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兰州高校患癌教师被开除事件”舆情分析

源清智库 来源:《经济导刊》2016年10期 2016.10.28 18:42:35

2014年6月,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女教师刘伶利被查出癌症,2015年1月博文学院拒绝为刘伶利继续购买医保,并以“旷工”为由将其开除。2015年3月,刘伶利向法院提出上诉,榆中县人民法院判决博文学院开除决定无效,双方恢复劳动关系,但直至刘伶利去世,博文学院始终未履行判决。

2016年8月14日,刘伶利因癌症并发心脏病去世,8月18日,中青在线发布此事件报道《大学癌症女教师被开除事件调查:学校冷漠对待》,引发舆论关注。

舆情走势

源清智库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8月18日至2016年9月5日,共有涉及此事件的媒体报道3555篇(包括媒体转载),微博14838条(不包含评论)、论坛主帖1355条,含其他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舆情走势如图1)

图1“患癌教师被开除事件”舆情走势图

从舆情走势图可以看出,媒体报道与网络关注之间存在错峰。8月18日中青在线曝光事件后,网络关注度较高,但媒体报道寥寥,到8月22日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校方做出舆情应对后,媒体报道量才逐渐走高。

舆情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事件曝光引发网民热议,主流媒体关注度不高。

8月15日,微信公众号“斗瘤”发表文章《在兰州一所大学教英语的她,在患癌后就被开除了》,讲述了刘伶利患癌后被学校开除的遭遇,在微信朋友圈平台小范围流传。

8月18日,中青在线发表调查性报道《大学癌症女教师被开除事件调查:学校冷漠对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同日登上微博热搜。随后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等门户网站以《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学校领导:别给我哭,见多了》为题对此报道进行转发,但媒体报道总量较少。

8月20日,微信腾讯新闻头条推送《32岁大学女教师患癌后遭校方开除 现已离世》。同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对该事件的记者调查,博文学院接受采访时称患癌教师当时的请假证明上写着盆腔炎,并表示校方曾想补偿,但这被教师家属否认。博文学院随后发表声明称,兰州交通大学已派工作组调查。

第二阶段:媒体跟进报道校方善后举措。

8月22日,博文学院表示补偿刘伶利72000元的工资及丧葬抚恤费,同时恢复与刘伶利的劳动关系,对人事处长江雪芸做出停职检查处理。此举引发网络舆论反弹,网民纷纷质疑博文学院赔偿过少,“缺乏诚意”。刘伶利家属则要求博文学院院长陈玲公开道歉。

8月22日晚11点,博文学院在官网发布公开道歉信。8月23日,院方领导到刘伶利家中向其父母道歉,承诺赔偿50万元,双方达成和解。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在内的大量媒体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报道,但社交媒体网民反响不大。

第三阶段:博文学院遭起底,引发民办教育大讨论。

8月23日,澎湃新闻调查发现,“患病后被博文学院开除的教职工并非只有刘伶利一人。2015年1月,博文学院身患肝血管瘤的女教师许诺(化名)也被校方开除,理由是‘考核不合格’”。

8月19日,光明网时评《开除患癌教师的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和青年力网报道《开除患癌女教师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董事长陈玲是何方神圣?》对博文学院和陈玲进行了起底。

8月24日,澎湃发表《起底兰州交大博文学院院长陈玲》,称陈玲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研究员、访问学者”身份均为造假,其荣誉称号存在大量水分,并且拥有学院院长和房地产商的双重身份。8月25日,陈玲带着30多名下属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否认其学位及荣誉称号造假,称媒体曝光前自己并不知道刘伶利患癌,再次引发网友对其“撇清责任”的抨击。9月1日,甘肃省教育厅发布消息,要求民办院校董事长和院长必须分设,学校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9月2日,该网再次发表调查文章《陈玲再调查|博文学院首任院长郝天魁:校名是陈玲算命算来的》,援引博文学院首任院长郝天魁的话称“陈玲文化水平不高”,“创办博文学院只是为了赚钱”。

进入9月后,陈玲涉嫌“学位造假”以及博文学院的民办性质成为舆论焦点。一时间,民办教育、独立学院的沉疴痼疾引发大量讨论。

舆情议题分析

此事件曝光之初,网络舆情以谴责博文学院没有“师德人性”、同情刘伶利老师为主,随着博文学院和院长的背景曝光,教育市场化、民办高校、社会保障机制等问题成为讨论的聚焦点。

