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科技创新新型组织,产业创新共同体

文_叶瑛 来源: 2023.04.18 16:45: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赋予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构建新型科研创新组织,助力科技发展是中央企业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的使命。仍需要讨论的是,打造世界级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标准应该是什么;尤其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卓越科技型企业应该具备四个特点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称为科技型卓越企业,全球还没有一个共识,理论上的概括也很少。相关研究主要是用案例分析方法,总结走在前沿的科技型卓越企业,诸如苹果、西门子、特斯拉等企业的特点。总体上看,这类企业有四方面特点。

首先,这些企业掌握一定的资源,最核心的指标是它所掌握的科技创新资源,如科研投入的强度(RD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程度),所拥有人才的数量,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比如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的能力)等等,这是创新资源的输入端。

二是创新活动“硬”的输出,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知识创造、知识产权的数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数量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等等。

三是创新输出“软”的方面,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影响力。你的技术产品是不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没有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有没有能力去牵头或者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的制定,是不是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原创型技术,以及是否获得全球认可的创新组织能力,包括具有系统集成的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等等。

四是企业自身创新活动的效率。从研发绩效的角度来讲,即一定的研发产出和与之相应的研发支出的比较;研发活动的绩效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贡献,对企业服务的对象、对产业链上下游整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正面影响,以及对提高企业市值的正向影响,等等。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不同于科研机构,它要带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产出的变化,要有一个符合整体技术发展趋势的组织模式去落地

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和新型科技创新中心

适应形势的要求,我们的科研组织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过去,科研、产业、金融和市场应用各方面,组织上是分开的,需要通过相关鼓励政策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促进各个创新环节实现对接和联合。

    现在,我们通过组织模式的创新,形成多种混成的组织,就是把各方面要素实现集成。这种混成组织的成长,是适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新一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导致经济范式已经发生了突出变化。所有的创新要素通过交叉、混成、复合,促进技术进步与迭代。这应该是创新深层次微观的源头。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提出,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特别突出强调形成开放式的创新体系和新型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我们在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都能看到组织形式和科研机制新的变化,努力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个案例,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作为一个老所,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他们在科研教学的同时,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把产业化和创投作为两个驱动轮。它构建了一个“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科普科教”的软环境,创办了国家级的一站式硬科技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专门从事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在这个平台之上,管理着50亿元以上的产业投资基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从某种意义讲,这个光机所不仅是一个科研机构,它已经把科研的要素、产业的要素、金融的要素融合到一起。

    第二个案例,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和政府资源做了进一步对接,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一体设计和一体推进。它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按不同领域,在研究所之外还设有外溢机构、产业育成基地,以及多只产业发展基金。从“知产”变“资产”,设立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搭建了科技成果向经济转化的新通道。该研究院科研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价值变现渠道,把利润变现成股权、变现为其他方式,以实现它的价值。他们通过创新综合体“沿途下蛋”,围绕全产业链,从科研到转化到产业上下游,系统性地推进孵化培育工作。例如脑科学创意中心,入驻企业已经有42家,其孵化的成果,也是和政府紧密结合,强化区域网络功能,搭建一个双创平台。

    第三个案例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它首创了“四不像”的创新体制,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机构。从概念验证、中试的工程化到科技金融、孵化服务,把科技、人才、资金和载体都融合到整个研究院里。他们旗下有一家平台——力合科创,已经累计孵化和服务企业3100多家,培育上市企业28家、专精特新企业60多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如通用汽车的中国科学研究院,成立时间比较早,最近也在不断发生演化。它的领域是围绕共性技术,先进电驱电控系统、电池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旗下业务分支机构也有自己的科研单元。通用汽车专门在上海设立了这个中国科学研究院,通用、五菱、泛亚以及它在海外的其他项目,都是通过这个研究院赋能。从创新技术发明,到挖掘商业价值,到应用解决方案,三个步骤都包括在内。这个研究院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后续动作,如何实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实现商业价值。

    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是联合张江集团打造的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临床验证赋能、市场赋能、生态资源赋能、品牌赋能等等,形成一个平台赋能-融资模式。它与企业、医疗机构、大学等等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深度合作关系,同时也做产业孵化、募资、投资等业务。其创新点在于,它是政企联合的运营机制,是开放式的研究,聚焦一些重点技术,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通过金融资源的注入,实现周期最短和最大程度的成果转化。

    一是科技创新贴近应用场景,与场景落地、市场需求的耦合关系更紧密,而不再是一站一站的突破。这种接近场景、接近产业的方式,使得成功率提高、迭代的速度更快、试错成本更低、成果转化效率更高。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连接相应的资本要素,通过社会资本和产业力量提前介入,强化了市场引导,实现由技术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技术跟产业和经济结合的通道更加顺畅,投入产出比、研发成果的社会价值就更高。

    三是这种组织机制更为灵活。通常科研机构遇到的难点是科研人员的激励问题,激励如果不到位,就会影响创新绩效。而它的组织机构通过股权的方式,用“揭榜挂帅”“赛马制”,长效激励机制都可以实现。在成果分配更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加充分地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四是突破了自身组织能力和团队的限制,很好地整合利用外部资源,包括外部的科研力量,使创新的效率快速提高。   

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什么

    首先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市场化为导向,建设新型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围绕三类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联通资本纽带和政府资源,促进优势产业与科研机构融通,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打造企业/集团科技驱动发展的战略力量。

创新的方向,可以集中在智能制造、新材料、能碳优化等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前沿方向。

一是共性技术。它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在多个领域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的技术,具有通用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是前沿技术。这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它已经不只是作为科研机构的主攻方向,大型企业在面临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时,也需要关注前沿技术的问题。

三是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基于国家间竞争的视角提出的概念。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国内企业尤其是央企理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所以,央企在创新自身的科技研发组织的时候,要关注这三类方向。

    实施的路径,首先要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利用市场机制,一手连接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另外一手要连接垂直产业,通过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和耦合。央企要发挥主导地位,当好“出题人”,也要做好合作项目的管理者。

二是做到技术融合。要顺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关注应用场景,聚焦国际创新资源项目的凝练机制,实现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结合、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相互促进。

三是要发挥资本纽带的作用。这是破解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要素和资本要素被组织边界隔离的难点。只有打通这两者的隔阂,实现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应用场景的提前对接,才能够探索出前沿技术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可行路径。   

人才培养更是毋庸置疑的。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注重培养兼具科学家思维、工程师思维和企业家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发挥新型组织的作用,吸收全球创新的资源和人才。

    未来的央企不能再囿于从中央研究院一级级地在每一个业务单元都设分院这样的传统组织格局。应该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努力更新优化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个产业创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特点是集产业融通、创新协同、成果转化、赋能拓展、资本支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功能混成的组织。

(编辑 尚鸣)



* 叶瑛,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信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监。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