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分享:

2017年“一号舆情”事件分析

——透过“红黄蓝事件” 反思社会类舆情的处理方式
源清智库 来源: 2018.02.09 13:54:18

 

2017年岁末,发生在北京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受到普遍关注,甚至在一些报告中被列为“一号舆情”。[1]

20171122日晚,北京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十余名幼儿家长向公安机关报警,称怀疑其子女在幼儿园受到侵害。当晚,有家长在社交媒体曝光此事,称其子女在幼儿园遭到扎针、喂药片、猥亵等,当即引发舆论热议。比同年118日发生在上海的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更加复杂,由此而起的谣言一度将矛头指向军方,并与后续的北京腾退违章建筑等事件形成“信息叠加”,风波持续日久。在军方发声辟谣,警方一再公布案情、厘清真相并行政拘留造谣者的情况下,本已渐趋下降的舆情反而呈现出新高,网上一片质疑之声。虽然事态在几天之后渐趋平静,但已严重冲击了十九大之后一片向好的社会氛围。

 

事件的舆情发展阶段

此次事件的舆情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事件爆出,“虐童”刺激公众神经

1122日晚,“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在社交媒体爆出,一些自称孩子家长的微博当即引起关注,被广泛转发。23日上午,新京报于11时发表《朝阳一红黄蓝幼儿园多名幼儿身上现针眼 警方介入调查》的报道,首次正式披露此事;随后,一些社会媒体和主流媒体随即发表报道和评论,媒体与社会公众的关注度迅速同步提高,扎针、喂药片、猥亵等虐童字眼刺激公众神经,相关与不相关的各类媒体紧跟“蹭热点”,将事件的外延扩大后滥发文章,迅速地造成舆情蔓延。

据统计,23日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超过500篇,总阅读数超过749万;24微信文章达到3000多篇,总阅读数超过1600万。“KidRun孩子快跑”“父母在线”“爸妈内参”等亲子教育类公众号,“摇滚客”“扒情局”等专业性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发表评论,“金融街侦探”“凤凰财经”等金融类公众号更是迅速发表多篇深度文章,呼吁加强幼童教育监管、控诉红黄蓝虐童事件多次发生,“救救孩子”“起底红黄蓝”瞬间成为舆论热词。23日下午,“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表《虐童事件再现,“幼有所育”的底线不容击穿》(《人民日报》24日刊登)的评论,称“孩子们的身心伤害、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几率,都不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应该在源头上予以整改”,“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们不能等’……”,该文被各大网络媒体迅速转载。

23日下午,微博上出现某些相关内容的网贴被删除的情况,网民的激动情绪被进一步点燃,微信公众号“大李吃西瓜”发表《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谁来保护我们的孩子》一文称:“今天下午微博有阵子在删除内容,信息传播很模糊,有谣言非常不堪入目,一些疑似家长群的截图到处发。越是删,其实越是怀疑,堵着大家接收信息的渠道,那只会把大家往小道消息上推”,“很多事情都是无声无息就结束的,我已经习惯了。但我这次真的想知道,‘爷爷叔叔医生’,你们是谁?”删贴成为此事件舆情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当晚18时,演员章子怡发表微博称“听说有三种颜色上不了热搜”,暗指“红黄蓝事件”。此条微博获得139万转发,27万评论,220万点赞,反响远超章子怡官微。网络帖子被删的现象使得此事件舆情进一步发酵,引发网民对红黄蓝“背后势力”的猜测,大量谣言和阴谋论观点由此而起。

第二阶段:谣言四起,“老虎团”成为舆论焦点

涉事的红黄蓝幼儿园系民办幼儿园,其母公司红黄蓝教育机构(RYB Education)于2017927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中国首家独立上市的学前教育企业。201611月,《瞭望东方周刊》发表了《独家起底“红黄蓝”:加盟制背后的圈钱圈人真相》一文,[2] 谈及红黄蓝教育机构作为民办幼儿园,以品牌加盟的模式急速扩张,向家长收取与其教学质量不相符的高价入托费,存在与计生系统和妇幼医院合作获取新生儿家长信息等不法行为。但媒体的批评和社会舆论并未影响到该机构在境外上市。此次虐童事件发生前后,大量起底红黄蓝幼儿园存在虐童事件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爆出其多有前科。有媒体称,“尽管红黄蓝是首家登陆纽交所的学前教育企业,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师资水平普遍偏低、教师流动性较大,服务质量容易出现事故。”就这样一家教育机构屡遭媒体批评却能在海外顺利上市,此时又发生微博删帖现象,由此引发了网民对红黄蓝背景的想象。在这种心理背景下,“红黄蓝股东系某领导人儿子”“驻京部队老虎团军官猥亵幼儿”等谣言四处流传,逐渐成为舆情新的关注点。

