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做专做精特钢产业

来源: 2022.02.16 13:13:44



 


特钢强则国家强。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第一根极薄壁高温合金旋压管,从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涡轮盘,到第一根轧制的飞机大梁,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简称中信特钢)始终坚持把产品和技术创新作为引领行业、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的第一要素,不断开拓特钢“高精尖”的新境界,已经成长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多的特殊钢生产基地。中信特钢的生产技术、关键品种已在国内起到引领作用,是我国特钢产业引领者、市场主导者和行业标准制定者,为我国高端制造、重大工程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质产品,产品品牌被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高端客户广泛接受和赞誉。


多层次、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体系


中信特钢始终秉承特钢是科技炼成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和联合利用外部资源,大力投入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特钢研究院为平台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和培养领军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涌现的环境,深化“业绩+贡献”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


坚持发展精品特钢,企业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993年,中信泰富与江阴钢厂合资成立江阴兴澄钢铁有限公司(现称兴澄特钢),开始涉足钢铁业务,通过“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精转专”的战略路径发展特钢精品。1993-1997年,通过“由普转优”,完成了从市属小钢厂到江苏最大优钢企业的转变;1998-2006年,通过“由优转特”,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特钢企业,13项技术经济指标位居全国行业第一;2007-2011年间,“由特转精”,组建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提出“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特钢企业集团”的愿景目标。从2012至今,战略定位依然是发展特钢,“由精转专”,对照国际一流标准,在流程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方面不断创新实践,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加快转型并取得更大突破。


目前中信特钢已经完成沿海沿江战略布局,旗下拥有兴澄特钢、大冶特钢、青岛特钢、靖江特钢“四大产品制造基地”,铜陵特材、扬州特材“两大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泰富悬架、浙江钢管“两大产业延伸基地”,参股并管理天津钢管,打通了从原材料资源到特钢产品、再到延伸产品的产业流程,推进了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国内到国际的转型升级。


坚持产学研用联动,高水平构建创新平台


2008年,中信特钢在上海成立中信特钢研究院(总院),先后分区域在江苏兴澄、湖北冶钢、山东青钢等下属企业成立分院,并设立了管材研究院和上海大学分院,搭建起了特钢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上海大学分院负责聚焦前沿技术,深入开展关键工艺及基础理论研究、专题项目攻关等;其他分院与管材研究院负责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产业化推广等的核心研发。其中,兴澄特钢分院和大冶特钢分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认可实验室,均通过CNAS认可。各分院根据所生产的产品设立不同的产品研发研究所、工艺设计研究所、产品应用研究所和试验检测所等,为各下属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信特钢研究院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同时也在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例如,与清华大学、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进行国家重点项目的合作,与剑桥、麻省理工、兰卡斯特等国际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行业前沿技术的合作,与德国舍弗勒、德国慕贝尔等行业领袖级企业进行前沿品种研发的合作。


坚持人才强企,打造一支强大的科研人才队伍


中信特钢建立了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人员、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价人员、生产与制造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的多层次研发队伍。为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于2018年成立中信特钢学院,秉承“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的理念,从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企业文化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专业人才。同时,紧密联系下游重点用户,联合举办技术交流活动。此外,通过弹性工作制和灵活的薪酬机制等模式,聘请了各领域专家134人,其中院士5人;召开年度科技大会,大力表彰先进、激励创新,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累累硕果助力跨越式发展


中信特钢大力实施技术和产品创新,生产出多款先进的特钢材料。从自主研发纯净的轴承钢、高强度的桥梁缆索用钢、填补世界空白的R6级海洋系泊链钢,到国内领先的特殊钢连铸控制技术、高温合金薄壁管冷旋压成型技术、“内喷延时”无缝钢管水淬技术等,中信特钢坚持走“品种质量效益型”道路,不断开拓新产品、新用户和新市场,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前沿高端品种,生产了大量“唯一”“第一”产品。


最纯净的高端轴承钢


所有运动的机械都离不开轴承这个钢铁“关节”。高端轴承用钢不仅要能长期承重,还要精准可控、坚韧可靠,是公认的“钢中之王”,也是特别难冶炼的特种钢之一。我国高端轴承钢的市场曾经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如今,中信特钢高端轴承钢产销量已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中信特钢为世界顶级的轴承制造商供货;在国内市场,高标准轴承钢占有率达85%,广泛应用于航空、高铁、汽车等领域。2019年,高性能轴承钢荣获工信部制造业第四批单项冠军产品称号。中信特钢正在参与高铁转向架轴承国产化项目,产品已全部通过测试,该项目投产后将打破目前我国高铁转向架轴承100%依赖进口的局面。


