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要明确和重视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黄鹂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6月 2015.06.10 10:48:45
2012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明显地显示出自身产能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目前,多数装备制造企业面临四重困难叠加。

2012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明显地显示出自身产能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目前,多数装备制造企业面临四重困难叠加。

第一是市场萎缩,需求不旺。据说中石化今年要减少投资7000亿元;中石油的西三线建设、俄罗斯东线建设现在都因下游市场原因暂缓;重新启动的核电建设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集中开工了;常规火电建设的热度也不再像过去。

第二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过去我们听说某个国外公司投了40亿进行技术改造,都会吓一跳,但再看一重、二重、哈电、东电、上电,近十年来哪个企业没投入数十亿进行改造扩产呢?有家阀门厂一下子扩建了7万平米的厂房。这样下去不可能不出现产能过剩。

第三是成本增加,优势丧失。过去我们的装备产品比发达国家的价格低很多,我们有性价比优势。但现在随着国内制造业各种成本的上升,价格优势已经逐渐失去,甚至出现了国内产品价格比国外产品还要贵的情况。

第四是国外入侵,大牌竞争。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企业,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中国市场的竞逐与占据。国外的知名企业都很看重中国市场,投资战略改变了过去转让技术或合资建厂为主的形式,改为以独资为主,在中国建制造基地。比如核电的一些核心产品,是跨国公司以所谓“本土化”的方式在中国生产,实际上除了土地和普通工人是中国的外,其他的核心技术、包括装备,都是人家自己的,虽然在中国“本土化”,但中方却没有知识产权。

其实,这四重困难不仅仅叠加在装备行业企业头上。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遇到的问题大都是一样的。但是对装备制造业造成的后续影响与其他的工业产业还是有很大不同。因此我想就装备工业的发展谈谈看法。

第一,要明确定位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和战略地位。一个国家从工业基础工程到工作母机,上天入地下海都离不开装备。世界上公认的强国如美国、欧盟里的德、意、法、瑞士以及日本等,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它们的工业,核电、航空、航天、航海、军工等等部门,都是依仗本国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实现的。国际上还有一类富裕国家如中东,它们凭借着特殊的资源禀赋,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基本是从国外买来的,但是没有被认为是强国,主要就是因为它们没有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根基。所以装备制造业对于中国、对于未来一个受尊重的有国际话语权的强国来说,是必须看重并且必须强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产业。这是国家实现自立、自尊、自强的支柱,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装备制造业的位置和它的未来发展。

第二,我们在努力使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国内市场对装备的需求。特别是要提倡“买国货”,支持民族工业,推进装备国产化等。即使是在市场下滑、需求不足的当下,中国市场依然体量巨大,在全球居最前列。两个市场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也不应只谈“走出去”,把国内市场留给外国企业。

支持民族制造业,这是从上到下应该贯彻始终的,而本届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现在的问题是需要落实。比如,有些央企招标时甚至不允许国内完全有能力、有水平的装备企业参与投标,而是大量购买国外设备。大家都知道美国有《购买美国货法》,我们的发电设备卖到世界许多国家,而有些所在国家也都在要求国产化,这是理所当然的。过去我们提议立法“买国货”,有关方面认为还不到时机。而且一说国产化,似乎就是“民族主义”、“不符合WTO原则”等等。为什么美国、德国、韩国可以这样做,我们就不可以?现在要理直气壮地号召国产化、国家利益。对国家项目“买国货”的问题,可以考虑先立规,再立法。现在要求政府机关买国产车和国产电脑就开了一个好头。

最近,东三省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实振兴东北的28号文件精神,将启动100多个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港口、核电,还有工业项目等等,总投资大概几千亿。一般一个建设项目中装备所占比重大概是40%50%,就算其中30%是采购装备,那么在东北的这些建设项目就会给装备行业企业带来数百亿元的订单。但如果这些建设项目还要进口,就是拉动国外的制造业。若市长、区长们又带着队到国外去考察,买回一堆国外设备的话,真是愧对东北三省这么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所以,培育和经营国内市场同样重要,国内项目用国货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即将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国家肯定还会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上马,如果能把其中的装备采购留在国内,对于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是个非常大的机会。

第三,目前的招标法需要修改。其中关于最低价格中标的规定,存有很大问题。由于进入门槛规定不明确,参与招标的制造企业良莠不齐;按最低价中标的办法,低于成本的报价中标的结果,就给一些不择手段牟取利益的企业以可乘之机,其后患就是给我们的重点工程建设,像核电、大乙烯、煤化工、输变电、发电等建设项目带来质量与安全上的隐患。同时,一些骨干企业为了生存,拼低价拿到订单,最后利润稀薄、甚至是赔本买卖,无法再投入研发创新,其未来的发展也难以为继。装备企业现在处境较为艰难,但有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投标价竟然低于20072008年时的价格。这几年企业成本都在上涨,而装备产品竟然在落价,这很不正常。竞争无序带来很大问题。制造业对“最低价中标”怨声载道,这是值得高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长此下去,这些重点骨干企业连生存都成问题,谈何发展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要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是龙头,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是抓手。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程,正是由于政府对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有力推进,带动了整个装备工业的水平提高、规模壮大。经验告诉我们,重大装备国产化需要用政府的力量,因为要扭转用户对进口装备的偏爱并不容易,同时重大工程涉及的装备采购方和供货方多为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所以由政府来出面组织协调,是可行而有效的。甚至对央企领导人的考核,是否可以有装备国产化的比重这一项。应该把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作为一个责任,并上升为政府行为、国家行为、社会行为。

第五,希望当前党中央国务院能对装备制造业有更明确的政策倾斜。主要是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与转型升级,要有一些政策性的倾斜,对这些企业目前的困难与问题能够给予纾缓帮助;包括在融资、税收、保险、补贴等方面的配套支持,都是十分需要的。比如说补贴,能否在现有的国家预算内补贴额度中,对装备制造企业多两个点或三个点。因为这些企业十分需要这种支持。举个例子,沈鼓集团在营口搞了一个大型压缩机实验站,投资十几个亿,为的是提高实验手段,能够像GE、西门子那样在实验台位上带负荷试车,从而具备一流的竞争能力。但这个实验站本身不形成产值,更没有利润,这种带有公益性质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活动,就需要来自国家的支持。总之,基于装备制造企业对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崛起大国的重要战略意义,非常需要中央政府在目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扶持和关切其发展。

 


* 黄鹂,国家能源局研究员。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