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经济金融化必将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动荡

邢文增 来源:《红旗文稿》 2015.10.25 19:08:17
20世纪末以来世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廷债务危机等,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8年始于美国并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进而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思。

20世纪末以来世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廷债务危机等,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8年始于美国并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进而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思。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遏制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扭转经济金融化的趋势。然而,这些举措效果有限,经济金融化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

一、经济金融化诱发资本主义经济动荡

经济金融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导致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体经济、诱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1.经济金融化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随之大幅下滑。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利润率只有4.2%,非金融企业部门的税后利润率更是由1966年的9%急剧降至1982年的3%。为解决经济停滞和产能过剩、阻止利润率进一步下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经济金融化的新路径,试图通过积极发展金融部门来吸收大量剩余资本,并借助资产升值的财富效应间接刺激需求。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思潮促使各国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追逐最大利润。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更是实现了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商业银行开始大规模从事投资银行的活动。在国际上,通过迫使发展中国家放松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管制,金融资本得以在全球迅猛扩张。经济金融化也由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2. 经济金融化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化首先表现为金融资产的规模空前增大。2007年,全球金融体系内的商业银行资产余额、未偿债券余额和股票市值达230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21倍。其次,金融资本日益虚拟化。2007年,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额达到3.2万亿美元,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高达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81倍。第三,金融业利润迅速增加。如美国金融业利润占国内总利润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0%剧增至2002年的45%。第四,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即非金融企业中金融资产及其创造的利润明显上升。以美国的通用电气为例,2002年通用电气属下的GE金融公司总资产近5000亿美元,该年度收入545亿美元,占通用电气总收入的41%,净利润36亿美元,对通用电气的利润贡献超过了40%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实体经济日益萎缩,无法支撑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金融化导致收入差距拉大,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引发经济危机。

二、金融改革未能遏制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态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金融化成为各界批判的焦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教授就指出,“金融无监管是走向灾难的药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雷格·罗伯茨更是断言缺乏监管的金融业或将导致西方文明毁灭。针对这一现状,西方政府推出了若干金融改革举措,力图遏制经济金融化的态势,以便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石。

1.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改革举措。为遏制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西方国家纷纷把加大对金融资本的监管作为改革重点,以求改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现状。

一是制定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从法律上提供支持和依据。美国于2010721日签署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高管薪酬、风险交易、衍生品、消费信贷等设定了新规则。欧盟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德拉鲁西埃报告》和《欧洲金融监管方案》。英国制定了《2010年金融服务法》和《2012金融服务法》,将“金融稳定目标”新增为金融服务局的法定目标之一。日本在《金融商品销售法》、《金融商品交易法》中增加了有关消费者保护条款。德国制定了针对虚拟经济的《金融市场稳定法》。

二是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建立新的监管协调机制以防范和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着手解决金融机构“大到不能倒”的问题,主要负责检查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方式从分业分散监管向统一集中监管转变;授权美联储对规模最大且结构最复杂的美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英国确立了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并在英格兰银行下设金融政策委员会和审慎监管局,分别承担对英国宏观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和微观审慎管理的责任,以消除或减少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的能力。欧盟设立了宏观审慎的欧洲金融风险委员会,主要用于评估金融风险和预防金融危机。

三是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金融危机发生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及时性和可信性备受质疑。为改变这一现状,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在证券交易委员会中创建一个信用评级办公室,拥有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和处罚的权利。对国家认可的信用评级组织至少每年要检查一次并公布结果。同时要求这些评级组织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是对金融企业高管的薪酬进行限制。欧盟从2012年起严格限制欧洲银行业高管的奖金数额,并为银行设定新的资本金要求,以遏制过度冒险行为。根据新规定,欧洲银行必须将现金红利的比例限制在红利总额的30%以内,数额特别巨大的则限制在20%以内。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所有上市企业都必须执行每三年至少一次的“股东决定薪酬”投票,对高管薪酬及其机制进行表决。同时,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接受政府援助的企业高管现金薪酬不得超过50万美元,额外薪酬必须以限制性股票的形式发放,而且要等公司归还政府注资后方可授予。

2.金融改革效果有限,经济金融化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隐患。危机后的金融改革尽管从多方面加强了监管,但效果并不明显,相反,西方政府对金融垄断资本的救助使其顺利度过危机,金融化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重要特征。

