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的不懈探索——改革开放历史视野中的中信发展实践

来源:《经济导刊》编辑部 2021.07.30 11:17:0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以丰富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党的百年奋斗中,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反复比较、总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1]。这个历史阶段,是广大党员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刻的一个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向何处去,是当时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亟待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战略通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从此拉开。

中信集团是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同志倡议下,由荣毅仁同志组织创办的国务院直属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担着改革开放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特殊历史使命。中信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道路选择的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切身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中信的发展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是联系国企改革发展实际学习党史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应从历史高度进行科学梳理、准确把握。

中信创立和发展的时代渊源与历史逻辑

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产物,中信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奠基中。全会闭幕仅26天,邓小平同志与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5位工商界人士座谈。谈话中,小平同志请荣毅仁同志出山,围绕对外开放和经济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的大力支持下,荣毅仁同志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改革开放需要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边缘部分形成突破,通过试点摸索规律、全面铺开,通过窗口宣示政策、扩大共识,这是富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中信的创立,因应了改革开放的这一要求。作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具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国际影响与威望的荣毅仁同志,被中央委以重任,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军人物。中信成立之日起,便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三年多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高高举起的伟大旗帜,并成为历届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的执政兴国的主题。这段历史具有鲜明的传承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3]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为中信提供了成长的一片热土。站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回看中信,可以说中信的发展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承载着改革开放的特殊使命,中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邓小平文选》中有5篇重要文章与中信有直接关系,是根据小平同志参加与中信有关的会议和会见活动的讲话整理而成的。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小平同志在这里明确指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作为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4],并为中信题词:“勇于创新多作贡献”。

19791月,邓小平同志与荣毅仁等5位工商界人士的谈话,被整理成《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一文,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8410月,邓小平同志会见中信公司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代表时的讲话,被整理为《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文;19853月,中信邀请日本商工会议所代表团来访,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的谈话,被整理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一文;198510月,中信邀请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访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的谈话,被整理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一文;1986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荣氏海外亲属回国观光团时,发表了题为《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讲话。这些讲话都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

19981月,已担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同志指出:“在这几篇讲话中,小平同志以他特有的质朴语言和真诚谈吐,阐述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统一战线方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几乎可以说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缩影。”[5]这段话实际上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信的关系和历史源流。

中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由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给予的极大关注和有力支持,中信在荣毅仁同志及历届领导的带领下,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过了4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2020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赞誉荣毅仁同志为“爱国企业家典范”。荣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中信发展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几代中信人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始终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和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大业不动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者和践行者。

第一,中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多元业务,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排除各种干扰,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按照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蓝图,努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贡献。为此,中信紧扣国家战略,在经济领域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和开拓,发展门类齐全的金融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开展实业投资业务,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践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地区布局业务。在港澳地区开展业务,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中信首创负债经营等发展模式,促进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认识上的束缚和障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经济领域存在许多违背经济规律、忽视企业管理、否定市场作用的旧观念,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阻碍。中信在中央的有力支持下,勇于打破坚冰,率先力排众议,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上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了一条依靠负债经营实现企业发展的成功道路。面对国内资金短缺带来的严重困难,中信通过在海外借款、发债募集资金支持国内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发行体。中信成立后的前10年,累计在海外募集资金约30亿美元。其后,中国企业相继开始在境外融资,扭转了国内长期以来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为荣的观念,推动了经济建设高速发展。

第三,中信发挥改革试点作用,在诸多业务领域创造了一系列国内首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企业市场化发展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鼓励大胆试验,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倡导 “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和精神,在不断探索中推进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中信对国家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机制设计先行先试,对行业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对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业务先行先试198412月,经过中央批准,中信实行了董事长负责制,这是当时对国有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比起后来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信提前了15年时间。由于能够以前瞻性布局,通过创新推动发展,中信一些业务成为国内行业的创建者和市场引领者,创下了一系列行业“第一”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中信的一些业务拓展、商业模式和操作手法受到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垄断机制和落后习惯的阻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都已逐步得到国家和市场的认可,在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四,中信发挥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推动中外经济合作和交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争取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中信自成立之日起,就带头践行党和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开展“三个引进”,即引进国外的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聚焦国民经济急需而又薄弱的资源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与外国投资者合作成立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合资企业,并率先开展海外投资,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外商了解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好渠道和开展合作的好伙伴、好向导。近年来,中信与亚、非、拉美很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业务合作带动资本、技术、产品、标准和管理输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帮助项目所在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挥了连接中外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互利共赢。

