用于生产塑料、合成橡胶、纤维、医药品原料、农药、涂料等产品。
鉴于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位置,能源危机造成的影响可在整个产业链蔓延,导致产能削减和进口依赖加剧的风险。经测算,如果能源价格翻番,能源密集型产业承受的成本压力将远高于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一旦能源密集型企业停产或迁出,将会导致产业链下游部分产能停产或迁出。员工数超过250人的大型能源密集型企业倾向于削减其德国本土产能,通过扩大海外产能弥补产能缩减。但测算显示,仅14%的企业通过海外生产弥补了本土产能至多一半的缩减,剩余的缩减产能则必须通过进口弥补。[] 导致产业链进口依赖加剧。而只能在本土完成生产的中小型企业,只能面临减产甚至关停的风险。
(三)资本净流出创新高
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德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德勤在2023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投资他国原因”中,能源成本上升的得票率最高(59%);德国经济研究所在2023年8月进行的一项网上问卷调查显示,[] 受访的148家能源密集型企业中,约四分之三的企业表示,鉴于能源价格高企已经减少或正在考虑减产,仅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不会减产。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显示,能源价格高企对德国区位竞争力的危害程度排名第二。在“具备竞争优势”(分值为1)至“不具备竞争优势”(分值为6)的档位划分中,能源价格高企2020年得分为4,2023年得分降低至5。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资本净流出已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迭创历史新高。2022年,德国资本净流出达1250亿欧元,超过2021年的1000.31亿欧元,系1971年实行FDI统计以来最高值,在经合组织国家排名第一。2023年,德国资本净流出940亿欧元,虽然趋势有所缓解,但这仍然是历史第三高资本净流出值,在经合组织国家排名第二。[] 2022-2023年,德国对我国的投资额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而制造业为最大注资领域,且投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下游产业”特征:汽车制造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位列前三名。
德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及成效分析
(一)完善法规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德国能源危机爆发后,联邦政府整体协同推动能源政策改革,于2022年7月第七次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同时修订《海上风能法》《能源效率法》等法律,并制定“海上风能区域扩展计划”“陆上风能战略”等政策。这套法规体系围绕供应安全、价格稳定、提高能效、保护环境四个方面开展改革,其亮点是突出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借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推动能源转型。
第一,发掘海、陆风能发电的创新科技潜力。德国政府于2023年1月和5月相继公布了扩展海上风能和陆上风能发电区域的计划,均强调了创新研发的重要性。海上发电方面,德国政府在波罗的海沿岸水域建立国家近海试验区域,测试创新科技的可行性,发掘能源转型的近海潜力。陆上发电方面,政府牵头设计土地规划标准原则与可行性方案,成立专家咨询组,起草为期3年的电网与风能兼容拓展的论证报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风力涡轮机和电缆卷筒等设备的水运网络和港口信息,模拟并对比运输路线,找到最优解,提升运输能力。
第二,提高数据中心余热的回收效率。数据中心是电力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随着德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德国的数据中心数量大幅增长,2012—2022年间增幅约90%。目前德国数据中心年消耗量约16太瓦时,且呈增长趋势,其产生的余热可以作为制热或制冷的有效补充。德国目前约有3000家数据中心(连接功率超过500千瓦的约有300至500家),每年可产生130亿千瓦时以上的电能,[] 热能转化潜力巨大。针对数据中心余热排放增长的趋势,德国大力发展余热回收及相关技术的创新研发,并加强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监管。技术方面,一是开发升级浸入式冷却系统,较气体冷却法大幅提升了吸热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二是升级热泵技术,减少输入区域供热网络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三是通过芯片冷却技术为数据中心提供废冷,尤其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数据中心,芯片冷却技术已经开始作为标准配置使用,可在小空间冷却高密度分布的服务器。监管方面,德国政府于2023年通过《能源效率法》,系德国第一部提高能效的综合性法律,且首次将数据中心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分阶段制定了监管内容,升级能效标准。
(二)多维度提供财政支持,稳固实施路径
为应对能源危机,德国政府围绕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分别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推出了不同的补贴计划,呈现出多主体多维度的特点。与此同时,相关审核部门对提出补贴申请执行一道或多道审核,进行事前评估,择优选取享有补贴资质的企业或项目,并在事中和事后定期监测运行进程和成果转化质量。
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2023年10月德国政府发布第八版能源研究指导性纲领,将创新研发列为核心内容之一。研发政策以跨领域合作为基础、以快速实现市场化为目标导向、以阶段性评估为监管手段,围绕能源安全、供电和供热转型、可持续氢能经济、科研成果落地转换为任务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并配以多个层面的资金支持。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短期着重应对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电价和天然气价格高企,允许企业至2022年底最多获得5000万欧元的天然气和电力补助。中长期注重促进能源转型,优化生产方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主要围绕一次能源消耗在2030年和2050年分别降低30%和50%的目标展开(以2008年为基期)。
基础设施方面,同样围绕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具体的路径措施包括楼体和厂房的节能翻新、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同时注重解决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见表2)。
表2 德国对创新研发的主要补贴
创新研发 | ||
补助主体 | 补助内容 | 补助金额 |
德国环境、自然保育、核能安全及消费者保护部 | ·资源保护 ·提升能耗效率 ·碳减排 | 单项计划至多20万欧元 |
德国环境、自然保育、核能安全及消费者保护部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 依具体情况而定 |
德国教育与研究部 | ·突破性风险性节能增效技术 ·尖端节能增效技术 | 依具体情况而定,以提升对中小企业吸引力为导向 |
德国数字化和交通部 | 电动燃料及生物燃料技术 | 单项计划至多20万欧元 |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 ||
补助主体 | 补助内容 | 补助金额 |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 | 工业厂房能耗效率提升
