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的制造业

朱明皓 来源: 2023.05.18 11:26:01



 

制造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持续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家的既定战略方针。目前我国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上持续成为全球之首,即使在美国大力促进制造业回流的情况下,近10年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依然占据全球各大经济体的首位。

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和短板

从产业体系来看,目前我国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重点产业已经跻身全世界前列。即使在美国和欧洲的打压下,我国光伏产业依然走出了中国特色道路,光伏产业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所以,光伏产业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可以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自主制定产业政策。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调整,整个制造业的短板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半”领域:一是集成电路,二是工业软件,三是工业母机,也就是高端数控机床,四是民用航空发动机。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拥有全球竞争力,特别是智能制造的产业规模和应用规模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进入全球前三。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经验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来,我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部署。特别是“十四五”以来,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国家有针对性地作了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国战略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是中国制造业一个典型的旗帜性纲领。

《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作用,是举起了一面旗帜,使得全社会都认识到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制造2025》提出,利用三个十年、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制造强国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第三步,到2045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目标,进入第一方阵,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在“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下,我国制造业将逐渐从大到强,产业韧性不断增强。

第二个经验,我们长期以来重视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产业基础是工业发展的“基本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支撑。例如航空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发动机),包括其中一些关键材料,我们基本能够解决,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持续推动工业强基、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基础高级化,进而推动多个领域短板问题的突破。

目前中国高铁实现了97%的完全自主化生产和配套。再如机器人,宁波基本上实现了机器人全产业链的配套生产,传统的阻碍机器人发展的“三大件”已经不再是问题了。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在电池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引领性,电机和控制器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从某种程度来说,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这几年,我们在大部分领域基本上不再出现“卡脖子”的问题。

第三条经验,就是持续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好处在于有利于企业的降本增效。特别是我们建成了700多个世界级工厂和智能工厂作为示范工厂,大部分企业开始主动拥抱数字化。

第四条经验,各地优势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中国制造2025》刚发布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各地重点发展领域几乎都一样。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城市开始探索结合本地优势的重点产业。比如宁波在稀土磁性材料、石化材料领域的突破,合肥战略新兴产业的先导性发展,泉州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把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和建材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中国式现代化制造强国的标准

根据对前期经验和成绩的总结,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造强国的特征,应该有几个标准:

在产业规模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在产业基础上,“五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与装备、工业基础软件和产业技术基础)国内市场满足度达到70%;在优势产业上,世界领先和世界先进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在优势企业上,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可以达到前三;创新能力上,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也是世界前三;能源消耗上,单位能耗制造业增加值目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0%。从目前来看,我们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各个阶段走得还是比较顺利的。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面临的困难

“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制造业将面临两大困难。

第一个是信心问题,目前业内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普遍信心不足,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制造业主体并没有找到很明确的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和增长方式从原来的出口拉动型向国内需求拉动型转变的背景下,国内需求或国内循环能不能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大家还是存在疑虑。信心不足也和近三年来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形势下滑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这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政府投资比较多,民间投资的增速、对整个经济的投资规模的贡献率都比较低,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第二,我国制造业的利润水平比较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很多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很多税收的实际减免权力在地方。如果地方的财政资金没有一定实力,就难以去支撑减税、免税以及税收返还等政策。

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提法,其核心是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中制造业的任务进行调整。

“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未来三年将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开启二十大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继续高举制造业这面大旗,坚持党对制造强国建设的绝对领导。

首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要调整。一方面,制造业要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把民生产业放在制造强国的突出位置,要特别重视民生产业的作用,为人民提供更安全的食品、更便捷的交通工具、更先进的消费信息产品和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切实把人民生活需求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下大力气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数字赋能,提高劳动力以及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单位产能价值。我们不能脱离制造业去发展数字经济。一方面,制造业提供了数字经济发展最有价值的数据,只有生产出来的生产数据和消费数据打通以后,整个数字经济建设才有意义。制造业是整个数字经济最基础数据的来源,而数字经济的最大作用就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来说,核心要抓好产业的数字化,要避免脱离制造业而发展。

第二,为了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制造业发展要从原来的补短板、疏堵点、解决“卡脖子”问题,逐渐向锻长板转变。从全球角度看,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所有产业领域都成为世界第一。针对制造业的短板,我们没必要总是被西方牵着鼻子走,“打哪儿补哪儿”,要从传统的仅仅补短板向锻长板和补短板并进转变。所谓锻长板,就是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自主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就像稀土材料和光伏产业那样,我们要大力培育在全球具有话语力、控制力和引领力甚至具有反制能力的产业。

第三,现在迫切需要解决集成电路、民用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这三大问题。要逐个制定实施方案,满足国内基本生产的需求,形成基本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造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期间,我们仍然需要按照“三步走”规划继续稳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

(编辑  宋斌斌)



* 朱明皓,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北京交大副教授,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10期

总期号:305期

2024年09月

总期号:304期

2024年08月刊

总期号:3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