首先,金融资本总量和金融业利润再创新高。根据美国数据追踪和研究企业SNL金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为403.6亿美元,2014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为402.4亿美元,分别达到了至少23年以来利润纪录的前两位,且金融业的利润远远超过制造业,占到美国企业部门利润的40%以上。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危机后,尽管场内衍生品交易有所缩减,场外衍生品交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G10和瑞士等11个国家的主要银行和交易商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场外衍生品未平仓合约名义价值从1998年的80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底的633万亿美元,增长了约8倍。场外衍生品合约市场总值则从1998年的3.2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底的24.7万亿美元,增长了7.7倍。由于场外市场的规模远大于场内市场的规模,如2012年末场外衍生品未平仓合约名义价值是交易所场内交易的12倍左右,因此,监管政策并未使金融衍生品交易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影子银行业务增长迅猛。20国集团下属国际金融稳定局(FSB)发布的2013年统计报告指出,全球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从2002年的26万亿美元,急速扩张到2007年的62万亿美元。虽然2008年之后业务有所下降,但新的金融监管政策导致许多衍生品业务从商业银行流向影子银行,2011年,业务规模迅速恢复增长到67万亿美元,2013年剧增到超过7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影子银行资产在2011年高达23万亿美元,雄踞各国非银行信用资产之首。

第四,金融资本的垄断有增无减。2012年,仅摩根大通、高盛与花旗银行3家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业务的净利润就占到了全球投资银行业的1/32013年,美国最大的6家银行拥有美国金融系统67%的资产,其资产总量比2008年增加了37%

三、经济金融化必将在未来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动荡

资本主义发展史已经证明经济过度金融化必然引发经济危机,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劫贫济富”的政策下,经济金融化现象更为严重,这不仅将进一步加剧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也将加剧资本主义积累的危机和全球的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经济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将不可避免。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脱节仍然严重。经济金融化空前强化了金融资本的力量,加剧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心化现象严重。为扭转这一局面,欧美纷纷出台了推动再工业化的系列计划和法案。

然而,与金融资本在危机后迅速恢复并得以发展的情况相反,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在实体经济领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制造业乃至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的目标远未实现。首先,从制造业在GDP产值中的比重来看,欧洲多国只是止住了急剧下降的趋势,并未出现明显的回升,即使再工业化取得较好效果的美国也提升有限。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制造业在GDP产值中的比重为11.92%2010年后,在美国多项鼓励制造业回流政策的作用下,该比重仅稍有增加,2010年至2013年分别为12.23%12.38%12.52%12.38%,增幅并不明显。其次,再工业化未能有效提高就业率。欧元区2014年的失业率超过了11%,其中,意大利年轻人失业率近40%,西班牙失业率高达47%左右。美国制造业尽管增加了近90万个就业岗位,但却远少于20002009年间制造业流失的6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劳动参与率仍处在较低水平。20159月,美国劳动参与率仅为62.4%,创38年最低值。第三,本轮再工业化重点发展的行业对各国制造业的需求拉动效应有限,更难以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美国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行业为例,目前,油气密集型产业在美国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更是只有1.2%,难以形成对整个经济的强烈拉动作用。

2.金融化为引发大规模甚至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20世纪末期以来,金融危机时常发生并迅速扩散,与金融资本的灵活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等密切相关。经济的金融化为危机的产生和扩散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一是投机性资本为牟取暴利,往往利用其庞大资金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进行冲击,使其陷入金融和经济动荡。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都可以看到投机资本的影子。二是金融资本会加剧危机的国际传导和扩散。最明显的例证是,在本次危机中,国际评级机构和投机者的逐利投机行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第三,在金融化和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会造成金融恐慌迅速传播,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端于泰国,并迅速传染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其后又冲击了俄罗斯,并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到了拉丁美洲。

3.金融化加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更易引发全面的社会危机。金融化在加强资本力量的同时,也丰富了资本追求和压榨剩余价值的手段和方式,各种金融创新工具成为新的剥削手段,致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2008年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已经掀起了新的高潮,欧美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和社会运动此起彼伏。随着危机的蔓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反动属性越来越清晰,因而在工人运动中政治诉求逐渐显现,出现了“终结资本主义制度”等口号。同时,在这一阶段,工人运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联合,如20121114,欧洲工会联盟在欧洲20多个国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欧洲团结行动日”示威游行, 201551日,意大利、韩国等多个国家同时爆发了以“抗击资本主义”为名义的示威游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加剧,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和压榨也将进一步加强,资产阶级所面临的反抗将日益增强,资本主义国家在未来也必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全面的社会危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