批判高校缺乏人文精神

此事件曝光之初,指责高校冷漠、缺乏人文精神的声音占据舆论主流。《新京报》8月20日发表评论《高校岂能对患癌教师“落井下石”》,指责“被视作人文精神高地的高校”作恶,并将此事件与深圳港中大向未录取同学发出“未录取通知书”的做法相对比,称两高校境界判若天壤。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发表评论《开除患癌女教师的大学已被钉在耻辱柱上》,指责博文学院“成为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洼地,成为违法缺德的示范”,“让无数师生蒙羞,让中国教育蒙羞”。网友@jamescao2017说:“一个缺少人文关怀的土壤,一个唯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学校,……一万个刘伶利也不算稀奇!其实你我何尝不是下一个刘伶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舆情不仅是从道德上批判事件的主角博文学院,也将其等同于中国教育的典型,从而上升到对中国高校教育的质疑。然而,随着博文学院的独立学院办学背景被挖出,舆论议题迅速转移。

教育市场化问题

8月19日,光明网发表时评《开除患癌教师的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指出刘伶利所在的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系独立学院,其院长陈玲为房地产商,办学遵循的是“企业思维”而非教育规律,进而指出以“房地产大学”为代表的民办教育的公益性缺失问题。青年力网发表《开除患癌女教师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董事长陈玲是何方神圣?》,提出质疑,“如果陈玲、王吉祥2000年办房地产,2002年就办学校,如此迅速的转型是如何达成的?还是说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办学校来的,是谁在提供方便?”此后,网民和媒体开始注意到博文学院特殊的“民办教育”性质,讨论焦点开始从道德谴责转化为讨论教育市场化问题。

关于教育市场化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质疑独立学院的公私合作模式,主张民办高校须规范化。二是认为教育私有化是问题的根源,反对私有资本进入教育事业。察网发表评论《患癌女教师被开除或是私立教育体系中的应有之义》,认为“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看,将教育变成第二个房地产产业,制造教育泡沫,推高教育成本,掠夺全民储蓄,才符合资本的利益”,“这从长远的教育事业角度来看非常不利”。人民网甘肃频道发表评论《刘伶利与魏则西,两起悲剧说明了什么?——兼论中国不能走私有化邪路》,指出“刘伶利与魏则西的悲剧是教育、医疗产业化、私有化的恶果”,认为“教育和医疗事业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能完全市场化,更不能私有化,应该带有和保持一定的公益性”。

大多数网民对教育私有化、市场化持否定态度。微博网友@朱格物说:“现在知道老百姓为什么要共产了吗,搞资本主义私有化,就是这么血淋淋没人情的,共产是为了互助,为了抱团取暖,一方有难八方相助,走西方道路就是两极分化,一边朱门酒肉臭,一边路有冻死骨。”知乎网友@haodelik 评论:“天天有人鼓吹教育私有化,医疗私有化,国企私有化等。私有化就是这种下场了。还是社会主义好啊。”@joe 评论:“这就是赤裸裸的冷血的私有制的本来面目。会有几个善心的资本家,但是大部分的资本家都是利润第一。”

劳动者权益保障

高校教师刘伶利患癌后被解雇曝光后,引发舆论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

《新民周刊》发表评论《劳动者的尊严还要不要有》,称“刘伶利因‘大学教师’这个身份得到广泛关注,折射的却是工人或者企业员工今天的待遇。有些人办教育不过是办企业而已,叫学校、学院,都是私有企业,老板至高无上,高于情、理、法。”

律师@吴法天认为,“刘伶利事件凸显了我国劳动法在实践中的尴尬。事业单位或者企业肆意开除员工,现行法律对于劳动者本就微薄的保护也得不到落实。而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如果遭遇不公正的审判,可能连救济的渠道都没有”。@吴显庆教授 说,“患癌女教师刘伶利被开除,也说明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党委、工会完全没有起到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呼吁建立大病社会保障机制