第五,中信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筑牢国民经济的支柱,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保证国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如何实现盈利性使命成为国企改革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国家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中信虽然并未占有国家垄断性资源,但勇于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中信成立之初,国家给予的初始投入资金名义上是2.4亿元,成立10年后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267亿元、27亿元,成立20年后分别为2682亿元、367亿元,成立30年后分别为21517亿元、1374亿元,成立40年后分别为74876亿元、36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国家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复合增长率,每10年为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40年中累计为国家创造税收4450亿元。2009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20年为第126位。

第六,中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政治引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牢牢把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根本遵循,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之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社会思想、舆论工作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此,中信集团党委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思想政治建设引领中信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在中央的直接推动下,成立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央企率先参与舆论斗争和理论斗争、履行政治责任的积极探索;进而纳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聚焦服务中央决策需求,围绕社会科学各领域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开展专题研究和咨政建言,在决策咨询、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公共外交和凝聚力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发挥了民间智库的独特作用。

联系实际学习历史,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信的发展史是一个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样本,紧密联系企业发展实际学习,不仅因为中信是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产物,更因为中信人40多年来冲破各种困难和障碍的不懈跋涉,是与我们党领导的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这是中信所独有的红色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故事,从中信的创立和发展中便可以看到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擘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6]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信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认识,加深对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理解,真正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的改革开放来之不易,中信的今天来之不易。

1.以深化历史认知领悟时代使命

中信集团党委把中信的使命概括为:“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说明中信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使命发轫于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时代,居于国家道义的制高点,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辛奋斗的历程。认识这一使命,需要回到历史之中。

中信历史的内容相当丰富,从不同角度以大量生动的故事形成对于中信使命的叙述,呈现出中信人树立使命的时代根源与实践价值。联系中信实际学习党史,就要理解和掌握中信在党的领导下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史实,厘清企业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形成对企业内外环境、历史阶段、经验教训的正确判断。树立对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认同,有利于我们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对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加深领悟,从而将这一使命转化为深刻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我们知史爱国,把对使命的理解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态度。

2.以汲取精神力量塑造企业风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中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段历史既是实践探索累积的历史,也是崇高精神积淀的历史。中信人在党的领导下一段段砥砺奋斗的故事,就是一座座依托于伟大实践的精神路标,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贞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扬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成为企业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年轻一代补足“精神之钙”的营养剂。

联系中信实际学习党史,对中信人来说就是经受思想洗礼、实现精神升华。从企业自身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将使我们对照老一辈创业者自我检省、自我教育,自觉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规范品格行为,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以把握历史经验坚定前进信心

中信的历史为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包括: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积极践行国家使命,切实履行国有企业的各项责任;必须立足于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不断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大胆突破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旧习惯;必须坚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维护企业的品牌;必须善于学习和引进,在对外开放中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支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等等。这些经验凝结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国有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中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是以上经验的体现,这些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发展的普遍性,也体现了中信这样一家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的独特性;中信在党的领导下克难攻坚、不懈奋斗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信取得的成就,说明这种被实践检验过的发展模式,具有站得住、行得远的实践基础。

中信发展的历史为深化党史学习提供了许多直接的、鲜活的材料和例证,不仅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企业成长规律的认识,而且将其建立在充分的历史事实的逻辑之上,为我们坚定践行党的大政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信念,努力实现“打造卓越企业集团、铸就百年民族品牌”的发展愿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学习这段历史,有利于我们在把握历史经验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念认同,把自己的人生际遇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伟业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编辑 尚鸣)

 



* 杨林,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本刊总编审。

[1]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3]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8页。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5] 荣毅仁:《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党的文献》1998年第1期。

[6]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21页。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