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苟利国家生死以

——读林则徐有感
洗石 来源:《经济导刊》2015年6期 2015.06.09 09:35:16
爱我中华,是炎黄子孙的心声,也是世间最感人的乐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以生命奏响的一曲不朽乐章。他是“高级干部”中伟大的爱国者。他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力前行。

爱我中华,是炎黄子孙的心声,也是世间最感人的乐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以生命奏响的一曲不朽乐章。他是“高级干部”中伟大的爱国者。他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力前行。

1842年阴历7月,林则徐大病初愈,从西安出发,流放伊犁去当“戍卒”。亲人相送,依依难舍。林则徐轻声吟出两首“七律”,示意不必再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便出自于此。此时的林则徐,正处在危险的政治漩涡中。

赴戍伊犁,是一年前林则徐在浙江接到的“处分”决定。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震动世界;接下来的一年,他又在伶仃洋、磨刀洋屡次挫败英国远洋舰队。但不久却被革职降级,派往浙江。这时候,在广东没得逞的英军正在浙江肆虐。而刚到浙江的林则徐却又被“从重”处分,“一撸到底”,罚以“戍卒”身份去伊犁“赎罪”。林则徐在离开浙江的一年里,虽再次立大功、却又再次受到无情打击。

林则徐刚离浙江,河南便发大水,洪涛汹涌,开封危在旦夕。听说黄河决堤,林则徐如同听到了开封父老的哀泣,他的诗里写道:“狂澜横决趋汴城,城中万户皆哭声。”紧急受命总办黄河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他力请起用林则徐。林则徐是水利专家,有丰富的治水经验,朝野共知。于是道光同意林则徐助王鼎治水,但不给林则徐任何官职名义。林则徐深知,浙江战事已使政府财政拮据,治水乏费,而治水工程历来弊端丛生,他的差事极端棘手。但面对“狂澜横决”,他立即疾驰河南。《汴梁水灾纪略》道:“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历经8个月,林则徐“在河上昼夜勤劳,一切事宜,在在资其赞画”。1842年春,河工告竣。王鼎认为流放林则徐本来就是“莫须有”罪名,现有治河大功,足可“赎罪”。但王鼎上疏的结果,是一道严谕:林则徐不可耽搁,着即往伊犁效力赎罪!这个严厉打击,王鼎完全没有料到。

王鼎气极,在庆祝河工告竣之前,哭送林则徐。而林则徐对再次打击却相当平静。他写了两首诗安慰王鼎。第一首说:“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意思是:您总办河务成功,足以令千万人庆幸;您不可为我这个罪臣去扛枪戍边而惆怅啊。第二首写道:“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这是林则徐心境的自述。他虽被褫夺了向朝廷上奏言事的权利,但治河期间,无日不关心浙江战事。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多次阐述了对解决浙江问题的真知灼见,希望能有所补益。

当时在浙江主持大局的是“扬威将军”奕经,林则徐对这位腐败有余、战略全无的“天潢贵胄”相当了解。他在信中指出,英军的优势在水上,“本不能离水”,如今“所以狼奔豕突频陷郡邑者,以水中无剿御之人,战胜之具”。但这不是无解的。他把在广东力挫英舰的经验概括为8个字,“器良技精,胆壮心齐”。革职前,他多次上疏力陈船炮之事,却一直被忽视。他说,“若彼时专务此具,今日亦不至如是棘手。”他认为奕经昧于兵略,掌握不了“议战议抚”的分寸,不明白什么样的兵将才能“胆壮心齐”,又害怕百姓的力量,只顾从陕甘川黔各省调兵,劳师糜饷,虚张声势,“即再调数万之‘客兵’,亦不过只供临敌之一哄”。林则徐洞若观火,对奕经的预判不久后即被一一应验。奕经对浙江败局以及半年后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都负有直接责任。对“无耻无能”(咸丰登基时对奕经的痛斥)的奕经,林则徐实在着急。他给王鼎的第二首诗表明,自己即使投身豺虎也不可惜,最要紧的是群策群力去制敌!

王鼎深知林则徐的爱国之心,更知林则徐确有运筹帷幄、制胜千里的能力,眼见战事日非,栋梁流放,气愤莫名,回京才一个月便“暴卒”。王鼎是大学士,拥有“太子太师”的崇高荣衔,影响很大。当时盛传王鼎是在军机处自杀“尸谏”道光。显然,围绕林则徐被流放,已演变成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

处在漩涡中的林则徐,迭受打击,身心俱疲,到西安便病势沉重,不得不请假养病。病愈后立即赴戍登程。

林则徐这两首诗的题目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口占,即脱口吟出。林则徐从西安到伊犁,历经4个月,这期间的日记他名之为《荷戈纪程》。这两首诗便记在里面:

