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新疆“文化润疆”及国际话语权

刘仰 来源: 2021.12.16 10:59:20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摆开“战略竞争-对抗”的架势,与新疆相关的问题,经常成为他们的舆论攻击点。新疆问题事关国家主权,涉及历史、民族、宗教、现实和未来,在长治久安的大目标下,应从理论到实践形成长期方针,久久为功,做好“文化润疆”工作。

景观旅游与文化旅游

新疆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旅游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新疆有关部门以“大美新疆”作为发展旅游的口号,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19年接待游客数首次突破2亿人次,达到2.13亿人次,同比增长41.96%。同期旅游收入猛增到3632.62亿元。新疆目前有旅游景点1100多处,2019年,新疆(含兵团)已有13家国家5A级景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前列。加上国家4A级景区90家,使新疆全区国家4A级以上景区突破了百家。2018-2020年,新疆实现旅游带动当地就业10万人以上。

新疆目前的热点景区多为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原、大漠、峡谷等,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也以自然风光为主,表现自然生态、当地特产等简单的旅游元素。总体而言,文化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

新疆历史悠久,从西汉到晚清,张骞、班超、玄奘、林则徐、左宗棠、刘锦棠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为内地与西域进行友好交流和开发西域,做出了不朽贡献。新疆(西域)与华夏民族紧密相关的历史从张骞算起也有两千多年,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对这许多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发掘、正确评价、纪念并开展文化旅游,对启迪当地群众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非常有价值。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历史遗产,是当今需要认真面对的一大问题。

新疆的历史文化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伊斯兰教进入以前的文化,二是伊斯兰教进入以后的文化。前者更为丰富多样。从10世纪南疆第一座清真寺算起,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地区约一千年。但伊斯兰教传遍整个新疆地区大约经历了700多年。也就是说,在新疆漫长的历史上,非伊斯兰文化曾长期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在很长时间里伊斯兰文化与非伊斯兰文化保持共存。从历史过程看,伊斯兰文化进入新疆后,对于非伊斯兰文化基本都采取破坏、排斥、贬低的做法。新疆地区大量非伊斯兰的历史文化因此遭受毁坏、冷落以至于湮没,很多处于保护不力、任其自然消亡的状态,更谈不上开发利用。

我们认为,开发新疆文化旅游的核心观念,是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宣传,使新疆民众认识到,伊斯兰文化并非新疆自古以来的文化,更非唯一的文化;维吾尔族也是逐步融合形成的民族。与教育不同的是,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使新疆民众认识到,新疆所有非伊斯兰教的文化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并能使维族群众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新疆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让新疆民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文化多元的综合价值,并与全球文化多元主义相衔接,减少或消除外部舆论压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实现“文化润疆”的战略目标。

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

新疆境内绝大多数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都是唐代以及唐以前的产物,因此,新疆文化旅游可以注重开发和推广这一类文化旅游项目。例如,新疆博物馆里小河遗址、尼雅遗址等极富历史价值的考古发现都具有世界影响,应该加大研究,并通过国内外巡展、深度开发等方式,充分融入新疆的历史叙事。

喀什的“耿恭祠”是一个值得总结的案例。耿恭是陕西扶风人,东汉时任驻守北疆屯垦的校尉,军衔并不高。当年耿恭曾率数百士卒坚守孤城,抵御匈奴2万多人入侵长达一年之久,一直等到援兵到达才解围。耿恭所部回到玉门关时,仅剩13人。清朝晚期,刘锦棠率兵平定回乱、追剿逃往国外的叛乱者时到达喀什,1880年在喀什老城修建了耿恭祠。耿恭抵御匈奴的地点并不在喀什,而是在现今北疆奇台地区,因当地地名疏勒与喀什地区的疏勒同名,刘锦棠因而修建了耿恭祠,以缅怀先辈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出自耿恭的典故。1956年,年久失修的耿恭祠在地震中坍塌。由于当时反对封建迷信以及反对“大汉族主义”等原因,耿恭祠废墟被彻底清除。2015年,喀什老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有关部门决定重建耿恭祠,2019年,耿恭祠在原址新建完成。新撰写的《耿恭祠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祠中还同时供奉专司文章才运的‘奎星’与掌管人世福寿文化的‘文昌帝君’;让这种传统的文治意向与赫赫武功同祠并列,正是要告诉后人,治理西域当文武相辅、和衷共济,才能千秋万代永葆统一。”此后,有关部门还以耿恭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大汉十三将》。耿恭祠重建,《耿恭祠记》中的文字,耿恭题材电影的拍摄,如今能变为现实,令人欣慰。

从历史到现实,两千多年来,屯垦戍边在保卫新疆、维护统一的大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未来仍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若没有理论上的明确的宣传原则,既不利于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不利于对外宣传。西方媒体污蔑新疆棉花“大量使用强制劳动力”,事实上,作为棉花生产主力的生产建设兵团早已都用大型机械摘棉。我们为何不能及时用兵团机械摘棉的事实批驳西方的污蔑?担负屯垦戍边重任的兵团,本身继承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其自身的文化旅游价值,同样有着很大的发掘空间。

