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马航失联事件,也谈西媒与我们

边芹 来源:《经济导刊》2014年05期 2014.05.05 21:37:30
话语战争是一场高智商、硬实力的博弈,也有上百年领先和落后的问题。要追赶先得认清自己要什么,然后才知挑什么人、以何种手段追赶。承认落后还得看清薄弱点在哪里。富与穷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强弱,但这不是决定性的杠杆。自由不自由更是有意让人偏离正确答案的人造鱼饵。大把撒钱,广设言路,招一堆只会外语的人铺将出去,根本扭转不了劣势。到了今天,中国不可再犯19世纪后半叶的致命错误,以为购得军火就能建成现代军队。关键在人,以及引领这些人的大脑之谋略。

对比西方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两类工作方式(主动与被动)和工作目的(控制舆论方向、抢占话语权与信息传播),一般就可以反推出事件的性质,甚至倒推出事件是否由西方插手或预谋。

从西媒报道方式看马航失联事件

马航失联后,就法媒的动向(法媒与美英媒体密切联动),对比几个月来对乌克兰局势的报道,有一条分明的界线。对乌克兰的报道是舆论走在事件前面,即传媒主导事件、制造新闻。几个月来主流媒体的报道,扑天盖地灌入民众脑袋里的是:乌克兰“腐败”的“独裁者”(他是民选合法政权的事实可以被明目张胆地抹去),背叛乌克兰人民的利益,投入“邪恶”的“暴君”普京的怀抱,遭到人民的反对。人民要“西方民主”,不要“俄罗斯专制”,通过和平合法的抗议,赶走了这个任期都没做完的民选“独裁者”,建立了“民主政权”,奔向西方“民主自由”。这是对法媒几个月来乌克兰报道内容的提纲挈领,其中引号中的词语均为西媒锁定的“接力”词语,用来事先定性,垄断解释权(不让受众有任何自我判断)。

相对于对乌克兰的报道,西方对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就被动得多。这里的“被动”只是相对于他们的“主动”而言,即跟踪事件而非策划事件的走向。这是辨别一件国际大事是由西方直接策划还是偶然突发的关键所在。“直接策划”的典型特征是舆论走向由西方媒体挑头、在传媒的鼓点下完成。当然也有直接策划但不想让人知道的事,那时“集团”会一致守口如瓶。

在“直接策划”与“偶然突发”之间,还有一类“中间事件”,比如“昆明3.1暴恐案”,既不属于“直接策划”,又非完全“偶然突发”,而是暗中由某种势力长期鼓励和推助,那么西媒的工作方式又会大大区别于对前两种事件的报道方式,相对会比较低调(对2008年“西藏3.14暴恐案”的高调是因为直接策划),但控制解释权(西方主流媒体一致回避了恐怖袭击的定性)。

一些国人以为西方各国政府谴责了恐怖暴力而媒体不跟随,乃传媒“独立”的表现,殊不知民选政客可以换人,传媒却是绝对的集中垄断,核心人物是终身甚至世袭制的。

由此,大致可从西媒颠倒黑白的程度、主动和被动程度、高调或低调来判断一起国际大事是什么性质。当西媒的颠倒黑白消失,事件属偶然突发,就有一定的百分比可以定性了。那么从西媒对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方式看,也可将此事件划入后一种。在西媒有关国际新闻的报道中,我们也只能在这一部分看到大致客观的信息。

西方媒体“使命在身”

西媒有组织的接力体现在:控制话语的流向以确保信息源掌握在自己手里,牢控对事物的解释权则是控制思想。只有控制了信息源和思想,才能掌握话语权。这需要一支意识形态自愿军团有组织有纪律地秘密配合(公开配合则会失去公信力),看似各自“独立”的传媒在平时可以各行其事,为的是在战时(对必传递性信息)实行众口一调地接力。

从这个角度看,马航失联报道属于“平时”工作,新闻的属性也可划入“非传递性信息”,即不必统一口径接力的信息,一般媒体可各显其能。但报道方式依然,则根据乘具(飞机、火车、船等)属于哪国,乘客的构成,报道方式都会有显著的或微妙的不同。

比如,因为飞机上的大部分乘客为中国人,西媒一上来一致采用了低调、避免人道视角的报道方式,我们几乎看不到西媒关注受害者个人命运,投向中国乘客家属的镜头极少。这是为了避免为中国人制造悲情气氛。而如果这150人是美国人,又确定是恐怖劫机,那报道方式非要炒得全世界都为机上人掉泪为止。只有在需要妖魔化对手时,西媒才会制造悲情氛围、放大受害者的个体命运。2009年法航飞机失事,因为是自己的航空公司,尤其不能妖魔化空客或波音,事发后报道便集中在寻找失事飞机和失事原因,机上的法国乘客便成为无名无姓无画面的整体,个体命运在这种情境下是不被张扬的。如果那是一次恐怖袭击,报道方式会完全不同。

要注意,西媒从最初的低调逐渐热乎起来,那是因为事件不再仅仅是发生100多中国人的空难(在西媒眼里,西方之外的世界死个百把人的事故,一般不算一回事),而成了航空史前所未有的奇案。如此越胀越大的全球话题,解释权怎可丢给“世界下层社会”?西媒一旦变被动为主动,它们就有能力也有手腕掌控信息源头、截获解释权。尤其自部分中国乘客家属大闹吉隆坡新闻发布会之后,西媒已找到这起事件中“可下蛆的缝”,使命感更成倍窜升,一天天把中国乘客家属的悲情推向事件的中心。这就是开始制造舆论以图主导事件了,往往是西媒嗅到了事件往某个方向发展的利用价值。如能炒得中马关系恶化,甚而令中国政府成为民怨目标,干吗不多加把柴火?他们做这些事都是精细而敏锐的,干这种职业的人,很少只图一个饭碗,而是使命在身。因为有计在心,都深知怎么隐藏自己的意图,操纵画面、选择词语,绝少流于偶然。

只有面对偶发事件,西媒与中媒的工作目的才在某个点上重合——那就是追逐真相。为什么说只在某个点上重合?因为追逐真相并非西媒的主要任务,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主导舆论方向、垄断话语权,为此一要始终掌握信息源头,二要牢控解释权。这两点才是西媒存在的理由!

