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舆情分析

源清智库 来源:《经济导刊》2014年07期 2014.07.24 15:53:42
2013年6月1日以来的一年,围绕葛兰素史克行贿案,舆论场出现了分化:一种声音支持政府的起诉,谴责跨国公司的此类行为,认为应该掀起更猛烈的反腐之风;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葛兰素史克是“南橘北枳”,真正该为此事负责的是政府和体制。在舆论阵营分化的背后,凸显出权力系统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分化与分裂。

514日,官方披露,历经10个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嫌行贿等案件侦查终结,日前被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2013628日长沙警方最先爆出葛兰素史克受贿案,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详细披露葛兰素史克的行贿案情,再到今年正式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舆论场并非一致性地声讨行贿者和受贿者,反而出现了分化,部分媒体和网络公知将议题牵引至所谓“体制问题”和“天朝土壤”,对中国的医药生态和医药制度、及外企在中国的生存环境进行不实评述,从中折射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

舆论议题分析

根据社会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X-GOT)的统计,从201361日至2014527日,共有涉及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涉嫌行贿案的相关新闻258000篇(含新闻网站转载),论坛主帖94660则,博客文章18940篇,微博主帖近30万条(不含其它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累计参与讨论网民达40万人次。

课题组利用舆情软件对舆论议题予以梳理和聚类,如图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1 舆论议题分布图

第一类,葛兰素史克涉嫌行贿案进展的相关报道,此类议题约占总量三成。

2013628日,长沙警方官微“长沙警事”曝出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引发舆论关注。711日,公安部授权媒体权威发布《公安部:葛兰素史克(中国)部分高管在华行贿受贿被立案》,已对GSK部分高管涉嫌严重经济犯罪依法立案侦查,葛兰素史克涉嫌行贿案的媒体报道达到第一次高潮,典型如新华网的报道《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高管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中国经营网的报道《葛兰素史克员工或被拘 跨国药企成“惊弓之鸟” 》等。

2014514日,官方披露葛案侦查终结,引发舆论关注的第二次高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葛兰素史克涉商业贿赂案侦查终结已移送审查起诉》、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已移送检方起诉》,引发高频转载。

第二类,对医药反腐、医疗制度改革、医药行业潜规则、政府部门作为等内容的评论。包括媒体的评论文章,网民或者意见领袖的原创博文或者帖文,此类评论约占总量的三成。

对政府医疗反腐的支持。如新华网的评论文章,《葛兰素史克案释放了什么信号》认为,GSK案彰显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决心与能力,释放出中国向商业腐败等不正之风开战的信号,并对“替罪羊”说法进行辩驳:“去年葛兰素史克案刚刚曝出时,一些外媒曾抛出‘中国当局试图转移民众对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注意力’等荒唐言论,暗指中国将跨国公司当成了‘替罪羊’。如今真相大白,谬论不攻自破。”

意见领袖鲁宁的博文《“入乡随俗”论难为葛兰素史克开脱》认为,一些“奇谈怪论”如“入乡随俗”论、“中国医疗体制扭曲”论等均不能为葛兰素史克的劣迹开脱。税务监管部门、工商监管部门、药监部门和药价监管部门在葛案中集体渎职,要铲除包括GSK在内的在华跨国公司的种种见不得阳光的斑斑劣迹,最有效的第一步是把他们置于阳光下“暴晒”!

乌有日刊的帖文《葛兰素史克:中国买办经济的活标本》认为,该案体现了中国现代买办经济的核心:外资企业不给在华分公司核心技术,利润大头汇往外国母公司;“造不如买”、“市场换技术”成空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危及人民利益和民族产业;官商勾结。

意见领袖刘仰的文章全球医药行业“巨无霸”遭中国调查的背后指出,千万不要以为国外跨国公司、世界著名企业、几百年老字号等令人炫目的名头就一定不会采取贿赂等手段。那种在崇洋媚外思想影响下,以为只有中国坏,外国都是好的预设前提,将严重阻碍中国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对中国医疗体制的反思。十一届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周蓬安在博文《葛兰素史克成推进中国医改的“功臣”》中指出,“行贿门”揭穿了“皇帝的新衣”,让药企“回扣”的真相暴露出来。因此,葛兰素史克必将成为推进中国医疗改革的“功臣”。

再如网民克立兹鸠的博文《十问:GSK事件的十个为什么?》,作者针对葛案中的现象提出种种质疑,如“中国医药市场的贿赂潜规、虚高药价、利益黑洞靠‘冰山一角’的打击就能‘药到病除’?”。

对监管部门不作为的质疑与抨击。如网民@蓝天碧海166称,强烈谴责葛兰素史克欺诈中国百姓的行为,但究竟谁应对此负责?物价部门干什么去了?药监部门干什么去了?那些医院领导,医生为何如此胆大妄为,贪得无厌,公然接受贿赂?建议我国将葛兰素史克赶出中国并处以重罚!