新疆完全可以利用兵团现在的地理条件和古代屯垦戍边的遗址,建设一个大型的屯垦戍边博物馆或实景地,以充分、完整地体现中国历史悠久的屯垦戍边史,以及新疆地区的农业、牧业和现代工业发展史、民族团结融合史。王恩茂曾经说:新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历史。我们在乌鲁木齐市的国际大巴扎看到兵团设立的一个简单的营业点,主要出售兵团的各种纪念品,引来很多游客络绎不绝的采购,说明兵团文化同样具有经济价值。我在359旅所在部队第一个屯垦戍边的地方——兵团一师所在地阿拉尔市参观了“359旅纪念馆”,展览内容非常好。我问讲解员:有没有更详细的专著?讲解员说有。但是询问了全市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也买不到这本多年前出版的专著。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大力推广的教材。事实上,兵团70年的历史,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深入挖掘,成为文化旅游热点的潜力,甚至可以吸引很多外国游客。另外,新疆建设兵团分布新疆各地,在其所辖范围内,有很多古代遗址,例如汉代烽燧、铁门关、唐王城等,兵团辖区内同样也有很多优美的自然风光,但美中不足的是,兵团旅游与整个新疆旅游一样,更多关注本地自然风光之壮美,而对本地文化传统因素的介绍有所忽视。

如果兵团的文化旅游得以充分发展,有助于民众建立兵团与新疆从来都是一体的观念,对于强化民众保家卫国、国家统一的意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从而避免将兵团视为新疆地区“外来人”的错误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线路和遗迹,班超、玄奘、林则徐等人在新疆的行走路线和遗迹,古代王朝在这里设立机构和经营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的遗迹,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今天的中国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正面展现和阐述这些历史。

位于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地区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遗迹,它从3世纪开始初创,一直到9世纪衰落,历经五百多年,是佛教东来、传入中国的重要节点,并早于国内所有的佛教洞窟、石窟。因年代久远,克孜尔千佛洞遭遇一系列破坏。克孜尔千佛洞仅从年代上说就超过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因此,晚清以后,它引来很多西方和日本的探险者,历经千年劫难的佛教艺术再次遭遇洗劫,西方探险家将部分仍然遗存完好的壁画剥离下来,带回西方。如今,克孜尔千佛洞最精美的成果,大都流落在西方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中,中国不得不向西方提出复制申请。克孜尔千佛洞目前一些最精美作品的呈现也不得不借助这些复制品。

新疆有很多类似克孜尔千佛洞的前伊斯兰教文化遗产,如何开发利用,既需要整体统筹,也需要个案分析。克孜尔千佛洞邻近库车作为“独库公路”的终点,近年来成为很多新疆自驾游者的歇脚点,给库车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文化旅游的契机。

文化旅游与扶贫致富

新疆的旅游近年发展很快,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已带动当地10万人就业。这个数字并不大,应该还有较大潜力。目前新疆注重扶贫脱贫的旅游项目包括农家乐、民宿、休闲采摘、观光农业、休闲乐园、景区旅游等,大都与文化旅游无关。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扶贫对象的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文化旅游的要求。当然,文化旅游项目不多,也是一个原因。

新疆各地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待开发旅游项目。新疆的文化旅游开发,应优先录用少数民族,尤其是贫困户。以此为契机,一方面使当地群众多接触非伊斯兰文化、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另一方面,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非伊斯兰文化能带来富裕,并且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形成示范。新疆建设兵团内的少数民族员工,在扶贫脱贫、民族团结、军民共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应该大力宣传。整个新疆地区,不论兵团内外,只要民族团结做得好,就应该获得政策支持,例如投资政策的倾斜。

多年前在新疆的一些大巴扎看到丝绸产品,商家大都声称丝绸来自土耳其。新疆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历史上留下众多丝绸文化遗迹。我在伊犁地区看到,有数百年历史的高大桑树林,现在没什么经济效益,只为普通的农家乐提供树阴。南疆莎车地区是新疆最大的绿洲,曾经是新疆重要的丝绸产地。当地农科院的维族科研人员告诉我们,他年轻时曾经公派到苏州学习从种桑养蚕到织造印染的完整丝绸工艺。由于种种原因,莎车的丝绸业目前只保留了很小的规模,仅够维持,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长此以往,维持也很困难。

内地的丝绸产业既然可以将原料产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可以将一部分原料产地转移到新疆,这种转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的概念更加名副其实,“丝绸之路”得以具象化;另一方面可以给新疆本地群众增加收入,为扶贫减贫提供助力;同时还可以加强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与文化联系;此外还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发与丝绸相关的文化旅游。