如果一个媒体的工作目的只是为了传播信息(或者说保障知情权),“掌握信息源头和牢控解释权”这么高标准的存在理由势必有点专权的味道。而这是审视西媒和中媒必须明白的核心分界线:西媒是统治权本身(重要组成部分);中媒则是介于统治权和民众之间的力量。自古中国读书人就扮演着这个角色,与作为最高权力本身的西方教士完全是两个性质。中媒在近几十年不知不觉地成为西方的传声筒,也是因为它有别于西媒的本质。

如果将马航失联事件的传媒竞争比作又一次的话语权争夺战,西媒手段占上风是没有太大悬念的。对于基本没有争夺话语权意识、更不会将“掌握信息源头和牢控解释权”作为存在理由的中国传媒,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工作目的和工作方式都与西媒不成对手,没有沦为传声筒已是万幸。

中西媒体交手背后浮出现实

话语的胜利首先是实力的胜利。在马航失联客机报道中,中西媒体的力量对比,最警世的揭示并不是中国媒体如何不敌对手,而是世界的内核与外围,它的内核在哪里、以及身处外围的我们在哪里。这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被忽悠着用GDP看世界,有些得意忘形。此次马航事件,中西传媒在第一线交手让一些平时人们不太在意的现实浮出水面:

首先,这个世界很多核心技术仍然垄断在西方集团手里,比如飞机发动机。技术垄断不光意味着资金向某个方向流淌、工业化领先与落后,更意味着内核对外围的全盘把控。这是一种无孔不入的监视和控制,连每台飞机发动机如何运转的原始数据也在他们手里。这就是为什么一架马来西亚飞机失联,掌握第一手调查秘密的是英美、而非当事国。如果此次空难不是前所未有的扑溯迷离,这种力量对比还不会暴露得如此之深。这才是当前世界最触目的真相。“外围”传媒与“内核”传媒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就算同处“内核”,离中心远的也同样没有这个“能耐”。

其次,各类“国际组织”、有些甚至是联合国名下的“国际组织”,实际的主人还是西方集团。这折射出的依然是内核主导、外围附庸的关系。20世纪随着殖民帝国的终结似乎被“独立”淹没掉的世界秩序本质,在这次马航失联事件中像浮水放掉、露出了河床的本来面目。此次美英记者频得内幕消息,而非中国记者,便是明证。以为信息世界具有某种大同希望的人,被泼了瓢冷水,被迫看到了话语战争的强军和弱旅,以及强弱折射出的既成世界等级。19世纪以后我们接受的这个现代概念的“世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两个强国单凭军靴就能踏出来的,更不是我们头脑里那个建筑在绘图册上的地理概念,而是有着严密的组织者和统领者、在各个关键点掌控情报、设定规则、策动方向的“世界”。在这个统治与被统治的秩序中,信息的分配也没有多少平等可言。当然,在注定作传声筒和少作甚至尽可能不作传声筒之间,还是有回旋余地的,一切都取决于弱势方的自我意识。

第三,要看清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别看表面上一堆“友好邻邦”,其实世事艰险。一起奇特的空难便暴露出像马来西亚这类看起来中等发达的国家,多多少少还是由前宗主国和大英帝国的接班人美国牵着线(通过操纵上层建筑),这是这个国家鲜少动乱和流血、得以发家致富的前提条件。事发后,马方与美英分享调查内幕,而非与亚洲友好邻邦、事件的最大受损方中国来分享,在民众看来有悖常理和情理,但我们应该心中有数。如果马方事发后与中方优先分享调查内幕,那这个政权还能如此安稳?还能不被西方成天揪住“民主”、“人权”的小辫子?恐怕在分享之前,就被“颜色”或“花朵”革命掀翻N次了。

第四,到目前为止,西方记者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可直入上层建筑,不是直接通过操纵台上就是迂回于台下的反对派。要注意,应邀出席新闻发布会或采访高官名人,不等同于进入上层建筑,被动的接近只能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只有能对之施加影响、并从中获取内幕才称得上进入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记者离目标还远着呢。而直接或间接操纵所在国政治、搜集情报、影响所在国上层建筑思想是西媒驻外或特派记者的本质工作。

当一国的上层建筑暗中掌控在西方集团手里,西方记者基本上是进了自家后院,有各种早已设好的门让他们登堂入室。在有些国家,这些记者甚至分享着决定该国政权生死的大权。中国媒体人最大的问题是对第二手信息的分析与辨别能力都乏善可陈,但当好“防火墙”总可以吧。

有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话语战争是一场高智商、硬实力的博弈,也有上百年领先和落后的问题。要追赶先得认清自己要什么,然后才知挑什么人、以何种手段追赶。承认落后还得看清薄弱点在哪里。富与穷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强弱,但这不是决定性的杠杆。自由不自由更是有意让人偏离正确答案的人造鱼饵。大把撒钱,广设言路,招一堆只会外语的人铺将出去,根本扭转不了劣势。到了今天,中国不可再犯19世纪后半叶的致命错误,以为购得军火就能建成现代军队。关键在人,以及引领这些人的大脑之谋略。

 

边芹

女作家。著有《谁在导演世界》、《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落到这一步》、《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带我去巴黎》。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

2023年09期

总期号:2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