第三类,聚焦葛兰素史克行贿术、GSK的相关回应。此类议题约占两成。

侦查终结的消息立即引爆舆论,价格的悬殊差异为GSK获取巨额利润,成为诸多媒体聚焦的议题。如《新京报》的报道《葛兰素史克捞金术起底:15元药品来华卖207元》传播最广泛,将GSK“招术”总结为“转移定价”和“黑金营销”:同一药品中国内地出厂价是韩国7倍,为让医生多开药,借“讲课费”行贿。报道引用GSK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的供述,直指GSK的这种做法不仅大幅提高进口药品价格、获取巨额利润,并将应当在中国境内产生的大部分利润留在境外,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GSK官网发布《葛兰素史克就中国调查的评论》,引述公司发言人的表述称,“今天我们与公安部进行了会面,期间他们向我们通报了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调查的进展。我们非常严肃对待这些指控”,云云。此外,华尔街日报等外媒528日报道,葛兰素史克周二(27日)表示,该公司因涉嫌商业行为刑事犯罪,目前被英国欺诈重案办公室(Serious Fraud Office)调查。

第四类,要求严惩受贿人,该议题约占一成左右。

与去年7月事发时一致,部分媒体坚持发出“严查受贿者”的呼声。《北京青年报》的文章《葛兰素史克贿赂案也要严查受贿人》直指,对受贿对象有意无意地顾忌和袒护,只会助长药品商贿“潜规则”大行其道。《经济参考报》的文章《葛兰素史克贿赂案不能到此结束》呼吁,国家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额和对象之多,不应该成为GSK贿赂案件查办过程中的侥幸者和漏网之鱼。此外,网络上的该类声音也较为普遍。

第五类, 其他,该议题约占一成左右。

20137月,乌有日刊的帖文,指出葛兰素史克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其在政界牵线人尤其值得舆论关注,据2005年《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旧报道,该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是李某。对此,李某发表声明,引发转载与网民热议。此后,观察者网曝出《“葛兰素史克”成敏感词?搜索引擎屏蔽部分搜索结果》,并配有相关截图,提出疑问“葛兰素史克到底触到了哪根‘红线’?”。

另外,也有少数媒体关注原研药的定价问题,如《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葛兰素史克7倍价差乌龙背后:外资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由“7倍价差”论所引发的关于跨国药企原研药高定价问题被再度热议,对此,医药行业协会分析人士指出“也许‘将错就错’,反而能顺利解决之前一直没有解决的原研药单独定价问题。”

舆论阵营分析:网络公知 VS.网络“自干五”

在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中,舆论出现明显的分化。一种声音支持政府的起诉,谴责跨国公司的此类行为,认为应该掀起更猛烈的反腐之风;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葛兰素史克是“南橘北枳”,真正该为此事负责的是政府和体制。此外,李某曾在葛兰素史克担任公共事务部总监一事曝出之后,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成为该事件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衍生话题。

1 舆论阵营分布

谴责葛兰素史克、支持彻查贿赂案的声音

@司马南在微博中写道,“曾几何时,盛传的神话是跨国公司行为规范,不屑于蝇营狗苟,不屑于鸡鸣狗盗,不屑于像中国土鳖公司那样行贿使钱。而事实如此打脸,葛案让人窥见跨国公司的卑鄙下流与能量巨大。葛案并非个别,多少名门之后为公司高管,多少高官与之眉来眼去,又有多少跨国公司已透浸中国正敲骨吸髓!”

@菏泽巨野县法院发表微博【揭开进口药价畸高之谜:巨额贿金转嫁中国患者和财政同受其害】,指出必须以坚决的态度和严厉的处罚来维护法律权威,否则等于是对腐败的变相激励。

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干部@老辣陈香表示,“希望‘葛兰素史克案’届时能全程公开直播审理,要铲除包括GSK(中国)在内的在华跨国公司的种种见不得阳光的斑斑劣迹,最有效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它们的斑斑劣迹置于阳光下曝晒!”