23日早951分,一个半年以上不曾发文,注册地为“海外美国”的新浪微博用户@Reginababy_lsy在其发表的图片帖文中称,“园长和她老公勾结部队群体猥亵……”内容不堪入目。在此后的两天此帖被大量转发。1124日早8时,微博用户@郭竞雄_mc1发表漫画影射军人猥亵幼童,央视主持人王某某与网球运动员李某于当日转发该漫画,推波助澜。同日,当地驻军“老虎团”政委冯俊峰接受记者采访,公开说明真相。25日,北京警方公布红黄蓝幼儿园调查结果,称已刑事拘留涉事幼儿园教师刘某某,并称“‘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系虚假信息,使用@Reginababy_lsy网名的造谣者刘某已被警方抓获,警方同时称“红黄蓝第一大股东系某领导人儿子”被证实纯属谣言,两名造谣者已被依法惩处。刘某也在26日凌晨200左右发出了道歉声明。但从那两天的舆情反应来看,网民对警方通报并不买账。当时,警方的调查结果通报主要针对谣言,没有正面回应虐童案的调查结果,也没有针对大家最关心的“猥亵”行为的真相做出正面回应,反而被网民认为是在回避,“虐童的抓了一个,造谣的抓了三个,欲盖弥彰”。

此次谣诼盛行的因素之一在于,“猥亵幼儿”等谣言有家长与孩子问答的视频打着“实锤”、“眼见为实”等口号在优酷等视频网站上屡屡传播。本来是很荒诞无稽的谣言,许多网民却相信家长与自己孩子谈“被猥亵”的对话视频不会有假,应了那句“有图有真相”的广告语,许多人选择相信这些视频,或者是半信半疑。因此尽管警方及时辟谣,说这些是无稽之谈,一些网民的质疑却越发坚决,舆情从对民办幼儿园的声讨转向对政府的不满和对“官商勾结”的猜测。

同时,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文章不断地在微博、微信中抛出,还有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北京腾退违章建筑与此事相连,以《“底层”和“中产”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题,讲“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落后就要挨打”,竭尽挑唆之能事。

几重的“信息叠加”造成网络舆情热度再度回升,在事发一周后出现了二次炒热的态势。

第三阶段:调查结果公布,政府部门公信力经受考验

1128日,朝阳区警方公布事件调查结果,称“教师刘某某因部分儿童不按时睡觉,采用缝衣针扎的方式进行‘管教’”,网传“群体猥亵幼童”、“喂食药片”、“‘爷爷医生、叔叔医生’……”系编造,而涉事班级监控的电脑硬盘因多次强制断电已经损坏。

主流媒体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集中报道,报道量出现新高,网络舆情随即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网民相信警方通报,将舆论矛头转向造谣者与网络舆情的不理性;另一部分舆论则质疑警方通报过于荒诞,理由是“多次强制断电”并不会导致硬盘损坏,父母编造孩子被猥亵的谣言太不可思议。

在此阶,“塔西佗陷阱”成为舆论热词。北京警方公布了红黄蓝事件的调查结果,但并未公布监控视频等有强说服力的证据,许多人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选择了质疑,而且越发不相信警方的说明。一些评论文章认为,这是政府部门公信力危机的体现,这与以往遇到大型的社会性舆情事件往往被动应付,主动权假手他人无力解脱或自证清白,只能等待事件的自然冷却,久而久之失信于民的后遗症不无关系。

第四阶段:幼儿园办学资质收紧,红黄蓝竟成最大赢家?

