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以高质量经济循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黄群慧 来源: 2023.03.07 11:04:32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做了很多重要论述,尤其是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又把高质量发展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上。

    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党中央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时强调,到2035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形成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目标、一个要求。

四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各个国家都在推进现代化,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自己的特色,还有四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首先是人民中心论的现代化指导思想。提出人民中心论,说明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为西方的现代化都是来自于工业化,由工业化拓展到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形成了所谓的现代化。但是他们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靠资本来驱动,以资本为中心。而我们强调的是人民中心论,实际上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提出的共享理念、新发展理念,都体现了人民中心论。

    我们提出了人民中心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上世纪9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西方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的历史终结了。但现在看,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非常成功,已经宣告了那个“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坚持了本国国情论的现代化路径。在发展经济现代化这个过程中,以我们基本的国情探索了很多西方现代化不存在的体制,比方说我们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同时又发挥了政府的作用。

    我们强调高质量发展,但并不是不要增速。二十大报告提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是要增长的,但一定是质量优先的增长,而不是没有质量的、靠污染提高经济增速的增长。这些都已经超越了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

    1978-2020年,我们的经济增速平均达到9.2%以上。和美国对比,1996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只占美国的10%2006年突破达到20%,此后每两年突破10%,到2020年我国已经达到70%。这恰恰是为那些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的道路开辟了一个新路径,就是要基于本国国情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一种道路。

    第三,我们现代化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协调论。我们经常说,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因为我们提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我们都要协调起来。

    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在这种文明的更替过程中,我们是并联在一起的更替,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还有生态文明,都是在并联中协调推进的。而不像一些先发国家,是一个单维的文明逻辑。

    我们颠覆了西方亨廷顿的观念。上世纪,亨廷顿有一本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认为文明之间是冲突的,现在世界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而我们强调的是传统与现代、中华与世界,应该是文明交流互鉴,互相包容。我们要发展,就应该是交流互鉴,不应该是冲突。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相当于产生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四,在国际化方面,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或者国家,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们坚持和平发展论,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我们通过和平发展使自己的经济各个方面成长起来。这样就打破了两种极端的理论,尤其是世界经济体系里,有一个理论叫依附发展理论。什么是依附发展呢?作为后发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要借鉴西方的资本、技术,甚至将他们的一些价值观、理念引进。但引进并不能够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往往还被边缘化或半边缘化。

    我们现在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且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并没有依附任何国家,而是独立自主的。

    我们强大了、发展了,但我们不搞霸权,实际上这个理论又证明了国强必霸论、“修昔底德陷阱”的谬误。“修昔底德陷阱”原本不是一个必然的逻辑,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为世界和平、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四个理论创的新核心内涵,以此理解中国实现了创新超越,实现了理论创新。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规划

    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做了很好的规划。二十大报告提出的20352050年目标和“十四五”规划总体一致,但是还有一点区别。

    二十大报告里对现代化到2035年的目标和“十四五”规划谈的到2035年目标有些区别。比方说,“十四五”规划里提到我们经济总量将迈向新的台阶,而二十大报告把这个经济总量给省略了,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新的台阶。

    从经济学计算来看,要谈经济总量,有人均指标以及人口的变化。学者们都认为,2022年我们的人口总量可能会达到最高点,接下来人口总量会逐年下降。我们提人均不提人口总量,可能这个目标会更容易完成,更突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共同的特征。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比方说我们提目标,人均GDP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应该说也是趋同的,这在经济学里叫做趋同现象。我们预测,2025年我国人均GDP会达到14648元,当然这种预测都是在基准情况下,也就是正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部巨大的环境冲击,同时基于我们的潜在增长率的预测。

    2025年,我们人均GDP达到14648美元,2035年达到25000美元,2050年达到48000美元,这是三个节点。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人均GDP要达到2万多美元。

    实际上,我们也做过经济发达国家的预测,现在有三十多个发达经济体,他们的平均GDP水平人均近4万美元。我们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不是平均水平,而是中间那十几个国家的门槛水平,按人均GDP排序,中间十几个国家大概是2万多美元,所以我们应该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50年达到48000美元。

    消费占比会越来越高,比如从2025年的60%多提高到2050年的接近80%,按照我们到2035年扩大内需的战略规划,需求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而且消费占比会越来越高,投资占比会越来越低。这将作为我们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一个重大经济战略。当然进出口的占比将会越来越小,我们经济增长不能依赖进出口,因为一个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是很关键的,包括经济安全。