在此次事件中,不仅主流媒体、政府官员与进步学者,也有许多普通群众加入了支持彻查葛兰素史克贿赂案的行列。他们自称“自带干粮的五毛”,即“自干五”。“自干五”在网络上是清醒、理智、客观、中立的代名词。聚集在这个名号下的网民人数保持稳步增长,在此次事件中也可见一斑。

@阜外医院心外科杨贵博表示:“完全支持国家查处GSK,但是查处不应止步,请给民众一个交待:GSK是怎么定价的?是怎么被高价引入国内的?是怎么审批的?要不还会有接二连三的GSK来搅乱中国医药市场。”

@云岚leila表示:“GSK中国这事儿终于被送检待起诉了,以行贿手段损害中国患者利益和国家财政利益的性质变不了。该把所有利益链相关人员进行公布处理,所有相关企业的产品定价降30%。这样的话医药环境能干净三五载。”

@萨拉_Anita则指出:“GSK不是贿赂最多也不是唯一贿赂的,从被调查后,不少外企都开始整顿和重视合规,可见钻制度空子程度不一而已。另外应重新审视我国医药行业的监管和审批制度,调查权力过于集中的那部分人。”

抨击政府和体制问题的声音

部分公知依然利用任何机会,对所谓“体制”予以攻击。

@老徐时评发表微博:“葛兰素史克涉嫌商业贿赂案件持续发酵,医生找小姐都可以报销,曝光的医药行业黑幕触目惊心,从药监局到医院各级领导,哪一个环节都不干净。这些人赚取的高额利润,其实是饱受病痛折磨患者的血汗钱保命钱。医生本是白衣天使,现在却沦为欲望的奴隶、金钱的魔鬼,把病人当成待宰的羔羊。这一切都是谁之过?”隐隐指向医药体制问题。

@杨子评发表评论称,“并不是国人天生就容易贪污受贿,也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生来就是行贿者,葛兰素史克以及很多在华国际著名企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天朝土壤——制度才是造成好人变坏的根源”。

@罗崇敏也认为,葛兰素史克的行贿行为也是中国药企的普遍行为,是整个体制环境出了问题。“鱼死不鱼病,是塘染!

@急诊室故事称,“摆明了想把GSK赶出中国的节奏,不考虑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好像中国只有GSK在做那些事一样,GSK不这样做了,其他还不是照样” 。

@友悦表示:“葛兰素史克的药品定价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应该问责政府相关部门,假如事先不知国际价格说明不称职,假如明知高于国际价格仍然批准则应追查原因。至于该公司去贿赂医生和医院及相关专业协会属于派生问题,定价才是根本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调查葛兰素史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拿一家外企“开刀”,借以保护国企。如凯迪社区一篇名为《葛兰素史克事件的一句话总结》的贴文称,“打击外企,转嫁危机,以便于保护国企!手段谈不上高明,但非常有效!”对此,网民并不认可,如@卷猫猫醒了表示:“外资在国内犯法,不能管吗,不可以管吗,还当中国是殖民地呢?”

关于李某的争议

2013716日,乌有日刊发表文章,称据2005年《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旧报道,该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是李某,并指出“葛兰素史克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其在政界牵线人尤其值得舆论关注。”

此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韶管难友(账号已删除)、@二十九亩田等微博账号又进一步指证李某在北京市内拥有两处豪宅。

726日,李某在凯迪网络上发表声明,否认涉及葛兰素史克案及拥有豪宅等。

《新京报》支持李某辟谣,刊发评论《那些网络谣言和“阴谋论”是怎么来的》称 “某些人或机构也是谣言的推动者。在一些事件当中,他们先入为主,混淆视听,掩盖真相,嫁祸于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别有用心者利用一个新闻热点事件,散布谣言,干扰社会舆论对热点事件的共识,甚至将事件的处理政治化”。

对此,诗人@林岳芳批评《新京报》:“一家以制造新闻(谣言)在中国名闻遐迩的媒体,也会怒斥网络造谣者?”

20145月葛兰素史克案移送检察机关起诉之后,仍有不少网民对李某提出质疑。如@醉鬼说傻话:“虽然你曾声明‘于2009年已离开该公司’,但那不过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把戏!没有你的庇护关照,该外企何以如此贪婪嚣张?!”

