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高水平开放条件下对新型举国体制的再认识

文/贺耀敏 来源: 2023.04.18 16:22:54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论述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我们的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现在经济学界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型举国体制所依据的基本经济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举国体制。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性基础和体制性基础。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理论理解或者理论升华。

    在计划经济时期,也经常用举国体制的方式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这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共识。探索现代科技发展和重大科技攻关的组织规律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力量有效结合,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新型举国体制主要针对的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这是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它不是要否定我们现在的基本经济体制,而是要更好地发挥这种基本经济体制的作用。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弥补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这方面要有一个新的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把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有效结合起来。

    市场能做的事情,一定要交给市场去办,要防止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那种行政干预以及政府包办代替等一些问题。今天在实施新型举国体制过程中,这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尽量避免的问题。

我们要思考,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从过去那种包办式向撬动方式来转变。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向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来转变。要强化平台的重要性。

高水平开放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应对的根本任务不同

解决我国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关键性的经济发展难题,这可能是新型举国体制下最重要的任务。

    探索现代科技发展和重大科技攻关组织规律,贵在尊重科学,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或者科技发展最为根本的一个要求。新型举国体制最重要的运用领域就是重大科技攻关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在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运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从它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21世纪初,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已经显现出了它的新特点。

    观察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就会发现,它更多地依赖大规模的集成创新和全球合作。单纯地在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变革,这是传统科技革命的特点。新的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集成,而且科技集成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发展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包括我们看到的所有制界限,国家范围的界限、学科的划分,还突破了科技团队的限制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对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作用有一个新的定位。

    目前,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在科技发展中发挥集成的作用,包括组织创新的作用。这将对于抢占全球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促进重大科技攻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探讨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时,应该充分吸收科技组织领域创新的成果,把它集中或者制度化为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这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看来,我们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突出。西方国家和我国的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关键环节和重大创新的依赖性也空前地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新型举国体制,可以探索出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和阻碍我国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既有西方国家领先的科技和生产的优势,也有我们国家面临的科技发展从01的突破。就是说,一些所谓卡脖子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科技发展优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源于我国科技自身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对此需要认真分析我们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中存在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打一个翻身仗。

目前我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方式,包括它的组织方式,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如何把科技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集成型创新的科技组织规律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之中,这是一个重大的体制和制度探索的问题。

高水平开放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所需要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同

完善和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和效率,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我认为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尊重规律。

    新型举国体制倡导新型的合作关系和协作关系,包括科学技术要素的集成以及产生的聚集效应。需要强调,集成和聚集是由多种主体,实现多种形式、多元途径的集成和积聚,而原有的传统体制则无法提供通过市场和横向协同方式实现各类主体和要素的聚集。今天的体制机制集成创新却能提供很大的空间。

    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我们看到,科技体制的变化十分明显和突出,因而提供经济合理、协作共赢模式的横向联合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了。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结合所形成的独特优势。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我国工业体系中各门类的布局,是世界各国中最全面的。如何加强工业内部的协同、协作、聚集、整合,这个空间相当大。有时我们感到,在打开外部壁垒的过程中,打破内部壁垒有时比打破外部壁垒更难些,这就要求我们更重视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

所以,我们在推进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既要解决我们面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遇到的问题,更要考虑改变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相互隔绝的问题,也就是要着力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面临更多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摩擦和矛盾,对我们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来自外部的摩擦,我们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以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到了更多依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阶段,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更多来自于中等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包括近年来西方少数国家联合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产生这些矛盾和摩擦本属正常,我们不可能回避,重要的是处理好对外经济的战略和政策,善于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和途径,应对挑战,化解矛盾,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政策选择或政策选择的取向。

高水平开放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面对的国际环境

我们要充分运用国际经贸规则来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理解国际规则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现在既面临西方阵营的联合打压,也面临规则性的打压。而且现在面临的规则性限制和打压可能更多一些,特别在行业和企业层面有较多表现。我们要善于运用国际规则来化解不利因素。新型举国体制不是逆国际化,也不是逆全球化,我们不是主动与美西方国家对立。要建立在新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国际规则,为我所用,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公司运用规则进行经济斗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有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上榜数量最多,这些企业面对的国际规则的挑战也更多。要更好地通过推动企业运用WTO设立的贸易规则,以及各个经济领域设立的规则进行斗争,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大力培养一批谙熟国际经贸规则的专业团队十分重要,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是一个短板。拥有这样的团队,才更有利于中国企业打开和巩固在国际中高端产品市场、中高端技术市场和中高端服务贸易市场的地位。

    是否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低端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打开国际市场,所面临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中高端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规则打开国际市场,需要打破来自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的市场垄断。

    我们的跨国企业,特别是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通过国际市场竞争,是比依靠国家政治力量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也是冲破西方国家政治斗争壁垒的重要途径之一。

    构建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积极探索,需要在这方面筑牢我们的基础。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党在政治上集中统一领导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的结合和创新。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原则。这不是对原有体制的回归,而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它包括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新形势的科技创新体制的改善。新型举国体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企业基础都和以往大不相同,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本身的实力水平、管理能力、市场意识也和原来大不一样了。这都应该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资源。

    未来的国际市场不可能是等来的,需要大力扶持企业和企业集团去拓展、开辟未来。国内市场是打出来的,国际市场同样需要企业打出来。企业和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我们应该少一点对企业和企业家的责难,多一点支持和关爱,我们在国际市场就会赢得更多的主动。

我们要防止对经济问题的政治化。企业竞争的国家化,技术竞赛的意识形态化,这些问题有时候可能对我们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国家权力是消费不起的,不能无端地、大量地消费国家的权力。人们往往相信走老路风险小,导致我们依赖消费国家权力,好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在国际经贸中间,这种模式的效果并不见得好,要尽量少地运用国家权力,应该将规则、法律或其他手段充分运用起来,这对于我们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

(编辑 季节)



* 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