[其一]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说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的对象是“家人”,首先是写给他的夫人郑老太太,所以虽按律诗要求对仗、用典,但浅显生动,明白如话。用的典故也是有趣的“俗典”。

下面试用白话,仿“示家人”语气略释大意:

[其一]我大病已愈,出门远行,你们要笑笑才好啊;我心里宽敞着呐,不管到哪儿,我都会开心的。想要办成事,谁会不出差错呢;哪个高级干部又是生来显达、一帆风顺呢。船行大海,遇到风涛,哪还能看得见什么神仙三岛;可是尽管风尘拂面,也挡不住极目远眺,尽量往远处看啊。别听小孩子的轻薄话,什么“赵老送灯台——有去没有回”;这种歇后语,听之一笑可也,别信。

[其二]我能力有限,重任之下,实在很累很累;已是“再衰三竭”,快撑不住了。不过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定会生死以赴;我怎会因自己的生死祸福而躲避什么、趋附什么呢?免去官职,未尝不是皇恩浩荡啊;我不是事事明敏,该好好“养拙”了,当戍卒不是刚好合适么。算了算了,不说了,我讲过杨朴故事,老伴啊,你听过的;你也来首“断送老头皮”那样的诗送我,多好,呵呵。

“断送老头皮”是北宋典故。宋真宗时隐士杨朴,有诗名,真宗招来,问近来可有人写诗给他。杨答:有啊,我老婆就有一首。真宗诧异,忙问什么诗。杨答,老婆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杨朴还山。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抓,妻子大哭。东坡让她向杨朴老婆学习,妻子被逗乐了。东坡乃随差役而去。

这两首诗的放达洒脱,很像东坡。“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并非空话。林则徐确乎是以“浩荡襟怀”踏上赴戍之路的。路上“狂风大作,几欲吹飞人马,雪又缤纷,扑入车内,欲停车则山颠非驻足所,欲下岭则坡陡有覆辙之虞”。林则徐这段日记,足以令人想见其苦况。但他坦然面对。不管是没处住而蜷缩在车上过夜,还是没处吃饭,找个避风地方啃干粮,他都泰然处之。(此语句与下文的衔接容易产生误解,将此语句移至下文)

而两首诗的点题之句,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4个字,不是坐而论道的书生空论,而是勤于践行的志士箴言。林则徐抱定这一信念,丹心铁骨无所惧,万里黄沙且徐行。就这样,林则徐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他的《戏为塞外绝句》一写就是10首。“短衣携得西凉笛,吹彻龙沙万里秋。”“风雨满城人出塞,黄花真笑逐臣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前山松径低迷处,无翅牛羊欲乱飞。”无不充满生活实感,形象鲜明而境界超脱,从中不难看到作者的浩荡襟怀。

甘凉古道,一列不寻常的车队,顶风冒雪迤逦向玉门关外行去。那是林则徐赴戍的车队。他的千卷图书,足足20大箱,专门雇7辆大车装载这些书籍和大量纸帛。林则徐是书法名家,现在陕西、甘肃、新疆博物馆都藏有他当年西行的墨迹。一路上他每到一城,官员往往“出城二十里”迎候,请赐墨宝。请人写字,至少也要送几卷上好的宣纸。林则徐有求必应,半天就能写二十几张条幅,他携大量纸帛是必然的。他所携带的书籍也远愈常人,包括他在广州组织人翻译的大量“洋书”“洋报”的译稿,这是一般“俗吏”想都不会想到的。

然而,艰苦的戍途也严重摧残了林则徐的健康,有时读书一页,就什么都看不清了,但仍日日坚持。林则徐勤于治学,不过他“治”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他赴戍三年的信函和日记,保存下许多至今看来仍很有价值的见解。他治学严谨务实,如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前人已经说过,他就不再说了。如他行至塔尔奇沟(俗名果子沟),眼前景观令他惊奇,但立即想到祁鹤皋《万里行程记》的一段美文,于是从大车上找出参阅,发现所记居然与眼前所见一丝不差,便原封摘到日记中:“此处为奇绝仙境,如入万花谷中。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而延山松树重叠千层,不可计数。雪后山白松苍,天然画景,且山径幽折,泉溜清冷,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一百多年后,史学家来新夏先生来此考察后说:“沿途所见,诚如《林则徐日记》所载。”林则徐之严谨可见一斑。

林则徐对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水利、社情、民俗、器械(包括大炮、轮船、炸弹)等学问无不高度关注,悉心考究。而对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他更竭尽全力。从测量荒地,考察水源,制定开垦方案,筹措资金,到组织力量实施,他的新疆3年,踏遍八州,浚水源、辟沟渠、屯田垦地、教民耕作、合兵农而一,为国家节省开支无算,而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也得到很大改善。著名的“坎儿井”,就是经林则徐改良推广而被广泛应用,后世人们为怀念他,又称之为“林公井”。