@衷心拥护DZY则写道,“李某2007年底离开葛兰素史克,一年后的20091月葛兰素史克就开始大规模行贿”,“李某2007年底以前可是葛兰素史克公关部高管,公关部是干啥的,不用解释吧?”

由此可见,网络公知和网络“自干五”之间围绕葛兰素史克的斗争已经变成了揭露与维护某个权贵集团的斗争。某些占有优势资源的媒体试图通过设置议题、发动网络动员的方式来打造舆论、蒙蔽群众将越来越难以得逞。

境外舆论分析

作为一家总部在英国的大型全球企业,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案件也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西方媒体都在其中文网站上发表了评论,论调以为葛兰素史克辩护为主,指出中国对跨国企业的政策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宽容,力图“妖魔化”外企在华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也观察到了新一届领导对打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福布斯中文网发表《GSK行贿案:中国官方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文中辩称,“中国医疗系统已经不知不觉地孕育出了一个畸形的环境……不管怎么称呼它,我们所确认的一点在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经济寻租行为是由经济现实所迫,而非道德败坏所致”。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中国应在医疗行业“治本”》,称“中国打击腐败和企业不良行为的运动经常被指责专门针对外国人,而对国内违规行为视若不见”,并进一步提出,“如果他们希望根除违规行为,他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大企业身上,而要去解决医疗行业的一些缺陷。执法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必须消除不当行为的强大激励”。

同样出自《金融时报》的文章《中国通过GSK案发出的警告》认为,其实GSK的行为远不像其本土竞争对手或一些外国同行那么恶劣,但中国当局似乎将GSK作为典型来“杀鸡给猴看”,目的是遏制一些更为极端的腐败案例。这是中国官方针对在华外资企业做出了一个公开声明:中国对待他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的本届政府对腐败的容忍度要低得多。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14日引述专家的话称,指控葛兰素史克公司前中国区负责人的不寻常举动表明,中国为整顿药品市场以及为遏制普遍存在的腐败和贿赂行为而做的努力,会越来越多地把外国高管纳入政府的视线中。这件事也表明,中国不惮对外国高管施以重拳。

《财富》中文网的《葛兰素史克行贿丑闻继续发酵》提到,中国官方的调查称,商业贿赂贯穿了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整个运营,也大幅推高了其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成本。不过,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是否会起诉葛兰素史克中国区当时的负责人、英籍高管马克锐。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计划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来打击外国高管的腐败行为。

《环球时报》发表文章《外媒:中国医疗腐败 葛兰素史克或成为替罪羊》指出,自案发以来,葛兰素史克公司多次承认在中国的错误行为,但这显然并不妨碍外国媒体为其开脱。BBC驻上海记者14日撰写评论称,该案“肯定有部分政治原因”,“中国医疗行业充斥着腐败,低收入的医生、官员和当地药品供应链无一例外,葛兰素史克可能是替罪羊”。该记者还称,“外企是中国反腐行动中最容易被打击的目标,而选择一家英国公司更加诱人,考虑到中国对英国首相卡梅伦2012年会见达赖喇嘛的愤怒”,“如果中国不能举出更多证据,这将成为英国现代对华外交的一课”。

西方媒体的报道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中国不应因几篇负面报道而动摇,一定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维护自己的政策。

舆论阵营分化的背后

葛兰素史克案是外资企业在华不当商业竞争、与权势阶层勾结腐败的缩影。仅在医药领域,如强生、赛诺非、诺华、雅培、罗氏等,均被网络或媒体爆出存在类似的商业贿赂行径。

值得关注的是,已被高调立案侦查的葛兰素史克,在去年至今年的舆情发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如关键词被屏蔽、讨论被删帖、公知为之声援的现象,这不仅说明媒体阵营的分化和网络阵营的分化,也说明舆论阵营分化的背后,是权力系统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分化与分裂,这也导致了舆论场斗争的日益公开化、尖锐化、白热化。

GSK案件中,哪些媒体为中央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叫好?哪些网民积极支持反腐倡廉?又是哪些媒体故意将舆论导向为体制土壤的“病入膏肓”?哪些大V跳出来为所谓政府高官卷入案件辟谣喊冤?本舆情分析有力地勾勒出当前利益集团斗争的版图与格局。

随着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有关部门应当掀起新一轮的主动宣传战役,给舆论场一个尘埃落地、不容置疑的定论;同时,不仅“杀鸡儆猴”,在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惩治力度方面还要再出重拳,更好地凝聚民心,收获民意。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2期

总期号:295期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