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风险挑战与防范

徐涛 来源: 2021.06.16 14:33:24



 

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截至2021331日,新冠疫情已影响21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27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78万例。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居家隔离导致消费需求骤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被迫中断,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

疫情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多重冲击

作为一个重大的外部冲击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时期,给全球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受到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全球人员流动中断、经济萎缩。由于大部分国家采取了强制隔离、区域封锁及减少社会交往等防疫措施以减缓病毒传播,导致人员流动减少、国际人员往来中断。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减少约11亿人次,降幅在70%至75%之间。全球近90%的经济活动受限,直接影响以境外消费和商业为主的服务贸易模式,跨境的消费、旅游和各种会议活动极大地萎缩,大量以线下为主的经济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市场,受疫情蔓延、原油价暴跌、市场自身脆弱性及投资者预期悲观等多重因素影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下跌。世界主要经济体股市自最高点下跌普遍超过30%尽管各国央行通过降息和资产购买等方式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释放流动性,OPEC+达成油气减产协议,但投资者避险情绪难以在短期内恢复20203月,美股曾在10天内发生四次“熔断”,道琼斯指数一度跌破20000点关口,原油期货合约跌至负值。

三是疫情重创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疫情暴发初期,我国部分企业和市场停工停产,一些重要的产业链暂时出现断裂。随后疫情冲击造成欧美市场需求减少,疫情的扩散使欧美经济活动减缓,全球供应链也出现了临时性中断,国际贸易需求的收缩反过来使全球各国外部订单减少,形成二次冲击,导致恶性循环。疫情蔓延在增加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四是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一方面,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前景遭遇疫情冲击。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5.6%,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货物贸易的最大降幅。服务贸易受疫情打击更为严重,贸易额已降至上世纪90年代水平,全年同比下降15.4%,是199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贸政策上更加趋于封闭,以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高涨,各种双边与多边的经贸冲突再度升级,引发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五是全球数百万人失业返贫破坏社会稳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信息,全球劳动力市场在2020年遭受了巨大影响。2020年,全球工作时间减少了8.8%(相对于2019年第四季度数据),主要是就业者工作时间减少和失业带来的就业损失(和2019年平均水平相比,达1.14亿人)造成。这些大规模的就业损失导致全球劳动收入下降8.3%(未包括支持措施),相当于3.7万亿美元或全球生产总值(GDP)的4.4%。且疫情导致餐饮、娱乐、旅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线上化或自动化转型,用工需求持续下滑。经济增长放缓与贫困加剧进一步导致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破坏社会凝聚力,加剧社会动荡。

六是全球合作协调能力下降。疫情在全球蔓延,让很多国家在应对疫情冲击时采取了“各扫门前雪”的态度,相互封锁边境,暂停航线,甚至将自身防疫不力的责任推向他国。2020年初以来,全球医疗用品需求迅速上升,但至少有超过50个国家对医疗用品实施了出口限制,导致各国之间的不信任和偏见持续加深。各国之间缺乏政策合作的问题因疫情再次浮出水面。

后疫情时代面临的金融风险挑战

当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时候,各国政府在抗击疫情保护人民生命的同时,采取援助政策防止大批企业倒闭、人员失业和经济陷入崩溃,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刺激经济政策难免会出现很多后遗症。虽然新冠疫苗已经在全球开始大规模接种,但各国接种情况仍存在较大差异,疫苗有效性也尚待观察。全球疫情随时面临反弹的可能,新一波疫情风险及其对未来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后疫情时代全球可能面对的风险挑战主要包括:

一是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剧。一方面,受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的影响,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在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延续的预期下,多国股市出现大幅上涨,一些国家的股指甚至超过了疫情发生前的水平,资产估值过高,股市估值上升与经济基本面严重脱离。另一方面,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各类投资者风险偏好发生变化,进一步扩大了承受风险的意愿,投资策略呈现高杠杆的特点。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一旦各国突然收紧货币政策、市场利率开始上升,市场投资者重估政策支持力度和延续时间,金融市场或将面临大幅调整或周期性波动的风险。加之可能与金融脆弱性上升相互产生作用,从而对市场信心产生影响,并危及宏观金融稳定。2021年春节之后,发达经济体10年期债券平均利率提高了50个基点,全球金融市场遭遇较大波动。

二是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或演变为信用风险。在各国的大多数行业中,中小企业都面临流动性压力,其发展严重依赖政策支持。疫情发生后,各国央行通过大规模再贷款、商业银行大量放贷、企业增加借款或加快债券发行等手段,暂时解决了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同时,企业债务上升至创纪录的水平。受疫情冲击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开始削弱。随着支持政策的到期和终止,企业流动性风险将演变为信用风险,2020年高收益债券违约的数量达到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企业债务风险不仅存在于债券市场,更可能通过交叉金融业务传导至股票、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从而放大金融市场风险。

三是部分国家银行体系面临资本短缺。疫情发生后,银行放宽企业信贷审核标准和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随着各项支持政策的到期和终止,大多数国家将逐步取消贷款支持政策,可能会推高现有贷款的违约率,降低银行拨备水平。据估计,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各项政策退出后,可能会使银行系统平均资本比率降低近100个基点。而且,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低利率,使银行存款成本下降小于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造成商业银行净息差及利润下降。银行体系面临资本短缺问题。

四是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上升。疫情发生后,各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公共卫生支出、发放失业人员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0年,公共债务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暴增至97.6%。到2020年年底,世界各国政府所欠的债务总额达89.6万亿美元。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导致政府赤字和政府债务大幅上升,政府债务存在违约的可能,财政稳健性严重下降。而且,大多数国家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务风险也将上升,私营和公共部门脆弱性叠加,金融不稳定性增加。

五是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外部融资困难。在全球经济复苏进度不同和政策空间更加有限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走向正常化和利率快速上升,令新兴市场的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受到冲击,或将导致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收紧和大量投机资金外流。2021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总融资需求将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占比达GDP13%。疫情发生之前,部分新兴经济体已处于债务困境或高风险债务困境。据估计,新兴市场(不含中国)2021年的政府债务将达到GDP61%,对新兴经济体国内基本面薄弱的担忧将抑制境外机构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成本势必上升,融资将更加困难。

六是货币当局面临两难选择。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企业减缓疫情冲击,同时推高企业杠杆。当货币政策收紧时,企业和家庭将面临被动去杠杆。在经济持续复苏得到确认之前,货币政策过早退出,可能导致企业偿债成本上升,甚至会出现资不抵债,引发经济下滑和失业率上升。然而,宽松货币政策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或缺乏针对性政策,进一步抬高风险资产和房地产市场估值,一些落后生产企业得以幸存。全球各国继续面临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放缓、债务抬升和期限错配等问题。

后疫情时代防控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适当的政策支持经济可持续复苏。继续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对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必要流动性支持。在经济复苏阶段,加大流动性定向支持,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向遭受疫情重创的企业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转移支付和减税。在经济恢复正常阶段,在确保经济可持续复苏的情况下,逐步退出流动性支持。鼓励银行加大资本补充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提升为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是加强风险监测分析和做好风险防控。密切跟踪并研判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提高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冲击能力。储备和运用有效逆周期调节措施,有效维护汇率基本稳定。密切关注企业融资情况,引导企业树立财务中性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债务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风险。加快经济结构性改革,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编辑 杨利红)



* 徐涛,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08期

总期号:291期

2023年07期

总期号:290期

2023年06期

总期号:2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