我们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同看到一个坚强不屈的灵魂,一个无所畏惧的顽强生命,一个平实、淡定、自信、高尚的鲜明形象。他是那样高大,又是那样触手可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爱国”的真谛,道出的是不计祸福生死的、无条件的“爱国观”。

这两句诗虽是林则徐“口占”而得,却为他所特别重视。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有段文字很传神:“(林公)遣戍新疆,居恒常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二语不置,不知是公自作,抑古人成句也。”如此看来,林则徐在新疆时常独自反复吟诵这两句诗,但听到的人不知他在念谁的诗,还以为是前人旧句,但又查不到出处。这段侧面描绘,生动表现了林则徐的耿耿爱国之忱,其端敬淡然之风,宛在眼前。

林则徐的信念,深刻影响着他的亲人。清人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中说:林则徐到西安时,这里不少官员都为他鸣不平。有的是他的学生,来拜见林则徐时,见老师言笑如常,打抱不平的话始终不敢出口。到后面拜见师母郑夫人,学生们便忍不住了,说朝廷太过分,老师太委屈。但郑夫人连连制止:“可不能这么说。朝廷器重你们老师,举天下大局交付,现在和皇上‘决裂至此’,没杀掉已是天恩很厚了。臣子有负国家,流放算什么?”

郑夫人说的“决裂”,是“虎门销烟”以后的事。虎门销烟,击碎了英国掠夺中国财富的链条,但短视的道光以为这就解决问题了,要采取“封关禁海”政策来一劳永逸。而林则徐认为不可:一是“禁海”等于禁绝一切外贸,不利民生,况且禁鸦片与外贸是两回事。二是打击英国走私烟土,他国并不反对,而一旦“禁海”,就把其他各国都推到英国一边。三是“虎门销烟”使英国经济受损,英国必不甘休,加强备战才是当务之急。这些见解洞悉全局,但林则徐反复陈述,矛盾却日益激化。道光由最初的严斥,到在林则徐的奏折上蛮横地朱批“一片胡言”,最后干脆取消林则徐的发言权。郑老太太深知问题的严重性,惟恐学生们给老伴再添乱。看来老太太的政治水平,有时比一些官员还要高许多。

“决裂至此”的林则徐,无疑处于生命中最昏暗时期。他西行至甘肃时的家信中写道:“于十六日到平凉之白水驿,接到十二日夜寄来之喜信,知是夜亥刻,得举孙男,可喜之至。并知添养顺事,产后平安,尤深欣慰。计两三年来惟此一事令人开颜耳!”这封信写得很长,写了给孙子怎么取名,写了朋友如送礼,哪些可收哪些不可收,哪些要回什么礼,等等,琐琐碎碎,但热爱生活、关注生命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宛然一个普通的老爷爷。而“计两三年来惟此一事令人开颜”,读之令人心痛。看来“虎门销烟”后,还没有一件事让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开心过。

不过林则徐毕竟不同于普通人,即使在昏暗中,也不改积极心态,兢兢业业,多办实事,这正是“高级干部”的爱国本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绝不是林则徐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宽慰,而是很早就植根于他内心深处的信条。我们不妨把时间倒推4年,看看道光委任他当钦差大臣时的故事。

道光缺点很多,但禁鸦片出自真心。英国走私鸦片几十年,从中国掠走白银无算,而由鸦片导致官员贪腐、风气败坏等问题更是指不胜屈。为此,道光曾以“吸食鸦片罪”,革去“庄亲王”的王爵,但无济于事。道光征询封疆大吏们对严禁鸦片的意见,而收到的29份“复奏”中,赞成者8,否定者21,情况严峻。于是道光想派林则徐为钦差,去走私鸦片最厉害的广东根绝这一大害。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早就认定,鸦片一事关乎国家存亡。他收集各省有关禁烟的奏章,“逐件查核,凡可采者,均为录出;其别有见解,另为条议,以备拣择。”道光选林则徐,应当说是选对了人。

10月底林则徐接召见谕旨,晓夜兼程,1110日抵京,11日道光即召见。时届隆冬,寒风刺骨,在暖融融的殿堂里,道光说了许多夸奖的话。正所谓“春殿语从容”,这种君臣际遇,无疑是大臣们梦寐以求的殊荣。但林则徐却对当钦差迟迟没表态。《清史稿》说道光召见林则徐19次,来新夏先生考订为8次。总之召见频繁实属罕见。原因是林则徐要以他的方式,力求最大支持。

林则徐在湖北已猜到道光意图。他的好友张际亮写诗送他说:“重臣报国心原悴,圣主忧时事可争。”他深然其言。若道光果真“忧时”心切,那么他就要“争取”到充分条件。但召见时,究竟“争”什么、怎么“争”,未见诸记载。有关的具体记载,是林则徐面陈治理水利事宜12条。大概广东禁烟一事牵扯到的问题复杂而敏感,属于绝密,不能让人知道。

