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全方位提振消费的思考与建议

遥远 来源: 2025.03.25 11:27:55


 

消费能力不足是制约消费恢复的主要矛盾

消费能力弱导致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核心矛盾。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消费呈现总量增速下行和结构持续分化的特点。消费总量2024年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仅为3.5%,10月消费增速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明显回升,但11月再次3.0%,且以旧换新之外的品类增速下滑明显。疫情我国消费增速持续多年大幅高于GDP增速,近年来则低于GDP增速。

消费结构持续分化。近期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消费增速的分化引发社会热议,11月北京和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4.1%和13.5%。类似的分化在年轻群体和中老年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同样存在。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一个具体表现居民部门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双双受损。一方面,居民部门的收入水平与收入预期表现为损益表的变化。近年来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持续下行,部分季度甚至低于GDP增速居民财产性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显示其财富变动,特别是年房地产价格下跌明显影响了居民部门预期。在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双双受损的拖累下,居民部门不仅表现出消费能力下降,而且出现主动“降杠杆”的行为,即提前还贷。

除收入与财产预期带来的消费能力下降外,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带来消费意愿下降,同样成为影响我国消费恢复的重要原因。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支出占GDP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间。

此前我国刺激消费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思路,更倾向于供给侧,这与当时国内产业的发展潜力、居民收入与财富的增长空间、总体安定的国际环境相契合。但在当前,特别是在特朗普回归带来更多外部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调整刺激消费的政策思路,从更重视供给侧转向更关注需求侧,迅速稳定消费形势。

加大全方位提振消费的政策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直接支持消费的力度,迅速提振消费信心

客观来看,市场主体行为与预期的变化是缓慢的,特别是消费行为的变化往往滞后于收入变化。因此,为在短期内迅速稳定消费形势,应充分发挥财政工具的作用,特别是中央财政。

一是创新以旧换新之外的其他财政直接支持消费的工具。我们测算,特朗普就职后若加速推动对华提高关税,在极端情形下,2025年我国出口增速可能下降至-5.0%左右。为应对外需收缩压力,内需方面需要约1万亿元的财政增量资金形成对冲。一方面,可创设中央财政直接补贴消费、直达居民部门的创新型工具,例如发放由中央财政统筹的消费券和生育补贴等。另一方面,可加大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投入,聚焦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等,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释放地方政府活力,扩大政府消费。2024年11月8日推出的新一轮债务化解方案将在5年内累计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并将在惠民生、促消费等领域产生显著的外溢影响。着眼后续,一方面2025年置换债券的发行工作尽量前置,减轻地方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为消费刺激腾出财政空间另一方面结合专项债新规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提前做好项目储备,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持作用,有效带动社会资本。

深化各项结构性改革,持续提振社会预期

消费信心不足根源于一系列深层制度因素,因而在短期消费形势稳定的基础上,“十五五”规划制定和落实为契机,持续推动结构性和制度性改革。

一是加强重点人群就业保障。与制造业相比,劳动密集度较高的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更有优势,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审批流程,推动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新业态和新模式稳定就业。高度重视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2025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将再创历史新高可继续提高企业稳岗补助标准。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强化低收入群体保障。社会保障不健全是我国低收入群体储蓄率高、消费倾向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可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通过强化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这工作如到位,有可能每年拉动1万亿元以上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弥合城乡居民和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不仅是提振社会信心的抓手,也是政策公平性的体现。鉴于进一步增加社保缴费金额可能对消费造成挤出,可加大财政的统筹支持力度。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多措并举助力居民增收。我国总体上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偏低,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偏低。完善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统一部署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同时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持续加强企业分红与回购的制度性约束,引导企业做好市值管理,提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

四是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企信心。2024年以来部分地方发生的“远洋捕捞”事件对民营经济主体信心造成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其消费意愿。中央一再表态制止非规范异地执法行为,大力贯彻落实,同时健全畅通企业申诉渠道,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收激励调节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间接税占比高,直接税占比低;且在直接税中针对劳动征收的税率偏高,针对资本征收的利得税率偏低。建议合理调整和平衡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税率,推进研究扩大直接税税基;并加快消费税改革,推动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充分激发地方政府在促消费上的积极性。

编辑  尚鸣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5年02期

总期号:309期

2025年01期

总期号:308期

2024年12期

总期号:3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