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精品·规模·服务

——中信泰富特钢发展模式
通过多年的投资建设和收购兼并,中信泰富已经拥有了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兴澄特钢)、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简称新冶钢)、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铜陵泰富)和扬州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扬州泰富)等实体产业,形成了沿长江流域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1993年,中信泰富投资位于江苏省的江阴钢厂,着力发展在国内的优特钢业务。通过多年的投资建设和收购兼并,中信泰富已经拥有了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兴澄特钢)、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简称新冶钢)、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铜陵泰富)和扬州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扬州泰富)等实体产业,形成了沿长江流域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为了重组分散的特钢业务,满足特钢产业发展和营运管理,2008年,中信泰富在上海组建了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简称“中信泰富特钢”),全面履行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专业化管理旗下特钢业务。近年来,通过精品、规模与服务并重,中信泰富特钢正朝着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的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产业链战略布局

从普钢向特钢精品战略转型

1993年,中信泰富与江苏省江阴钢厂合资成立了江阴兴澄钢铁有限公司(现更名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国内钢铁业务。

在合资之前,江阴钢厂只是一个年产20万吨螺纹钢的地方普钢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通过持续投入和深度转型,合资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上了产业资本与实业资本结合的腾飞之路。从合资到1997年,兴澄特钢主要投资建设了花山新区第二条半连轧生产线和滨江一期工程。这个工程是我国第一条从德国引进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炼钢、精炼、连铸、连轧短流程优特钢生产线,开创了国内“四位一体”工艺生产优特钢的先河。随着滨江一期工程的顺利投产,兴澄特钢从“普钢向优钢战略转型”的目标在五年内完全实现。

1998年到2002年,兴澄特钢加快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和品种开发,实现了产品品种快速拓展和品质全面提升,知名度和客户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成为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SK和美国通用汽车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的战略客户,兴澄特钢用第二个五年时间完成了从“优钢向特钢战略转型”的目标。

2003年以来,兴澄特钢全面推进特钢向特钢精品战略转型发展目标,在十一五前期完成了滨江二期工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37.8亿元,完成了滨江三期工程以及一些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了年产600万吨的产能规模,主要生产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板材、合金钢线材、连铸合金圆坯以及调质材、银亮材、磨球等深加工产品,成为装备一流、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特钢企业。同时,通过科学管理,持续提升软实力,兴澄特钢快速步入全球先进特钢企业之列,获得了“全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球卓越绩效奖”等系列重要奖项,成为中国特钢行业的一面旗帜。

组建新冶钢

2004年,中信泰富收购了原湖北冶钢集团钢铁主业资产,组建了湖北新冶钢,并控股了大冶特钢(在收购之前,大冶特钢与湖北冶钢集团并称为冶钢)。冶钢起源于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我国近代最早钢铁联合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钢铁摇篮”。

冶钢历经百年,有着辉煌的发展史,是计划经济年代我国重点特钢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毛主席曾两次亲临视察,提出“办大办好”的殷切嘱托。但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思想解放不到位、管理不善、机制不活以及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冶钢的效益快速滑坡,人心涣散,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收购组建新冶钢后,中信泰富派出了精干的管理队伍,将兴澄特钢先进的管理经验嫁接到新冶钢,及时调整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加快优化调整结构,先后投入68.4亿元实施了新冶钢特钢升级工程项目。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新冶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中国特种无缝钢管、特种锻材、合金棒材以及调质材、银亮材、汽车零部件等深加工品的特钢精品基地。不仅产能扩大了一倍、增加到了300万吨,而且在品种质量提升、工艺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培养、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企业品牌信誉逐步恢复,竞争实力显著增强,经营业绩和员工待遇快速增长,发展迈入良性轨道。

建立重要原料基地

为了完善沿江产业布局,支持特钢主业发展,2008年,中信泰富在安徽铜陵循环经济园设立了铜陵新亚星焦化有限公司(201511月更名为铜陵泰富),投资26.6亿元建成了年产能达220万吨焦化以及配套的干熄焦等项目、万吨级长江专用码头及仓储物流项目、发电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打造了一个与特钢产业相适应、专业化、现代化、绿色环保的新型焦化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为了与中信澳矿进行产业对接,2008年,中信泰富在扬州市江都区设立了泰富特材,投资21.2亿元建成了600万吨氧化球团项目、提铁降杂项目、年吞吐能力达2 000万吨的长江高标准散杂货干线港以及仓储物流项目,建成了继铜陵泰富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原料基地。

