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下降、家庭部门存量债务较高,仍是当前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经过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的资本形成率较高,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较低(目前为39%)。当前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社会零售额增速偏低,地产消费仍存拖累。居民部门既面临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也面临资产价格下降导致的财富缩水,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
近期北京、上海等城市消费大幅减速,其背后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地产、股票两大市场低迷造成的财产性收入缩水,由于两地金融从业者较多,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不振。近期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表明,过去5年,全国金融从业者在减少。此外,两地国有经济部门较多,国有企业薪酬降低也是“重灾区”;北京常住人口减少,特别是非户籍人口大幅减少,而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增加。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需要尽快稳住楼市股市,尽快结束降薪裁员的“浪潮”,尽快放开户口政策,应对城镇化减速的趋势。
政策建议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市场预期2025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将有实质性扩大,建议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方向,新增财政支出有必要把居民部门作为主要发力点。一是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把“银发经济”作为未来重要的消费领域,创造更多新的老龄消费场景;二是考虑推出大规模现金补贴机制,覆盖范围不仅包括贫困人群、退休人员及生育家庭,也可以考虑对中青年消费主力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实质性提升家庭收入,促消费的同时也加快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三是对企业部门,可以考虑在国家层面推出薪资保护计划,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低息贷款,以维持员工薪资水平;四是提高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五是针对生育率低的问题,立即大规模实施生育补贴和奖励行动。
定向扶持特定行业,特别是涉及群众日常生活消费的服务行业。此前的“以旧换新”对家电、汽车等消费品的补贴起到了良好效果。未来,可以考虑对涉及消费人群更加广泛的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提供类似的消费券,还可针对相关经营主体推出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帮助行业恢复发展。欧美在疫情期间和疫后复苏阶段均对餐饮消费提供消费券,并由财政进行补贴。日本持续推出“Go To Travel”的旅游综合补贴政策,对旅游交通、住宿和景区门票等进行现金补贴和打折促销,通过财政补贴提振相关行业消费需求,支持旅行、餐饮、住宿、文娱等各类消费子行业修复。
消费信贷支持。在央行降准、降息的大背景下,适当鼓励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消费信贷优惠等方式,刺激居民增加消费支出。央行可以考虑推出相关专项再贷款工具,或将消费贷ABS纳入央行资产购买范围,降低消费信贷成本,促进消费信贷市场活跃。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推动和恢复节假日经济。节日经济是推动服务型消费的有利时间窗口,可以考虑继续适当增加民众法定休假天数。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节日经济,策划相应活动。春节的各种传统、新娱乐应有效启动,潮玩和新经济要紧密结合;要重塑宽松宽容的节日氛围,特别是关注群众热议的话题。及时补发公务员工资,适当提升企事业单位基层人员收入水平,以促进消费。近期市场热议公务员涨工资,中小城市公务员和国企职工是消费主力,也是财政可以直接发力的重要抓手,对于提振消费信心非常重要,其他比照公务员的企事业单位有条件的也可以照办。“节约悖论”不利于经济恢复,建议谨慎使用“勒紧裤腰带”等提法,尽快结束国有经济部门的减薪裁员行为,否则极其影响信心和预期。通过财政支出提升基层收入,推动二、三线城市、县城中产阶级的壮大,从而带动相关区域内需的扩大。
工资-价格螺旋上升是市场期待的正面循环,而不是减薪-通缩的负面循环。通过补发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带动私营中小企业的复苏,从而实现全民的收入提升。叙事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信心,要通过各种叙事提振信心。
(编辑 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