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成绩亮眼。总体来看,面对国内外多重挑战与困难,国家宏观政策应对得当,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为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一些矛盾,存在消费疲软、楼市不振、预期偏弱、物价低迷等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化解措施,推动经济发展继续回升向好。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与特点
首先,国民经济顶压前行,增长速度超过预期。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5.3%,高于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和2024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5%,这是在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取得的,实属不易。尽管二季度的增长率(5.2%)相比一季度(5.4%)稍有下滑,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属于较高增速。根据一些国际预测机构“共识预测”(Consensus Forecasts)的估算,二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的GDP增速分别约为1.8%、1.1%和0.8%,明显低于我国。以上半年5.3%的增速为基础,我国全年完成5%增长率目标的压力减轻,与此同时,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惠民生和促消费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惠民生、促消费”。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政策着力点也更多地转向民生和消费方面,从统计数据看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惠民生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全年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比GDP增长率高0.1个百分点。在促消费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加快,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服务消费增长显著快于商品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第三,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和产业转型,是我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远超3.9%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量同比增速均超过35%,呈爆发式增长。投资和生产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的革命性转变,使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第四,有为政府作用彰显,助力经济大盘稳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着重强化财政、货币、就业、产业、贸易等宏观政策的协同,积极打好政策“组合拳”,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充分体现了有为政府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市场趋于活跃,消费成了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再如,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我国政府积极做大“朋友圈”,推进贸易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有效减轻了外部冲击。
现阶段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面临一些风险因素,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消费倾向依然偏低,内生动力有待增强。202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倾向为65.5%,与2024年上半年基本持平,略高于2023年上半年;但目前居民消费倾向仍处于偏低水平(2016-2019年同期居民消费倾向均高于67.5%),居民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上半年的消费增长较大程度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驱动,“以旧换新”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商品。不过,当前“以旧换新”补贴主要针对耐用消费品,而此类商品更新周期较长、购买频次较低,依靠政策刺激短期消费会透支未来消费增长空间。一旦今后减少或取消补贴,享受补贴的商品消费总额较容易遭遇大幅下滑。鉴于消费补贴政策的局限性,今后我们须更加注重从增强消费内生动力入手,实现消费可持续增长。
二是工业生产低增收不增利,质量效益待提升。202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保持了良好态势,工业增加值实现了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不如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反而有所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低于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与0.22个百分点。工业“中速增产、低速增收、不增利”的失衡状况,早在2022年年末就已经开始显露出来,目前虽有所改观但尚未完全扭转。需求不振、内卷式竞争和PPI下行,是造成工业企业增收不及增产、盈利能力趋于削弱的主要直接原因,反映了现阶段工业领域生产端(供给侧)强于需求端、工业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三是房地产仍处于筑底阶段,前期政策效果有所弱化。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支持下,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但近期政策效果有所减弱,市场出现边际回落迹象,部分指标发出了预警信号。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分别同比下降3.5%、5.5%,“以价换量”依然主导着新房市场。但这种销售策略的空间正趋于收窄,在非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区域,房地产企业即便“以价换量”也难以带动销售,降价策略面临失效风险,库存去化难度大。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这是2022年4月房地产投资增长转负以来的最大跌幅。作为核心风向标的一线城市房价,上半年也呈下跌态势,四个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指数只有上海高于100,而二手房价格指数则全部低于100。可见,当前房地产市场基本面依然比较低迷,市场筑底仍需经历一段时间。
四是预期不稳,制约消费投资需求提振。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和信心,对消费和投资需求将产生重要影响。2025年上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还不到90,从分项指数看,就业信心指数明显低于收入信心指数、消费意愿信心指数,且呈现下降趋势,成为拉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主要因素,反映出社会公众对稳就业还存在较大顾虑和担忧;中小企业信心指数自2024年9月后有所回升,但2025年3月达到51.2的高点后又回落至荣枯分水线,与2019年的均值54.9相比落差较大,表明中小企业的信心尚未恢复至新冠疫情前。居民和企业预期偏弱、信心不足,导致消费和投资变得更加谨慎,不利于扩大消费和促进投资。
五是物价持续低迷,通缩压力加剧风险显现。2025年上半年,受有效需求不足、产业内卷竞争、结构性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价格总水平较为低迷。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截至2025年6月已连续27个月在0%附近波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截至2025年6月已连续33个月为负。生产资料PPI降幅大于生活资料PPI降幅,且生产资料PPI与CPI的“剪刀差”呈扩大趋势,说明生产资料供过于求形势比生活资料更严峻。价格水平长期低迷将会弱化经济主体的获得感、预期和信心,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阻碍内需的有效扩张。有效破除“价格低迷—信心不足—内需不振—价格下行”的循环困局,是今后一个阶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对策措施
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积极化解突出矛盾,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目标。
第一,进一步发掘居民消费的增长潜力。坚定不移实施稳就业计划和促增收行动,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将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服务消费领域。大力发展文旅、健康、教育、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破解服务消费的供给约束。鼓励和引导悦己消费、国潮消费、谷子经济等新型消费发展,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扩大服务消费功能提升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第二,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强化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推动领跑领域持续发展、并跑领域加力发展、跟跑领域加速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水平。支持利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促进“老树发新芽”,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取得新进展。持续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促进未来产业投入稳步增长,开辟量子技术、具身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第三,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在需求端,进一步放开一线城市的购房限制性措施,继续适度下调房贷利率,增加面向多孩家庭、青年人、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补贴,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收储约束、改善财务状况等举措,努力消除存量商品房和闲置土地收储的梗阻,加快楼市去库存;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动房票安置落地见效。在供给侧,合理调整住宅用地的区域分布,增加重点城市核心区域优质地块的供应;加快“白名单”项目资金落地,支持房地产企业提升住房品质,提供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第四,以反内卷为抓手促进价格回升、企业增利。把深入治理产业内卷竞争作为抗通缩、促盈利的关键着力点,“竞争机制优化+供给侧改革+需求端扩容”三管齐下破解内卷竞争、价格低迷、增产不增利的困局。一是疏堵结合有效规范价格竞争秩序,完善创新引领、品质导向的非价格竞争机制,促进同行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二是“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并举推进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落实阶段性的行业自律限产减产,深入整治地方政府滥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行为;三是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增加有效益的投资,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支撑价格回升、盈利改善。
第五,推动更多惠民生举措落地落实。强化经济政策的民生导向,把惠民生作为稳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政策从主要“投资于物”转向更多“投资于人”,形成“民生改善—消费扩张—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努力缩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扩容提质行动,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受关税冲击出口行业的稳岗支持力度;多渠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增加普惠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的供给,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和育儿补贴政策。
(编辑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