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理论衔接和实践方案

王孟 来源: 2021.06.16 14:35: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经过脱贫攻坚战的艰苦奋斗,20212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又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新征程。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开启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时间上前后衔接、空间上相互重合。一方面,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将进入巩固拓展成果期;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与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在“三农”工作上的总抓手,开始进入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

在此背景下,科学研究并统筹谋划两大战略的衔接问题,既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消除相对贫困,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需要系统梳理脱贫攻坚的理论逻辑、总结提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经验,厘清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清晰的衔接路径,叠加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使两者互为支撑、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方能补齐小康社会的贫困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衔接

反贫困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消除贫困、消除饥饿是重要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减贫方案。脱贫攻坚是基于我国贫困治理的伟大实践,它将扶贫和脱贫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贫困治理的新措施,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指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以来就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部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做好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内容,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立场,全面回答了为了谁的基本问题,把人民利益作为高于一切的价值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至高无上的人民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攻坚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②]无论是在极端艰苦的革命时期、一穷二白的建设时期,还是在全面推进改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并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消除贫困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各个维度,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可以消灭贫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统筹安排各方资源、整体推进减贫脱贫,变大水漫灌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贫困问题,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我国全面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向人民兑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依靠农民发展产业,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三农发展。二是乡村振兴战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要。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共享,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时空一致性

第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连续性。从201511月起,中央多次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文件,根据中央总体部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时间序列上既有先后又有重叠。2018-2020年是两大战略的协同实施阶段,时间上的连续确保了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时间上的交叉保证了在叠加期内战略目标的高度一致。   

第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继起性。脱贫攻坚是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有的放矢,精准解决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制度、手段、环境等方面入手,着眼于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通过教育培训增加就业技能、以生态保护改善生存条件、提供基本权利保障等多个维度,共同目标是有效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发展和贫困乡村整体发展。[④]相比之下,脱贫攻坚战略更着眼于短期目标,使贫困地区群众迅速摆脱贫困,乡村振兴则是在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后,更加注重长远发展,更加关注农村美丽、农民幸福、农业安全。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梯级跃升。二者在时间上错位交叉,2015-2020年是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跨度。2018-2022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实施阶段,中期至2035年、远期至2050年。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中涵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消除相对贫困的内容,更加侧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是从消除绝对贫困到消除相对贫困,实现的是由贫困到小康的跨越;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持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级,二者在战略上形成层级跃迁、梯次晋升的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体推进的“元阳实践”

云南省元阳县以产业扶贫不断强化核心动力,实施消费扶贫有效对接消费市场,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元阳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20516日,元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10月,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通过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元阳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提供了元阳实践

基于资源禀赋,打造可以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片

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而产业选择应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要素比较优势。元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重点打造红米产业。

一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专门设立红米产业扶贫循环使用基金,制定循环基金使用办法,研究制定了产业扶持发展专户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循环可持续的帮扶机制,以无息方式扶持粮食购销公司用于收购元阳县境内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不得少于50%)生产的红米稻谷等农产品的货款支付。

二是积极探索发展红米种植基地,稳定红米产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每年春耕时向农户发放红米稻种,秋收时以保底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红米,以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红米水稻,辐射带动全县红米产业产值超过2亿元。

三是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联结模式,推广合作社二次返利机制,每半年决算一次。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是加强宣传,塑造品牌。元阳梯田红米作为耕种在千年哈尼梯田中的传统稻种,基因品质历经千年而不变,营养成分高,重点打造可以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打响元阳品牌。

基于生命共同体逻辑,构建 稻鱼鸭种养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⑤]的论断,明确提出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元阳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科技先行开展稻鱼鸭共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提升。

稻鱼鸭种养是元阳当地农户的一种传统种养模式,是千年哈尼梯田传统农耕智慧的结晶。通过鱼、鸭子的游动、采食和代谢活动,可以抑制杂草生长,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肥,有利于水稻生长,也保证了鱼和鸭的生态品质。水稻、鱼、鸭子三者之间互惠共生,使传统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梯田鱼及泥鳅、梯田鸭及鸭蛋的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时不到20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8000元,实现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目标,破解了哈尼梯田耕种无法脱贫增收的历史难题。让千年哈尼梯田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致富田,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赢。

基于中央定点帮扶,构建社会帮扶大格局

1992年开始,中信集团定点帮扶元阳县,持续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内容和成效。(与前处重复,故删去)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信集团定点扶贫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要在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为元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擘画未来。

一是产业扶贫构筑扶贫脱贫核心动力。中信集团与元阳县优势互补,持续发挥资金、创新优势,整合当地产业资源,着力推动形成户有项目覆盖,村有扶贫基地,乡有产业龙头的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大格局,统筹发展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利用产业资源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例如,中信集团充分挖掘元阳特色资源,建立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集团品牌优势,成功引进锦绣星野酒店参与元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建立民族刺绣发展合作机制,促进增收的同时,弘扬民族刺绣文化。在红河谷干热河谷地区帮扶发展芒果、柑橘、冬早蔬菜、肉牛等种养殖产业,打造水果种植基地,深入开展元品入京工程,通过网络直播、集中采购、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力,不断拓展元阳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智力扶贫筑牢脱贫攻坚保障。大力助推教育扶贫,持续完善教育硬件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设立中信奖助学金,奖励优秀师生、资助困难学生,保障困难家庭学生学业。深入推进技能培训,提升困难群众劳动素质与业务技能,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民生。中信集团不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入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生产道路建设等破解群众交通出行瓶颈;通过输电线路铺设、通信设施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痛点堵点,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设施保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启示

厘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理论逻辑,总结实践经验和做法,对于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政治保证

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领导,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脱贫攻坚工作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试金石,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勤于实干,把脱贫攻坚工作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把在艰苦地区的工作经验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实践,激励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大展身手。

(二)坚持精准方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策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就已经开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贵在精准,胜在精准。乡村振兴工作同样要坚持精准策略,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问题,精准识别,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聚焦农村乡风文明改善和人居环境提升,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发展适宜的乡村产业稳定收入。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才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才能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三)坚持凝聚和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强大的动员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无论是中央定点帮扶还是东西部协作,要调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脱贫攻坚,并接续到乡村振兴中,确保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的持续。同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挂包帮”责任人,深入到农村,“结亲戚、挂包帮”,伸出援手、出谋划策,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具体困难。在与农户的“挂包帮”过程中,密切了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了党群感情,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课堂,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四)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也是共产党人的执政之基。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就是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来摆脱贫困。扶贫要扶智扶志,乡村振兴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树立发展意识、提高创业致富的真本领,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农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形成摆脱思想意识“贫困”的强大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战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编辑  宋斌斌)

 



 

* 王孟,中信集团派驻元阳县政府副县长(挂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第8页。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20页。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 51 页。

[]朱启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9月

总期号:304期

2024年08月刊

总期号:303期

2024年06月刊

总期号:3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