| 每平方米至多1000欧元,全年不超过500万欧元 |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 | 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
| 单项计划至多100万欧元 |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 | 楼体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 单个电池至多3.34万欧元 |
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 | 扩建5万个充电桩,包含2万个快速充电桩 | 5亿欧元 |
基础设施 | ||
补助主体 | 补助内容 | 补助金额 |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 | 串联翻新,也即利用场外预制的外墙和屋顶构件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翻新 | 单项计划至多1000万欧元 |
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 |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创新技术及市场化研发 | 依具体情况而定 |
德国环境、自然保育、核能安全及消费者保护部 | 电力驱动技术
| 每个企业/项目至多1500万欧元 |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 | 中小企业节能增效产品、生产流程、企业服务优化及市场化 | 每个企业/项目至多5万欧元 |
资料来源:根据德国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网站资料整理
(三)推动家庭光伏发电,夯实大众基础
德国是世界上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家庭光伏发电更受青睐。2022年,德国新增家庭光伏发电装置数量超过6.5万套,2023年近28万套,2024年上半年已超过15万套,同比增幅达50%。[] 家庭光伏发电装置可使一口之家年均获得550千瓦时的电量,节省约218欧元。为推广家庭光伏发电装置,德国政府做出了以下举措:一是联邦政府取消产品增值税,多数地方政府也会在购置时提供数额不等的补助,可分3~5年还款。二是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优化光伏政策,取消配置双向电表的要求,允许继续使用原有电表,且电表在光伏供电时为倒转状态,以减少电费。此外,将逆变器功率从600瓦提升至800瓦、装机容量提升至2000瓦。
(四)可再生能源发挥引领作用,余热供暖形成规模
202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同比增长2.3%,系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能源,[] 也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电力来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上一年增长8.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达到52.5%,其中陆上风能发电增长15%,光伏发电增长1%。[] 2024年第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继续增长,达到56%。科技创新是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推手,2023年,德国风能发电技术专利数同比增长2.9%,全球占比达19.5%,居世界第二。[] 光伏技术专利数同比增长32.7%,全球占比达19.5%,与我国并列第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了电力价格的降低与环境的改善,2023年,德国工业电价同比下降43.3%,2024年同比下降27%,制造业和能源部门排碳量同比分别下降13%、20%,[] 此外,数据中心回收余热可用于35万户家庭的供暖,相当于不来梅市的家庭数量,供热量相当于法兰克福市(莱茵河畔)总体供热需求的20%。[]
对我国的启示
(一)优化顶层设计,筑牢改革基础
德国能源危机爆发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法规体系进行了近几十年来最大力度的改革,多部法律的修订与制定有序推进,突出了提升监管效能与促进科技创新并举的特点,同时推动了社会公众参与能源转型的进程。我国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第二,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协同性,从多方面、多层次予以推进和实现,妥善解决《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之间的潜在冲突,协调陆上发电装置安装与民用土地使用之间的矛盾,以民生保障为基础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三,试点推广家用光伏发电,科学制定让利补偿措施,让推动节能环保的意识根植于大众社会。
(二)依托数字化发展,推动能源转型技术创新
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德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依托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为能源转型赋能,在海、陆风能发电以及数据中心余热回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风力资源丰富,服务器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在挖掘有效需求、提升储能技术方面大有可为。
一是推动智能感知、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风力资源与大数据相结合,探索场端—终端—云端的大数据分布式监测的有效途径,将灵活的需求来源,如电动汽车充电和区域供热,转移至能源供给充足的时段。
二是依托“东数西算”的新型算力产业格局,联动规划数据中心集群与供热网络整体性分布,提升数据中心余热向供热网络的输送效率,优化分布式供热网络,满足高耗能地区的能源需求。
三是推动浸入式冷却技术、余热回收存储技术、跨季节储热技术等的创新研发,提升将能源转换为电力、燃料或热能的水平。
(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完善补贴监管制度
德国能源补贴体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多方牵头,从推动能源转型整体入手,分领域和重点采取补贴措施,执行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制度。我国对能源转型的补贴种类繁多,申请者数量庞大。对此,一是持续深入优化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制度,确保项目遴选的公平性、补贴使用的精准性与合法性,防范圈钱之风和烂尾项目。
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相关法律确立的框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业发展规划,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全局角度出发,优化补贴结构、突出重点领域,推动补贴政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深化中德绿色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全球两大绿色贸易国家,中德两国在多个绿色领域具有强大的互补性,如能源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以及低碳零碳技术等方面。为了更深入地推动合作,中德两国应当进一步提升在能效和循环经济、气候变化适应、工业创新和能源转型等重要领域的合作水平,增加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同时在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领域扩展合作空间。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对促进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欧合作的典范,为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编辑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