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讲好扶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是学者的使命和责任

周文 来源:《经济导刊》2017年08期 2017.08.30 17:35:17

 

我是第一次来到云南红河州的屏边县进行扶贫调研,首先的感受就是,屏边是一个边城,一个小城。小巧而精致,整洁而清新。但我也是带着很多的问题和疑问来到这里的。对于这次扶贫调研,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很深刻,收获很大。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扶贫问题

贫困问题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研究、治理、开发和摆脱贫困,也一直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人类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仅仅用40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的4年时间,又有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减贫成就世界瞩目,但党中央对我国贫困现状的认识依然格外清醒。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

最近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中国最后一公里脱贫路举步维艰”。文章称,中国正在试验扶贫新方案,并且认为,按照当前的扶贫速度(极度贫穷人口每年减少一千多万)——让农民在三年内摘掉“贫困帽”谈何容易。可见,中国的扶贫和脱贫问题,全世界都在关注。究竟扶贫的实效如何,我们也更期待答案。

通过这次中信组织的屏边扶贫调研活动,加深了我对中国扶贫和脱贫的认识,改变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中国的贫困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云南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众人皆知。尽管屏边只是一个小县,屏边的扶贫也只是中国扶贫故事的个案。但是通过对屏边的实地调研和亲身感受,我的第一个结论是,这一轮扶贫是“真扶贫”,是“真脱贫”、“脱真贫”,脱贫效果明显,脱贫实效很大。我自己走了全世界50多个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穷的国家,我都看过、都了解过,所以有横向对比也有纵向对比。实际上,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这20多年来,全世界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也就是说,世界的减贫成就主要源于中国。没有中国这样一场脱贫战役,今天的世界会更加不平等。

这是世界扶贫开发领域的中国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和思维,过去我一直认为,彻底改变中国的贫穷问题只有靠城市化。没有城市化的推动,没有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中国不可能彻底脱贫。但是通过屏边几天的实地调研,我原来的书本知识和逻辑出现“大翻转”。事实上,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化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化的新农村建设问题。

屏边全县15万多点人口,县城仅有2万多人。这样看来城市化的比例并不高,不但没有达到全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52%),甚至也没有达到云南省的城市化平均水平(37%)。屏边城市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和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按经济学的逻辑来推演,我曾经认为像屏边这样一个老少边穷县,要实现全面脱贫、彻底脱贫,道路非常困难,也非常艰辛。

但是通过几天的实地调研,包括现场考察以及入户调查,我发现今天中国贫困县的脱帽和发展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城市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精辟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个概括实质上就是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将为全球有效治理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根据屏边的具体举措和实效,我认为屏边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和脱贫的新路。比如,适度的搬迁与产业的推动结合,教育发展脱贫,就业创业脱贫,资产收益脱贫,劳动力转移脱贫,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计划等等。因地制宜,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中信集团在屏边这2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战役中,功不可没,成效很大。正是有了中信集团公司的支持和参与,中央的政策支持,当地政府的积极有为和农户的积极配合,屏边才能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取得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因此,我把屏边的脱贫模式称为“公司加政府再加农户”的模式。

屏边是整个中国脱贫故事的一个缩影,通过屏边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济困……这是世界扶贫开发领域的中国经验,必将在世界减贫史上镌刻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中国的发展只能根据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今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道路极富启迪意义。

让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感动世界

看待今天的中国发展问题,尤其是看待中国的脱贫问题,不能简单地依靠西方理论和模型演绎。经济学中有一门学科称作发展经济学。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二战后专门成立了一个组织,就是今天的世界银行,其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相继开出了诸如进口替代、结构主义等药方,也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制造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国家的贫困问题。后来的“华盛顿共识”更加极端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干预太多,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表现越来越糟。而中国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脱贫的道路,不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移植,它所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屏边的发展来看,全县15万多人口,财政收入只有1.5亿,也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元,而且全县财政支出14亿,就是说人均支出超过人均收入9000多元。仅仅从数字上进行推演,屏边的发展存在不足,依靠现有财政状况不可能实现正常发展,也更难实现全面脱贫。但是,通过调研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结论显然与屏边的实际脱贫效果有着巨大的反差。仅仅依靠理论和逻辑推演,无法全面、正确地阐释扶贫攻坚的中国故事。由此,我们对未来三年中国的脱贫实践和效果也更有信心。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引起全世界瞩目,但是为什么西方普遍不相信中国取得成绩?上级领导指示我们要好好研究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感染世界。因此,如何让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在全世界传播,让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感动世界,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大力倡导和总结的大事。

中国扶贫伟大战役的巨大成就,远远超越了西方对中国发展和脱贫的判断或认知。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和真实效果,也改变了西方对中国发展进程和发展成就的判断和认知。

今天,贫困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这样的历史性难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现在,中国人可以向全世界宣布,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中国不但彻底扭转了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格局和世界印象,而且困扰中国和世界的贫困问题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彻底解决。中国的扶贫故事,不但非常精彩、生动,而且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史诗般的意义。

