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一段时期新疆的各项工作都将围绕总目标展开,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国家安全稳定。新疆农村地区的发展稳定不仅事关当地民生,亦关系全国改革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润疆的重要交汇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举措之“文化振兴”,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案之“文化润疆”在文化维度发生交汇。
(一)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新疆的乡村文化工作对筑牢社会共同体基础有重要作用。
文化向来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无论是在民族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乡土文化都构成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这种影响在非民族地区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因其存在多种文化传承,文化影响的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的群众,在思想观念深处受到不正确的文化观念的巨大影响。
在农村社会中能否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文化,对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鉴于农村工作的惯性,存在着重视经济社会而轻视文化维度的现象,在新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也存在着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实等情况,文化时常成为对发展需求的软约束。
(二)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重心应不断下移,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理应是文化润疆的主体。文化润疆是一项事关新疆地区社会稳定、人心向背的重要工作。既往的文化润疆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效:在发力方向上,主要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阵地建设、文艺作品的推出与活动演出;在人群对象上,主要体现为对干部群体及学生群体的宣传教育,将国史、新疆历史融入教育与课程体系。
然而,如果仅将文化润疆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特定人群上,也会影响文化润疆实际效用的发挥。文化润疆的落地之根在于基层,这一工作一定要往深里走、往实处走,文化浸润的主体应该包括最广大的农村普通群众。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润疆
农村社会若要实现长治久安,既要发展经济,也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从而在基层社会中消除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存在的土壤。新疆乡村振兴的根本之法是“左手经济、右手文化”,让农民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充盈起来,这是乡村振兴与文化润疆的共同使命所在。如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润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在顶层设计层面,需要克服工作中的“条块分割”问题,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合力,应积极构建实施文化润疆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联动工作机制。
方略既定,重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浸润、渐进的长期过程,既要考虑长远,又要着眼当前,既要集中力量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又要深入细致做好固本工作。下一阶段农村社会的文化润疆要进一步围绕“润什么、怎么润、润给谁”这三个核心问题。首先要解决文化融合的问题,解释文化传承与大中华的文化传承的关系;其次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乡村文化工作应力戒形式主义,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再次要明确文化主体性问题,始终牢记农民是乡土文化的主体,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要让文化润疆工作有烟火气,在农民的社会生活中落地生根。
协同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方面
文化润疆不是一项常规性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要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切不可落入“软文化”推进的工作思路之中。协同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重在构建清晰的协同推进机制,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端。两者的协同程度关系到打通群众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实现。
(一)从制度层面解决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内容。各级宣传部门和乡村振兴局应加强沟通协调,在制定政策、项目设立等方面加强沟通联络,形成相互促进、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培育广大农村群众正确的文化观念。文化润疆的底色是中华文化的内在一体性和整体有机性,需要通过更深入的政策宣讲和文化交流,让新疆群众克服狭隘的自身本位的文化观念。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群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采用戏曲表演、歌舞联欢等形式,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三)大力提升乡村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寓教于乐、群众参与是乡村文化活动的显著特点。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实现乡村文化阵地全覆盖。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设施,搭建乡村文化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小分队下基层演出活动,经常性组织文化体育活动,扩大群众参与面,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具体活动中得到不断丰富。
(四)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的建设使用。新时代文明所(站、点)是乡村开展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需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的建设使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队,因地制宜地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五)积极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注重培养“新型农民”“文化农民”。依托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发育契机,依托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打造能搞经济、能谋发展、能传播文明的新农民。持续挖掘乡村魅力,以乡村建设者凝聚乡村情感,培育“文化农民”。培育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注重家庭家风家教。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大力弘扬家风孝道,推行善行义举,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
(六)加强乡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化人才是乡村文化服务的人力基础,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当加大对基层文化服务行业人才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力度,保障乡村文化服务人员的各项待遇。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建设一支专业性强、人员稳定、熟悉乡村农牧民群众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在发动群众方面,必须着力建设乡村“草根”能人与基层能人队伍,使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组织更加有序。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