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

——第五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综述
孙颖妮 来源: 2022.09.08 15:08:18



 

2022725日至31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委会、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在丽水市缙云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余位新闻传播学教师、新闻工作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开班仪式上,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表了视频致辞,中共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一波,中共缙云县委书记王正飞出席并致辞。

围绕“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中国新闻传播学再出发”这一主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一些学者教授,从新闻与新闻观、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实践转向、新闻传播学的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叩响中国新闻学时代之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列举了11门“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其中就包括新闻学。这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科的目标提升至国家层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是中国新闻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017年,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创办首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在开班仪式上指出,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是基于对西方理论的反思、建构中国新闻学主体性与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尝试,希望更多的学者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践基础,从中国自己的需求视野出发,推动和实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在新闻学领域发展出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这一核心目标和主旨思想也是贯穿本届研讨班的主线,即“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中国新闻传播学再出发”。孔丹表示,我们希望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和学界业界的真问题、大问题,走出书斋,深入乡土,感受新时代的脉搏。举办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是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的举措之一。

占领传播制高点,争夺国际话语权

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大国竞争博弈异常激烈,国际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在话语权方面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深入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认清新闻学建设的当务之急以及新闻工作者承担的时代使命。

开班仪式上,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挑战。近几年,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矛盾斗争不断激化,美国压制不同声音与不同力量的发展传播,对中国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多方面的封堵制裁,给中国造成了传播压力,使中国处在“有理讲不出、讲也没人信”的状态。亟待解决的是增强传播力,在国际舆论交锋和斗争中掌握主动权的问题,这是目前新闻传播战线服务国家最重要的任务。

    在讲述“融通中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介绍了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的话语转型背景,以及当前我国面对的严峻形势。她表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主导话语权,但是到了七十年代,由于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成功,使得美西方的统治阶级利益集团十分焦虑,此后他们某种程度上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变成了民主与专制竞争的话语体系。一旦进入这个话语体系就掉进了他们的陷阱。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对方讲资产阶级人权,我们可以讲社会主义人权、马克思主义人权,只有在主导话语逻辑上树立自己的立场定位,才能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

对于学科自身发展来说,构建中国自主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体系至关重要。孔丹理事长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研究体系成为关系到国家治理和中国学派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国的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从业者也亟需凝聚共识,共同参与到这一研究体系的构建中来。 

一直以来,西方新闻学话语对中国新闻学建设产生了广泛、持久、深刻的影响,而当前新闻学面对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条件发生显著变化,而中国新闻学要具备学科发展的长远视野,超越西方新闻学的局限。在“新闻传播学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思考”课程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表示,过去4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断地把西方的工具放进工具箱,这个工具箱看起来是饱满的,但是很多理论却是分散、凌乱、无秩序、不成体系的。

张涛甫指出,我们拥有充满矛盾的知识,一方面,我们没法给这些知识一个秩序,这种逻辑的不自洽使得我们出现了认知失调,经常在知识界的内部自己跟自己做斗争。所以需要给新闻传播学整理一个自洽的秩序。

另一方面是知识的无序,知识理论与中国实际的脱节。过去中国努力把西方的新闻理论知识移植到中国来,但这种趋于进化的理论移植与中国问题缺乏根本性的关联,在西方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进入中国语境就沦为空洞的学术修辞,我们称作在内核里面兜圈子,没有产生与中国社会大转型中新闻传播革命相匹配的理论。张涛甫指出,这不仅导致话语体系的懒散,也难以形成大逻辑上的有机建构,更谈不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理论。我们要从知识、价值、规则三个层面去努力,建立中国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

 对于中国新闻学如何建设,孔丹理事长也给出了建议。中国特色新闻学首先要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聚焦中国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基于中国视角,在全球视野下对人类新闻活动规律展开学理性探讨。   