从林则徐一个月后给友人的信中,我们可约略获得些许信息:“原知此役乃蹈汤火,而固辞不获,只得贸然前来,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惟时圣意亟除鸩毒,务令力杜来源。所谓来源者,固莫甚于英吉利也。待思一经措手,议者即以‘边衅’阻之,尝将此情重叠面陈,奉谕断不遥制。”(见《林则徐书札》)

这告诉我们,林则徐再三请辞未获批准,于是就“重叠面陈”,即就与英国开战的种种预案,包括许多细节,反复请示。但林则徐仍有很大隐忧。他担心一旦与英国打仗,朝廷内部必然议论鼎沸,穆彰阿、琦善等手握重权的显贵一定会找茬儿“阻之”,万一道光改变主意瞎指挥,怎么办?这是林则徐最大的担心。

林则徐不会忘记,几年前在江苏巡抚任上,道光对陈瑞一案的瞎指挥。陈瑞是江苏泗阳监生,因个人积怨,竟组织人盗掘黄河堤岸,数日间淮扬一带尽成泽国。林则徐立即从苏州赶去灾区勘查水势,加固水利设施,组织各级干部招回“逃灾”者恢复生产。但道光却要他立即全力捉拿跑掉的陈瑞。林则徐权衡轻重,认为抓陈瑞晚几天不要紧,而抗灾秋种则一天都耽搁不得。道光大怒,以逾期未拿获陈瑞为由,给林则徐“降五级”留任察看处分。同一年,林则徐还曾就严防鸦片走私上疏。当时长江口发现可疑英轮,林则徐让苏淞镇总兵关天培押其南行,但不久该轮又出现于山东沿海。林则徐推测该轮与走私鸦片有关。因为当时北方早有鸦片贩卖,宫中吸鸦片的老太监供述,30年来都是去天津购买。于是林则徐提出“密查船内汉奸”等对策。但道光“朱批”严告:不准“别生枝节,致启衅端”。道光怕“衅端”,不察实情、不分轻重的毛病,林则徐记忆犹新。

但道光天天召见,说尽夸奖的话,到第5天召见,索性把钦差大印摆在林则徐面前,把广东水师的指挥权也交给林则徐,还表明“断不遥制”,一切由林则徐全权掌控,林则徐还能说什么?

林则徐尽管不放心,也只能隐忍。所以他给友人的信里说自己是“贸然前来”。此“贸然”与现在用法不同,指的是眼睛看不清路,跌跌撞撞往前走。林则徐实在看不清与英国开战后道光能否保持清醒、不被穆彰阿之流所惑。所以他离京时,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色彩。

18日道光最后一次召见,林则徐即受命“陛辞”。第二天离京前,他向老师沈鼎甫辞行。《续碑传集》记其事:“(林曰)‘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相顾涕下,遂出都。”股肱,是大腿和胳膊,这里代指生命。林则徐向老师明志:宁肯牺牲生命,也不给老师带来耻辱。而“相顾涕下”,是因为彼此明白,此去岭南无异赴汤蹈火,恐无再见之日。林则徐严守政治纪律,不会向任何人说出“召见”细节和自己的担心。他只能把隐忧藏在告别老师的泪水中。有绝大担忧而不能与任何人“分享”,唯刚毅过人者能担当。

龚自珍是林则徐好友,写《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送别。林则徐匆匆出京,到了山东才抽空给龚作复。龚的“赠序”说林公此行是挽救国家颓势的“千载一时”之机,林则徐很认同。他在复信中称赞龚的赠序是“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林则徐正是意识到这是挽救国家颓势的“千载一时”之机,所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种心境,在林则徐那幅著名的对联中表露无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一到广东,便以端凝厚重的颜体大字书写的对联,他把这幅对联挂在钦差大臣的办公室,日日策励自己。他既以身许国,便置个人祸福于不顾,即使面前是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的千仞绝壁,他也毅然攀登。哪怕血染珠江,身首异处,他都义无反顾。林则徐绝不愧对国家、愧对历史,他有攀登千仞绝壁的充分心理准备!

这幅名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前奏。林则徐从新疆释回后,著名诗人梅曾亮以“绝壁重题想更攀”的诗句表达祝愿。他希望林则徐续写人生的这一感人乐曲。

是的,无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是面临伟大的振兴,这一伟大乐曲都要由更多的中华儿女续写下去。事实也正是这样,一百多年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已经和正在谱写出更加恢宏壮丽的乐章!

 

 


[1]本文史料主要来源:来新夏《林则徐年谱长编》、《林则徐全集》、《清史稿》以及清人笔记。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