尽管在开除刘伶利事件中,博文学院的做法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但也有意见认为用人单位不应为患重病的员工“兜底”。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女教师患癌遭开除:情理须有安身处》认为,“捍卫一位劳动者的尊严,一方面要用足法律手段,同时也不能忽视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患病“丢饭碗”咋维权 员工生病企业“养”一辈子?》提出,“医保应该有所改进,遇到一些特殊的疾病,除了医药费用可以报销之外,是不是可以考虑报销误工费呢?”大河网发表《我们和刘伶利之间只隔了一场疾病》评论,“从法律和市场逻辑来讲,企业确实没有长期包养身患重疾,同时又不能给自己创造价值的员工这一义务”,进而提出对于体制外的员工,公共政策是否能为其提供保障。

舆情研判

媒体选择性关注,花边新闻战胜重要议题

此事件的媒体关注度与同期的奥运会和某些热点事件相比,差距悬殊。8月6日-8月22日奥运会期间,共有奥运相关报道221000篇,微博930000条(不包含评论),论坛主帖13227条(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而同期某明星的花边新闻到9月5日共有相关媒体报道284000篇,微博751000条(不包含评论),论坛主帖13227条(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远高于患癌女教师事件,比肩奥运会热度。

图2奥运会、某明星离婚事件与患癌教师被开除事件舆情热度对比

 

相比之下,某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对“高校教师患癌被开除”这一与群众利益更密切相关的新闻显得过于冷淡和滞后。在事件曝光之初,没有及时跟进报道,而是在博文学院作出调查、道歉、赔偿等舆情应对后才大范围介入报道。第二,绝大多数媒体仅停留在陈述事件的层面上,未进一步深挖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教育体制问题,也未体现出明确的立场。

警惕教育产业过度市场化的苗头

刘伶利老师所在的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是兰州交大下属的“独立学院”,其运作模式为挂靠在公立高校,打着公立高校的名头招生,“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实际上往往由投资方独立运营。独立学院的投资方与名校合作办学,可以低价征得大量教学用地,获得优惠政策,但其教学管理实际上是以利润为目的。据博文学院第一任院长披露,博文学院的名字是董事长陈玲“算命”得来的,博文学院门前还曾有一块写着“平安富贵、财源广进”的石头,这也反映出博文学院所奉行的理念。教书育人的公益性,在投资逐利目标面前,究竟还有多少位置?。

刘伶利老师的悲剧是一个个案,但它预演了教育产业过度市场化的严重后果。它导致教育机构蜕变为私人资本谋求价值增殖的手段。在博文学院企业家主持人的眼中,学院的学生是顾客,教师是服务顾客的雇工。从私人资本盈利的视角看待博文学院开除刘伶利老师事件,那么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

用资本增殖的逻辑来改造教育行业,其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教育被公认为准公共物品,直接关系一国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教育还是促使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和贫富分化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行业的市场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政府支出和补贴,以及各类公益性资金支持成为保证教育行业公益性的重要支撑。教育产业的过度市场化,让私人资本以“利润至上”原则改造教育活动,其结果必然是基础性教育产品的供给不足和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不利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加剧社会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改善

刘伶利老师的悲剧由于其特殊的高校教师身份才得到关注,实际上,在私有制企业中,开除患重病员工是十分常见的。大量网友在评论刘伶利事件时认为,如果刘伶利任职于公立高校,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一认知的反面恰恰是一个更广泛且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践社会主义原则,以保障企业中的普通劳动者的权益。

部分媒体评论认为,“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有财力对所有病患完全兜底,保障企业合法的用人自主权,才能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这些观点认为,为员工病患兜底的不应是企业,而应是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财政应是社保体系的重要支柱。

但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还没有能力支撑“完全兜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患病员工的不幸遭遇很容易引发全社会对安全感的担忧。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他们与刘伶利和魏延政的距离只有一场大病,并且生存压力的增大和工作的紧张使得大病年轻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微博网友@宝贝凤故事 的评论反映了网民的心声:“太寒心了。这就是现实,哪来的组织的温暖?哪来的人间温暖?这样的社会正常吗?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人们哪来的安全感、幸福感?”

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人看来,办法只能是更快地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得更大,以此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能力。这种意见暗含着所谓的经济学“涓滴效应”,即“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会由富人惠及穷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工薪阶层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假设。但现实状况恰恰相反。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至今无法实现全民健保,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背后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否改革和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够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利益分配机制。

刘伶利和魏延政事件敲响的是劳动者社保权益的警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配机制的警钟。市场经济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它无法自动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我们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市场经济中劳动者收入的份额,扩大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者的社保权益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病有所医,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编辑 王生升)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4年01期

总期号:296期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