位于阿克苏地区的刀郎部落是新疆地区文化旅游扶贫比较成功的案例。20年前,很少有人听说过刀郎部落。一名生活在新疆的四川歌手给自己取了“刀郎”的艺名,他因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红遍全国,“刀郎”这个名字由此广为人知。虽然歌手“刀郎”与刀郎部落并无多大关系,但借助他的艺名,“刀郎部落”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十多年后,“刀郎部落”成为国家4A景区,使得几十个建档立卡户脱贫。这是一个因文化交流融合而导致的扶贫、脱贫案例。刀郎部落在新疆有约8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这个部落在新疆属于边缘群体,生活在沙漠附近,生存条件艰难。今天“刀郎部落”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刀郎部落有独特的历史。唐末伊斯兰教进入新疆,首先在南疆喀什地区立足,后来逐步扩大。蒙古人进入新疆后,察合台汗国首先放弃了成吉思汗的“所有宗教平等、自由”原则,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强迫改宗。刀郎部落当初不愿皈依伊斯兰教,面对强迫改宗的暴力威胁,他们逃往偏远地区,追求信仰自由。刀郎部落实际上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如今这个部落依然奉行的祖先崇拜、饮酒习俗、偶像雕塑、绘画艺术等,就是他们保留传统文化、拒绝皈依伊斯兰教的遗留证据。我们认为,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历史,应该成为新疆发展文化旅游的基本原则。包括刀郎文化中木卡姆艺术,与莎车、哈密、吐鲁番等地的木卡姆艺术一样,都不是纯粹的伊斯兰文化,而是新疆原先的历史文化在多民族融合中,同时融入伊斯兰文化的产物。

新疆是我国玉石的重要产地,玉石产业每年给新疆带来超过100亿元的产值。新疆玉石行业的从业人员以汉族居多。与内地相比,新疆玉石产业的设计、加工水平都比较低。玉石作为潜力巨大的行业,应该为扶贫、脱贫做出更多贡献,例如,吸收少数民族贫困户进入玉石设计、加工领域。可以通过与脱贫致富经济活动的紧密关联,让新疆各民族群众逐步认识到,类似体现在玉石加工这样的远比伊斯兰历史古老的文化产品,以及其他类似的文化旅游事业,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实现“文化润疆”的关键。

伊斯兰教本土化与还原历史

民族问题往往和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宗教问题实质也是文化问题。在新疆,伊斯兰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千年,本土化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新疆的文化旅游开发,应该在这个方面同时下功夫。

佛教也是外来宗教,作为对比,佛教的本土化比较彻底,主要是其在本土化过程中与中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因此,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较少引发激烈的冲突。从佛教角度看,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精神领袖本土化,二是宗教圣地本土化。而宗教圣地本土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更为紧密。

佛教在新疆的历史远比伊斯兰教更为悠久,利用文化旅游,可以考虑逐步恢复新疆地区、西北地区的佛教传统。新疆和西北地区也的确有不少历史资源可以利用。辛亥革命以前的历代中央政府也有意识地在新疆等西北地区推广佛教和道教,迄今为止,这些场所有的依然存在,只是香火不旺。可以考虑在文化旅游的大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佛教与道教。天池作为道教王母瑶池的实景依托,可以逐步强化,使之成为道教的新圣地。

通过历史文化的弘扬,让各少数民族自身多源头逐步融合的历史过程,纠正某些不正确的历史观念;真正实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的文化多元、宗教自由、宗教平等局面,使得新疆等伊斯兰教地区为全世界的伊斯兰教提供一个多宗教、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繁荣发展的榜样。

文化旅游与国际话语

清末以来,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很多珍贵历史文物是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的文物。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绝大多数与伊斯兰教无关。它们被贪婪的西方人掠夺、搜刮、珍藏。首先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新疆地区非伊斯兰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一点应该让新疆各族民众普遍知晓。其次,新疆地区大量历史文物被西方窃取,使得西方形成了对新疆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解释权、话语权。事实上,西方自身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不如中国以及新疆,因此,常常对新疆与中国历史缺乏正确认识,很容易形成只符合他们自身利益、损害中国利益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这种状况对于中国极为不利。

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一项长期工作: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建立详细档案。尤其是那些通过非法手段、非法途径流失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新疆地区被掠夺的文物可以作为先行启动的重点。这些资料和数据可以在境内外媒体、网络上公开传播,并由民间机构主导发起追讨和索回流失文物的世界性活动。新疆地区每一个与流失文物有关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可以组织当地民众和国内外游客实施“索回流失文物签名”活动。并可联系埃及、希腊、印度等有大量文物流失的国家,在联合国共同发起“流失文物回归原地”的活动。不论这一活动的效果如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冲淡西方对于中国、对于新疆地区乃至对于整个非西方世界的话语霸权。通过这一活动的长期开展,在全世界呈现西方近代扩张史上掠夺、盗窃他国财富的真实面目,揭露西方的贪婪本质。从而打击西方面对非西方世界的傲慢。全世界后发国家的联合行动可能还需要深入地沟通与斡旋。

中国自古以来便牢固建立了世俗化与宗教自由和谐并存的典范。今天若能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方案完美地结合,不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有裨益,而且还能给全世界约70%的宗教人口提供一个成功的借鉴。新疆大有可为。

(编辑  季节)



* 刘仰,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社会学者。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