    在产业结构方面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第一产业占比为6.8%,第二产业为35%,第三产业为57%;到2035年,第二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在上升。到2050年,第三产业占比将会达到69%,第二产业占比会保持在26%。第二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一定要保持相当的比例,包括现在“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例的稳定。作为大国,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所以第二产业的总体占比会逐渐降低。农业占比越来越低,这是一个现代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过快地去工业化、过早地去工业化,这是一个关键。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双循环发展

    要达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很关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格局,是围绕着经济循环来谈的,这个新发展格局就是经济双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内大循环是内生动力,要增强它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国际循环是提高它的质量和水平。

    政治经济学里谈到的循环经济的几个环节,比如说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甚至包括我们谈的企业、消费者、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或者作为一个分工主体,那么劳动者及家庭提供劳动力给企业,企业通过劳动力要素,再加上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等各个方面,生产出来产品和服务将提供给消费者,又要提供给家庭,这本身也是一个循环。经济就是在无数个循环中实现的。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经济循环存在较多堵点。从供给角度来看,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还不够,技术创新还不够,这是一个重要的堵点。从需求角度来说,我们的市场结构,供给和需求还有很多阻碍经济循环的问题。要通过新发展格局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而自立自强又强调了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什么叫主体?从2014年开始,我们把国家的经济总量做了一个拆分,当时90%左右来自于国内大循环,只有10%左右来自于国际大循环,我们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数量的主体来说已经实现了。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求是数量主体,我们的经济循环不是来自于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而新增的经济增量很难说是持续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的。这两年,进出口对我们的经济增速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要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它的主导作用是什么?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这个优势,要增加和提高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连通效应。实际上,未来的国际循环不再像以前低成本出口导向的这种工业化,而应该强调高质量的发展。

构建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

    高质量如何实现呢?就是要发挥国内市场需求,当然我们希望国际上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要素来支持经济自主性的提升。这三点是内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的质的要求。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是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而这个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的质量很关键。

    怎么来衡量经济循环的质量呢?经济循环内生动力必须可靠,循环的要素是高端的,而且还比较丰富,过程畅通无阻,经济循环各个环节是协调平衡的。我们经常说经济要防止脱实向虚,要构成一个房地产、金融和实体经济相协调的循环。所以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应该协调平衡,国内国际相互促进,包括我们的经济流量要持续增长。所谓经济循环的流量,可以理解为GDP每年的增速,就是增量。

    从这个角度说,界定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畅通无阻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循环就是一个高质量循环,而这个高质量循环恰恰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

以高质量经济循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当我们以高质量经济循环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要探讨它的战略路径。主要有三点。

    第一,高质量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路径,关键要提高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常说的产业四基,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芯片,还有关键基础材料、先进技术工艺、行业技术基础等等。

    为什么要提产业基础再造?实际上我们整个产业基础都是依靠国外的,因为我们是后发的、赶超的国家。这种依靠需要通过高水平自立自强,通过产业基础再造。这些“卡脖子”的东西,国际上是不会给的,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

    第二,扩大内需拉动路径。不仅仅靠创新,核心点是以持续建设超大规模市场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战略来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

    对市场主体来说,关键是营商环境要完善。现在我们的营商环境总体越来越完善,根据2021年世行的排序,我国已经在100多个经济体里排到13位。但这个排位有点虚高,在这种市场体系或者营商环境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怎么能够实现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恰恰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点。

    第三,内外循环联动的路径。要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着力点,强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我们经常提到产业链、供应链,它的核心是基于一个价值链来做的。

    上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是基于价值链进行分工的全球化,各大跨国公司把生产环节给了发展中国家,而我们恰恰承接了这个生产环节,也确实获得了规模经济,学到了一些技术,实现了赶超,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关键的核心技术无法掌握。

    我们的目标是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拓展。在这个拓展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封闭地去做。创新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生态,需要建立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当然我们现在强调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这些方面进行开放和对接,这叫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其实是和我们的国情、发展阶段以及现在整个全球的贸易规则的重构相联系,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自贸区的建设很关键。自贸区应该能作为国际、国内两种市场联动的实验和测试的很好方式,现在我们从浦东开始,已经在全国拓展了26个自贸区。自贸区应该有新定位,第一个定位就是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自贸区的新定位,通过内外联动提升我们的经济循环质量,以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编辑 季节)



*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22 12 18 日召开的“坚持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