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突破传统定势思维,构建超常规逆周期政策新体系

刘元春 来源: 2025.02.18 10:47:45


 

2023年以来,各界围绕如何走出目前经济困局展开了大讨论,经过两年的政策试探和选择,开始形成一系列新共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对过去年的政策实践以及各种讨论的一个最全面的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实践创新的实事求是精神品格。一系列新目标、新政策框架举措反映了我们打破传统思维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宏观经济政策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构建在新常态、新阶段科学理性应对各种新问题的新体系。

九大值得关注的亮点

准确认识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的亮点,对于准确把握会议精神至关重要。会议提出的措施是一个综合性方案,旨在针对特定问题提供系统的新解决方案。这些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是对新形势、新规律进行了深入研判和总结,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现象。

20237月30日至9月26日,政治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审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新规律进行梳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统筹”十分重要,体现了党中央对于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其中,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尤为关键。尽管这些概念并非新词,但在当前背景下,其内涵都已赋予新意。

新内涵强调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但过去频频出现内卷性招商引资、非规范性执法以及流动性不足条件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异,出现大量乱作为的行动。所以,走出现在的困局,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宽松,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规范政府行为,以提振地方政府行动的信心和激励。

此外,有效市场的概念亦不容忽视。当前市场失灵问题频发,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定价失灵方面。这种统筹旨在应对市场端和政府端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特别是当前导致“低价格”现象产生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都既根源于政府端,也根源于市场端。

以统筹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为例,传统的工作重点多放在增量上,如三驾马车和GDP等数据指标。然而,存量的变化是会对增量产生影响的,例如资产端出现问题会导致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进而引发有效需求不足。

在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时,我们在管理负债的同时必须对资产端进行调整,采取资产负债总体管理体系和理论思维。因此,在短期宏观调控中,将资产价格和资产负债表纳入管理思维之中就变得尤为重要。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五大统筹是我国政策框架进行转型和再定位的重要标志,是对当前学界就新理论、新框架、新范式内涵所进行的讨论的一个全面总结。

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五大统筹的总结,标志着政策已经打破传统思维进入到体系化阶段了。新理论、新框架、新范式的核心内涵需要学界在中国场景下进行更深入理解和解读。

二是在“9·26”政治局会议精神指导下,对增量政策的进一步明确,确立了2025年稳增长的新目标和新定位。

这些目标包括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虽然往年这些目标被视为常规目标,但在当前环境下,它们却变得非同寻常,需要采取超常规手段以实现稳中求进。

与过去几年政治局会议所确定的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并行的情况不同,当前政策全面体现了超常规与逆周期政策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在非常态化环境下,常规目标需要超常规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点对于理解和执行政策至关重要。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为宏观政策的具体定位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及相应措施。

政策的具体内涵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十分重要。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会公布相关内容。其中关于财政赤字规模的突破、国债市场的功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市场功能的关注、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水平的关注等方面,都表明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在债务观、货币观的调整下将出现框架性的突破,从而为稳增长提供新的超常规逆周期调整。

四是将消费放在重中之重,并提出了新的举措,特别是消费专项行动的新提法。

该行动旨在通过民生建设促进收入增长,进而推动消费,与第九大重点工作任务相匹配,形成了促进消费的新策略。这一策略通过管理资产负债表,特别是稳定房产市场、股市和预期来稳定消费。考虑到白领阶层对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敏感性,这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原有的“两新”基础上,消费专项行动全面扩容,从全国层面推进。该行动将居民消费扩张置于政策优先位置,成为2025年政策工具的核心亮点。财政和货币政策均以此攻坚战为落脚点。

首次在宏观调控中将“投资效益”置于核心,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的调整。

尽管去年1-10月份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3%,但中央对基的投在各个项目上均达到两位数增长。然而,由于地方政府面临收入和流动性限制,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出现萎缩。这种萎缩是投资效益全面下滑,投资收益无法覆盖成本,进而导致债务累积的结果。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投资总量、结构和体系进行深入反思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投资效益”提升至重要位置,这凸显了中国宏观经济要改变重投资不重消费、重规模不重收益的政策取向,说明宏观经济必须最终落脚到投资收益的提升之上,通过提升投资效益和投资收益,增强增长动力和大循环动力,这标志着政策的重要转变。

六是首次在新质生产力中把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纳入其中,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

同时,针对当前面临的内卷式招商引资和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提出了进行系统治理。这些现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导致了新型产能过剩,成为当前市场出清调整的核心障碍,必须从制度层面给予解决

七是提出了七大标志性改革举措,旨在配合提振信心,并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300项改革措施。

改革的实施应有序进行,区分轻重缓急,并抓住改革的窗口期。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改革的动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尽管2025年面临诸多挑战,促进稳定的关键是在系统性和深层次的改革上下功夫。
    这些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体制、民营经济促进法、统一大市场、财税体系、平台监管、资本市场以及规范执法等七大领域,这些领域对于解决当前资源配置信心低迷的关键问题至关重要。

八是进一步强调了房地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更新等举措作为加速房地产回稳的中期布局。该战略涉及对房地产流动性的进一步宽松,以及通过政府大规模收储来解决房地产库存和市场流动性回收等系统性问题。

鉴于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规模很大,对保障性住房需要较多,一旦全面实施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利用大量房地产库存来提供房源,从而使房地产调整的力度将达到一个新高度,并进一步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筑底反弹。

九是将单边开放纳入应对中美冲突和各种逆全球化的举措之中。单边开放不仅包括签证政策,还包括市场和产品等多方面的开放。这要求我们进一步理解贸易多元化,并在打造中国投资品牌方面采取新措施,利用开放政策来对冲美国的霸凌行为和孤立主义。

上述九大亮点是我们应把握的重点,因为它们与以往的政策不同,展现了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新思维、新逻辑和新框架,同时也显示了此次宏观调控具有里程碑意义。

需进一步解读专业性、学术性问题

市场的解读多种多样,正确引导市场预期至关重要。若市场参与者未能形成统一且正确的理解,可能会导致执行上的偏差。因此,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深入理解超常规逆周期政策的内涵,深化对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与过去的调控实践相对应,以提出2025年至2026年中期的财政布局举措。

此次超常规政策不仅体现在力度和工具上,还体现在期限上。我们面对的挑战包括房地产调整、中美贸易冲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职能改革等问题,这些均非短期问题,而是中期挑战。因此,逆周期政策的调整不能仅仅局限于年度布局,而应有更长远的考量。

未来两年充斥着逆向因素及其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已被广泛认知。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行为的博弈性,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冲突需要通过大量的谈判及国际谈判技巧来解决。因此,超级博弈使得不确定性更加复杂,这要求我们强化底线思维,强化政策储备,并加强对黑天鹅和灰犀牛等冲击因素的应对。

对超常规政策内涵的理解必须清晰,它不仅在规模上超常规,也可能在应变能力和授权体系上具有超常规特点。鉴于宏观运行体系环境的变化,政策渗透的力度和方式也需要变革。例如,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基层直达就是方式上的超常规。

在这些方式上,超常规政策的内涵超越过去二十年欧美提供的理论框架,正视中国机制体制的新变化,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弹性和韧性基础,重新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政策实施体系和相应的指标体系。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包括对宽松货币政策的界定,以及是否需要从通胀盯住制转向名义GDP盯住制等关键问题。

(编辑  尚鸣)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5年02期

总期号:309期

2025年01期

总期号:308期

2024年12期

总期号:3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