讲好扶贫的中国故事是学者的使命和责任

在屏边县的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样一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干部,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艰辛,让人非常感动,也深受教益。回顾中国的减贫历程,不难看出,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没有中央政府的政策体系支持,没有各级政府的主导、作为和推动,不可能取得今天脱贫的巨大成就。

从中国的减贫经验中,可以获得如下启示:其一,强有力的政治意愿和政府承诺是中国减贫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中国将促进减贫作为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分享;其二,坚持以发展解决贫困、以减贫促进发展的理念。政府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大规模减贫提供了基本前提。同时,立足于培养和提高贫困地区和人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引导和帮助贫困人口直接参与减贫活动,使之成为反贫困的主体力量,稳定了减贫成果,增强了减贫的可持续性。其三,减贫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改善贫困人口和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和家庭发展能力是减贫的关键切入点,需要综合性的发展政策和专门的减贫计划来保障;其四,减贫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政府积极推动脱贫攻坚的同时,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加入扶贫济困行列。把政府的意志、社会的关爱与贫困群众意愿相结合,确保减贫项目与贫困人口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如何更好地总结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是中国学者的使命和担当,更是一种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经济学的语言,把中国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完整地、鲜活地书写出来。云南屏边的脱贫故事就是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缩影,透过云南屏边县近20年的脱贫扶贫,我们看到的是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开展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力攻坚,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大规模减少。数据显示,2013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下降5.7%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资金404亿元,地方各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91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可以预料,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地解决,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

把中国的扶贫故事写好,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对贫困宣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伟大成效,让全世界更多的国家看到脱贫实践中的中国智慧,并从中国脱贫的伟大实践中获益,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学者的使命。

中国发展的成效和脱贫实践,说明西方理论和发展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更与全球发展治理的主题渐行渐远。因此,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提供的中国样本和中国经验,可以更好地为全球消除贫困提供借鉴和思路。

对今后脱贫、扶贫工作的一些建议

未来三年,扶贫工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任务会越来越艰巨、复杂。我们既需要有坚定信心,更需要注意扶贫攻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扶贫战略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长远的战略。

穷困县的教育振兴,必须要两手抓

我们参观了屏边县的几所小学和中学,基础教育的硬件投入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水平,但是总体感觉穷困县的教师队伍和教师学历结构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改变教育落后状况和格局,光有硬件投入是不够的。穷困县的人才储备不够支撑未来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从事基础教育,扎根农村,培养好未来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周密和长远规划。

中信集团在参与屏边县扶贫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屏边县的基础教育,先后建立了十多所希望小学,捐资捐物,大大改变了屏边县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集团领导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屏边县的教育发展,曾先后分别题词。在今后的学生教育中,可以更好地把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关注融入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去回报领导关心、关注和重视,这是最好的励志教育。    

正确看待资本下乡

关于资本下乡问题,有许多不同意见。我认为对资本下乡还是要区别对待,关键是资本下乡要与产业相结合。重要的是让政府驾驭资本,而不是资本驾驭政府。资本的目的是要逐利,但是逐利的同时要给他人带来更多的福利,不能只是考虑资本的利益。在屏边扶贫和脱贫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正是通过中信集团的资本带动和引领,资本与项目很好地融合,才助推了屏边的良好发展,使屏边县的贫困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观。这体现了国有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正是通过“公司加农户”这样一个模式,我们看到了屏边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更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正确处理脱贫易地搬迁中的问题

我们参观了几处屏边县易地搬迁工程,整洁、漂亮,新居比原来农民居住地周围环境好很多,但是,现有的易地搬迁要考虑到农民生活的方便,还要考虑到农民的意愿,搬迁后能否立得住、住得长久。易地搬迁工程不能只是把房子修得好看,而是要考虑到农民今后生活和生产问题,简单地“归大堆、搞集中”,可能会给农民今后的生活带来更多不便。房屋的设计还要更多考虑到农民饲养家畜的方便,考虑到农民生活的方便,不能用城市的理念去改造农村民居。

搬迁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搬迁规划当中,可以更好地将国家的发展战略融入到搬迁的新居中去。比如,国家从去年开始提倡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可以利用易地搬迁结合发展特色旅游,把屏边特色文化融入到搬迁当中去,而不是简单化地投资旅游,要考虑到当地的特色和文化,把特色和文化融入到建设新农村建设中。

把产业发展、扶贫和脱贫放到国家大战略中去

产业发展不能单一化,一定考虑专业化分工,走特色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屏边发展荔枝、枇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些产业的可模仿性和扩展性都很强。仅仅从一个县的角度和视野来考虑经济林木的种植是远远不够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从全国来看,市场容易形成饱和。云南是植物王国,而屏边更是天然的资源宝库,土壤和气候更适合种植药材,而且中药材的附加值更高。因此,贫困县的产业发展不能简单地盯在水果上,要考虑专业化和特色化。水果种植还要考虑深加工产业,考虑做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要有超前的意识,把产业发展、扶贫和脱贫放到国家大战略里去布局、去规划,把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发展战略,形成专业化的产业带。

(编辑  杨利红)



* 周文,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