引领特钢产业发展??创建最具竞争力企业

经过20多年发展,中信泰富特钢目前是全球专业化规模最大的特钢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端制造、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所需关键特殊钢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基地。企业拥有正式员工17635人,总资产420亿元(2015年底),产能规模达900万吨,成为我国特钢市场引领者、主导者和行业标准制定者。

中信泰富特钢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定位以及实践,得到了社会、行业和国家的认可,重点发展的特钢生产技术、关键品种等已在国内起到引领作用。我国颁布《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特别提出,要增强中信泰富特钢等特钢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并肯定中信泰富特钢旗下兴澄特钢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改革发展历程中,中信泰富特钢始终秉承“诚信、高效、创新、超越”的理念,以引领我国特钢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按照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推进集团化运作,大力开展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加快“价值、创新、绿色、幸福和品牌”型企业建设,科学管理,稳健经营,集团整体竞争实力、经营活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中信泰富特钢按要求完成了“嫦娥”奔月、“天宫一号”发射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或军工配套重点任务,为国家高端制造和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卓越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十二五”期间就累计销售特殊钢材3502万吨,实现利税131亿元,其中利润69.3亿元,出口562万吨,连续多年保持了国内业界最优的经营业绩,在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特钢企业集团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纵观中信泰富特钢的改革发展经验,值得总结和肯定的有以下方面:

完善治理结构,形成特色管理模式

中信泰富所属特钢板块的主要骨干企业在中信泰富特钢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正常运行多年,现在企业分布在三省四地,呈“一业多地”布局。这些企业与中信泰富特钢不存在资产纽带关系,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中信泰富在组建中信泰富特钢过程中,确定中信泰富特钢是钢铁业务的决策、发展和控制中心,企业是利润中心。通过中信泰富特钢董事会行使所有者权利,授权中信泰富特钢高管团队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通过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和审计行使监督权,具体采用“战略+财务的管控模式,侧重财务、投资、人事薪酬三个业务条线的管控和审计监管。

中信泰富特钢作为特钢业务的管理和运营控制中心,按照中信泰富钢铁事业部的模式进行运作,不设股东会,设立董事会以及董事会发展战略、薪酬、审计专门委员会,设立监事并建立以总审计师负责、风险预防管理为重点的监督审计网络体系。根据《公司法》和集团化管控的需要,规范下属企业董事会、监事或监事会的设置模式,确立了清晰的集团管理架构,明确职责,对应建立了KPI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根据确定的管理边界和管理流程,对应建立了集团化管控的制度体系。中信泰富特钢以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科学运作为指导方针,分阶段确定集团化运作目标,进行集权和分权,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管理的强弱、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同,分阶段调整集团管理要素以及管控程度,以充分发挥集团管控及企业业务运营两个层面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实现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

随着集团化运作的不断深入,中信泰富特钢坚持把管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先后导入并深化了六西格玛、卓越绩效、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全面预算等管理方式,创新实践了“战略+实体运作”相结合的集团化特色管理,集团集中采购的模拟利润中心管理,统一国贸销售管理,“以效定销、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和效益优先”为核心思想的精益生产管理,工程项目和技改项目后评估管理,生产经营重点任务攻关项目化管理,纪检和内部审计“两位一体”的效能监察管理,企业能源集中管理,企业标准成本信息化管理等,建立了与国际一流同行企业对标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三个层面的员工发展通道,建立了生产经营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预控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员工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控模式。

适应环境变化要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为了推动钢铁业务发展,兴澄特钢提出并落实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发展战略,企业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特钢行业的领军者,并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环境规划署等评为最具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兴澄特钢的跨越发展增添了中信泰富投资国内钢铁业务的信心,通过充分研判内外部环境,中信泰富确立了“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钢铁业务规模扩张战略,于2004年收购原冶钢主业资产并组建了新冶钢,于2006年收购了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由3家原中国500强企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布局。