孔丹表示,与西方新闻学相比,中国特色新闻学为人类新闻活动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开辟了“另一种道路”。它表现出的特有内涵包括:人民性的新闻立场,有机性的新闻参与,正向性的新闻效果,伦理性的新闻技术,人文性的新闻文化。这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与新闻实践,也来源于建立更加公正、民主、自由以及更加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需求。对于当代世界而言,要推动建立文化多样性的现代化,而不是文化单一性的现代化。“中国特色新闻学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林从新闻传播学学风建设的角度深入讨论了“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的内涵与要求。立足中国土,要紧密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走进新闻一线的火热实践;回到马克思,要读原著悟原理,克服形式主义的学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既要讲清专业层面的理论、原则,也要把整体的科学理论体系传授给年轻一代。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从实践的角度指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诞生完全从实践中来,要立足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实践转向的研究路径,在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教授指出,国际传播目前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卡脖子领域,尤其是基础理论和历史研究非常薄弱。他由全球史的视野出发,从“世界的连接方式”的角度重新理解传播。王维佳认为,人员、物品、信息通过一系列的通路相互交换、传输构成网络,涉及技术、标准、创新、资本、文化想象、国家体系、战争与和平等重要问题。网络跨越了各种流动性边界,影响着个体、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进而决定着世界的样貌。全球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是世界权力体系的镜像。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是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是传播学研究的蓝海。观念之网、制度之网、物流之网、信息之网和文化之网,是打开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切口。

破除西方新闻观迷思,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研讨班上,多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意义、内涵,以及当前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赵月枝表示,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难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新闻观拉锯式的博弈。长期以来我们受到西方新闻观念的影响,当前要重新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对这样的理念思想进行清理。这需要我们从理论逻辑上破除“三个半”迷思,建立起对中国特色新闻制度“看山还是山”的制度自信。一是从经济逻辑破除资本主义的媒体自由市场迷思,二是从政治逻辑破除美国新闻自由和国家角色迷思,三是从专业逻辑破除新闻专业主义和“看门狗”迷思,“半”是从抗争逻辑破除“白左”的反权力迷思。

赵月枝表示,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盈利为目的的传播制度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然而然”地边缘化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结构性倾向,因而要警惕市场自由主义甚至市场民粹主义把“受众商品”转换为政治含义上的“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闻与新闻观”为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当前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表示,目前存在几种比较典型的影响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观。第一是信息时代要信息共享、不讲政治的信息论;第二是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专业论;第三是社会公器论和无冕之王;第四是等级的自由论等。李彬认为,当前流行的种种新闻观让人担心,需要予以纠正。

     李彬指出,马克思区分了两种新闻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而是否实事求是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是根据事实描写事实,不做任何曲解和增减,而唯心史观则是根据希望、想象和设想来描写事实。美国部分新闻记者根据个人感知来描写事实的特点就比较鲜明且由来已久,例如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跟着宣传鼓噪,声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这个武器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构陷出来的。

李彬认为,中华文化本身特别注重实事求是,这样一种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度契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观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实事求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于192512月主持创办《政治周报》时就曾指出,“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周恩来有一句话也很精辟:“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李彬指出,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随意挑选地看问题。正因如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是一以贯之地,从总体上、本质上、发展趋势上认识问题,而不仅仅是表象上。只有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相统一,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秉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俊忠教授以《何谓“人民”——历史的视角》为题进行了授课。人民并非天然的存在物。在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生成、塑造出来的崭新社会政治主体。

徐俊忠认为,“人民”在中国的出场并成为一个重要范畴,是应对近代中国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的产物。关于何谓人民的问题,大致有两个基本认识。第一,从实际性存在而言,人民并非一个同质性的存在。它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等。这意味着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二,人民的本质性内涵可概括为国家主权参与者和国家主权认同者的统一。其中国家主权参与者的资格体现,一般以公民资格的获得为标志。国家主权认同者则体现在国民行为对于国家根本利益与价值取向上的正向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人民”的本质性内容。

    李彬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分析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新闻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党性和人民性是一对一、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现代意义的先进政党的党性,就没有人民性以及人民性的主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性,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崇高理想、伟大真理,才召唤起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才有了人民。

李彬认为,新闻观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就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理念从延安时期就形成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并一以贯之。不同于旧中国或美西方的文人办报和资本办报,共产党创办的报纸是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在中国土壤上,报纸绝不会成为独立的、自行其是的存在,必须是整个社会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这篇经典文献中做了精辟的论述,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我们党和人民的两个百年大业就像有机高效运转的大机器,而新闻工作者只是中间的一个齿轮和螺丝钉,所以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也重申这一点,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王润泽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一直坚持人民性原则、群众路线原则。党的群众路线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重点,有着基本的线性轨迹,即教育、鼓动群众、反映群众生活和心声、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的过程。我们的新闻工作也要向群众学习,学习群众的表达和语言,反映群众的问题。中国新闻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属性是沟通,我们的报纸就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我们文化的特点、社会结构的特点,也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

   (编辑  杨利红)



* 孙颖妮,《财经》杂志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记者。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