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为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提供样板

——读《关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
卢周来 来源: 2025.01.02 11:47:00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在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一意蕴深厚的科学结论,已经有不少学习宣传成果。近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复旦大学四位中青年学者孟捷、强世功、白钢及鄢一龙,共同写作出版了《关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下称《关键》)一书,围绕百年党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间的多维度关系、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及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等,在学理化阐释这一科学结论上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为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和学术表达

比较同异,叅量古今比较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关键》书广泛采用了比较政治学与比较经济学的视野,对中西政党及由此决定的国家性质异同与经济发展道路差异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西方政党概念源自拉丁语“Pars”(部分,其代表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或某个特定利益集团利益”,国家“也因此成为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舞台”。而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利益的,超越了西方政党概念的部、私利与偏狭。也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国家,融合了“政党国家、民族国家、文明国家与人民国家”于一体。与此对应,西方经济发展是以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所驱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共益性市场经济”,服务的是“人民福祉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是始终对全体人民负责到底的有为政府,而不是什么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有限政府”。通过《关键》一书中的比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中必然、也必须承担起最为关键的角色。

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大趋势,才能更加深刻研究阐释理论。《关键》一书以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近现代中国史、百年建党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为研究对象,纵横捭阖,出入裕如。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根本特质之所以在近现代历史波澜中得以维系,“有赖于一个先觉教后觉、先进治后进之精神,熔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于一炉,学习自新、行健不已的先进性团体”,这个团体就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传统中生发出来的,是对于自我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与改造中展开实现的,是中华文明传统在现代历史境遇出呈现出的新形态。新时代反复提到“斗争精神”不是偶然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哲学与中国人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历史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作为历史主人的斗争史。这种斗争精神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更来源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无疑,正是《关键》中这种极富历史底蕴的论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接续奋斗的力量之源与使命所系。

对新时代创新理论的学理性阐释,必须坚持不忘本来,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型政党。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道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作为最基本框架来进行阐释。《关键》一书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这个魂。作者认为,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始,始终存在一个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新时代的建党思想,以共产主义信仰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中国共产党能更好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思路,源自列宁及毛泽东同志关于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思想,这也决定了党必须推动国家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生产力不断解放;中国共产党不是精英党、选举党,而是先锋队,这一理念源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实践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亦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传统理念,一方面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时刻冲锋在前、在历史大潮中始终领导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求党必须时刻能经受住严峻考验,保持自身先进性,始终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可以说,《关键》一书,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成这一时代之问。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关键》一书之所以有说服力,之所以在学术界引发好评与讨论,还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作者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懂真信,另一方面,又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创新,善于使用新概念新观点新框架,在明经究理上下功夫,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相互转化上下功夫,最终形成融通国内外学资源、遵守当代学术规范、符合创新理论要求的话语体系,为学理化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编辑  碣石)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12期

总期号:307期

2024年11期

总期号:306期

2024年10期

总期号:3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