2008年,中信泰富特钢成立后,提出了“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特钢企业集团”的愿景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特钢的一元产业定位以及“精品+规模的发展战略,就兴澄特钢的三期建设、新冶钢和石钢产业发展升级、铜陵和扬州的原料基地建设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在全面实施集团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因地方和石钢自身原因,石钢在2010年退出了中信泰富特钢。之后,中信泰富特钢为了规避同质化竞争、扩大差异化优势,在坚守发展定位和“精品+规模发展战略的同时,在产业布局上做出了优化调整,着力打造沿长江流域产业链战略布局,并加快了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中信泰富特钢坚持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在流程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实践:

一是流程专业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兴澄特钢和新冶钢两大制造基地、铜陵新亚星和泰富特材两大原料基地,形成了先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沿江产业战略布局;通过打造先进特钢制造流程,形成了棒、板、管、线、特冶锻造等多条现代化的产品专业化生产线。

二是产品专业化。按照“专、精、特、新”的思路,稳步推进产品转型升级和系列化发展,形成了合金钢棒材、特种中厚板材、特种无缝钢管、特冶锻造、合金钢线材、连铸合金圆坯“六大产品群”,成长为现今全球钢种覆盖面大、涵盖品种全、产品类别多的精品特殊钢生产基地,实现了“精品+规模的战略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日本以及欧盟、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用户的青睐。高档轴承钢、汽车关键零部件用钢、能源用钢等主导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服务专业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规范以客户为核心的工作流程,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特别在为用户提供近终型产品、全面的技术服务和多方案的商务服务以及产品精准交付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推进了集团向“服务型制造商”的深度转型。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坚持“战略、运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注重用全球化的思维配置资本、选拔人才、引进技术和占领市场,注重用国际标准和要求评价考量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注重商业模式的国际化,积极“走出去”,在海外设立了13个代表处,加快了境外布局,实现了产品和客户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升,出口量连续几年突破百万吨,继续以绝对优势领先国内同行企业。

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始终把“产品技术创新”作为增强行业引领作用、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的第一要素,不遗余力地抓好抓实。在深化兴澄特钢和新冶钢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整合内部创新资源和联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于2014年在上海成立了特钢研究院,构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特钢研究院为平台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资源集约化、工作业务差别化管理,支撑着中信泰富特钢产品研发、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中信泰富特钢坚持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进行科技投入,持续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广泛开展多层次学习交流以吸取营养,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和培养领军人物,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涌现的环境,深化业绩+贡献”的激励,保证了创新体系的高效运作。

近年来,在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国家冶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等一系列课题项目的基础上,中信泰富特钢积极寻求在特殊钢核心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特殊钢重点工艺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荣获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大量奖项。

以关键技术开发作支撑,紧紧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下游发展方向以及高品质特殊钢进口市场,把握结构性机遇,大力开发能源用钢、超纯净轴承钢、汽车关键部件用钢、新一代海洋系泊链、高等级盘条、高端工模具钢等前沿品种,连续多年实现了“年淘汰效益差、档次偏低的产品比例不少于总量的10%”的目标。同时,通过大力推进高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推动了转型升级。

通过加快成果孵化,推进科研成果的凝练和产出,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及时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大量知识产权纳入技术标准,通过主持或参加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将部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依靠并惠及员工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投入,重抓人才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落实,不断深化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深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遴选机制、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与市场接轨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半职、短期服务、项目合作、顾问咨询等柔性引才政策,着力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和营造良好环境。通过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了员工整体素质,支撑了生产经营和管理改革。同时,积极营造先进文化,关心员工生活,注重员工诉求,不断满足员工的健康、安全、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断完善绩效评价考核,坚持“业绩+贡献”的物质激励和相应的精神激励并举,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员工享受到了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全员工作热情。

创新发展模式的设想与思考

为了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加快实现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的战略目标,面对我国钢铁业的严峻态势,中信泰富特钢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总体而言是坚持走品种质量效益型道路,坚持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健经营,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内涵式增长,持续提升集团竞争实力和品牌价值。今后发展的要点包括:

第一,坚持发展特钢,专业求精,不涉及多元化发展。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再追求规模扩张,而把主要的投入集中到产业延伸发展、品种开发、产品升级、智能制造和完善沿江产业布局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三,在进一步提升产品海外市场布局的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走出去”寻找延伸产业发展机遇和整合销售渠道、引进技术、选拔人才、配置资源等。

?

(编辑??宋斌斌)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