高强度的桥梁缆索用钢


202071日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主跨是1092米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拉起这座大桥的432根斜拉索所用2000兆帕缆索钢,就是由中信特钢研发生产的。由一束束直径7毫米的钢丝组成的斜拉索,单根索承力最大可达1000吨,相当于500辆轿车的重量。此次成功应用实现了5个世界首创:首个用水浴工艺生产的缆索钢;在世界最长斜拉桥的首次应用;世界最高强度缆索钢的首次应用;首次应用于重载公铁两用大桥;首个ISO专用桥梁缆索钢标准。


在突破2000兆帕之后,中信特钢采用自主创新的水浴绿色工艺,为深中通道大桥研发生产了2060兆帕等级的缆索钢,并进一步成功研发2200兆帕级特高强度缆索用钢。2021年,中信特钢牵头起草的“桥梁缆索钢丝用盘条”成功立项ISO标准,是首个盘条领域成功立项的专用国际标准。


高级别的系泊链钢


海洋钻井平台需要有强力牢固的系泊链起固定作用,才能安全地在海洋上工作。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系泊链钢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力学性能,还需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抗疲劳、耐磨损性能,以及优良的焊接性能和较好的焊口低温冲击韧性。2017年开始,中信特钢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亚星锚链三方共同开展R6级系泊链钢的研发和认证。作为具有极限性能的材料,R6级极限海洋链钢没有现成的数据库。中信特钢攻关团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采用了现场工程师学术化模式,开展了大量的现场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的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跟踪和评价国内外前沿成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弥补不足,成功开发世界最高级别R6级系泊链钢,填补了世界空白,中信特钢也成为全球首家获得R6级系泊链钢认证证书的钢铁企业。


中信特钢研发生产的关键材料,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的航天发动机;绿色能源用钢方面实现了全球首家采用连铸大圆钢替代模铸材制作风力发电机机舱变速箱核心部件;盾构机主轴承用42CrMoE电渣钢成功应用于国内首台11米级大直径盾构机;高温合金和特种不锈钢成功应用于重型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开发成功世界最大厚度190mm耐磨钢板……近年来,中信特钢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国家强基工程、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50多项冶金课题的项目攻关。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并联合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课题,十三五期间共同获得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冶金科学技术奖。共参与形成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42个。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信特钢拥有1177项专利授权、235项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


科技创新赋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探索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目标,中信特钢围绕“四个面向”展开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面向国家重要需求,重点突破“卡脖子”产品与技术。我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领域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信特钢将进一步强化特种冶金装备和研发的资金投入,做大做强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用特种冶金高端材料。2021年以来,梳理出29个“卡脖子”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力求在“十四五”期间各个突破,并不断研究出新品种、新产品实现替代进口。


二是面向低碳绿色发展需求,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发展规划,高度重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技术工艺路线,在低碳竞争新格局中确立领先地位。致力于研发轻量化、长寿命产品,加快突破碳中和关键材料、仪器装备等方面瓶颈,全力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材料支持。加快研究绿色冶金技术。


三是面向前沿技术研究,抢占特钢产业科技制高点。一是布局企业内部科研基地,强化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增添新原理、新知识、新方法的源头储备和人才储备,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二是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强化集团内部合作,构建协同产业生态圈,努力创建一个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大数据中心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充分介入下游用户项目的早期研发阶段。四是促进产业跨界合作,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数字化产业与智能制造示范区为切入点,推动高质量钢铁生态圈建设。


四是面向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新形势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研发投入方面,切实强化资金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在科技人才方面,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创新管理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厚植创新土壤。在高能级创新平台构筑方面,聚集高端先进的创新要素资源和平台设施,努力打造创新资源优势。在基础研究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中信特钢将始终牢记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使命要求,心无旁骛,深耕主业,正确把握形势,瞄准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发展趋势,按照既定的战略方向,在发展精品、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国际化经营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把握特钢产业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提升中信特钢在全球特钢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提供支撑、贡献力量。


(编辑  尚鸣)




¨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2021 10 18 日举办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 钱刚,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