吊诡的是:虐童事件发生后,在海外上市的红黄蓝教育机构的股价经历了短暂的腰斩又大幅上涨,资本继续获利。1128日一篇微博在社交媒体中疯转:“红黄蓝股票,今天盘前大涨15%,我一点也不意外。……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件,没有拿掉红黄蓝的办学资质,就如红黄蓝CFO说的,作为一个孤立个别事件,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是发生了这种事之后,政府会收紧新的办学资质……这样幼儿园资质反而变得值钱,而红黄蓝手里有几百个资质,从商业上来说,这件事发生之后他们更值钱了。”

随后,网文《因为三原色,我的孩子没有学上了》等在网络流传,作者称其孩子所在幼儿园被勒令关门,“因为恶人作恶连好人也没有了饭碗”。有网民评论“完美诠释‘不许百姓点灯’”“很多事的结局都很意外”。至此,这个舆情事件在10天后逐步冷却,而网络舆论的矛头则完全地指向了政府部门。

源清智库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从20171122日至123日,关于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媒体报道共计5367篇(包括媒体转载),微博3858212条(不包含评论)。

 

                          舆情反思

同为虐童事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的关注热度和持续时间远远高于11月上旬发生在上海的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持续时间也超出一般舆情事件的发生规律,这不仅仅是由于红黄蓝事件中存在“性侵”“喂药”这样更为敏感的关键词,而且与首都北京政治中心的敏感度相关。由于北京的“中心”地位,红黄蓝事件的事态被迅速放大,相关的谣言和炒作在一日内就甚嚣尘上,而且持久不散。

对造谣者的执法力度应当到位

1130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已基本尘埃落定,一篇题为《这是一位参与红黄蓝事件调查民警发出的心声》的网文开始在微信号中流传,随后又被几个网站转载。他写道:“第一个,那位赵女士……这个事情要不是你那张嘴,局面何以发展到如此地步?”“第二个,那位被围着采访的男士……你回答得那么肯定,我就想让你再出来向媒体说明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三个,另一位采访时哭得稀里哗啦的女士,说老师有个长长的望远镜什么的,我就想问你一句,红黄蓝与你有几毛钱关系啊,你孩子是哪儿的啊,你在红黄蓝这事里瞎参()合什么啊,唯恐世界不乱啊?这篇网文也是“有图有真相”,“秒拍”中的人像清晰可见,只是加了马赛克而已。这些人在现场中的表现已经不是“打酱油的”和“吃瓜的群众”,再经线上传播,他们已经成为一些谣言的源头。

从不应讳言的劣根性讲,后两人如同鲁迅先生笔下阿Q被押送刑场时瞧热闹还要“叫好”的看客一样,反映出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小市民心态。但从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结果来看,难道他们就不该承担相应的行政与刑事责任吗?如果一次次地在事后处理从宽、淡化或不追究个人责任,那么就无法回避在以后遇到越来越严重的谣言攻势时,人们对不负责任地造谣生事已没有了道德束缚和法律敬畏之心而越加肆无忌惮。微博、微信、小视频等自媒体的普及,将那些以讹传讹的谣言不断地放大,蝴蝶效应、三人成虎将会成为常态,那样的舆情环境将是可怕的,需要从技术、法律、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治理,特别是执法力度到位。

新闻媒体应当认真核查信息源

上述篇文章还写道:“个别媒体,作为新闻工作者,你们的话都是金枝玉叶,分量有多重你们比谁都清楚,所以你们做出来的片子是不是应该把整个素材来源的前因后果都弄明白了再做啊?如果您在编辑的时候掐了某些内容,那原始的东西可就变了味道了,咱编片子的时候可不能带着个人色彩吧?否则这误导舆论的后果谁来承担?”从这个事件出现的两次高潮来看,不缺位的主动报道、评论、参与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但对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准确性、真假参半的信息源,首要的任务是澄清真相,是落实“五个W”的新闻基本要素,而不应该是义愤填膺的高调表态。

客观地讲,“扎针”“喂药”是否真实一时难以辨别,而“爷爷医生、叔叔医生……”等性侵信息出现的时候,稍微冷静思考和从常理出发,难道就不值得怀疑,不知道应该慎重处置吗?学者方刚说:“转天上午,我接了六个采访邀请,均果断拒绝。”这是一次“愚众制造了‘幼儿园集体性侵’的荒诞剧”。那些“愚众”是否也包含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内呢?虽然始作俑者另有其人,而遗憾的是一些主流媒体客观上也在推波助澜。当自媒体在微博、微信中当道,信息源多样的“后真相”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没有变,应该是追求真相的担当者,而不能陷入只有情绪没有真相的怪圈,被自媒体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社会类舆情的处理方式值得反思

社会类舆情多与民生问题有关,与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此次事件,以及后续的腾退违章建筑、天际线、河北供暖等哪一件不是社会类舆情呢?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一些不寻常事件最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切,引发舆论的个体事件也比较繁琐,查明事件真相需耗时耗力,事态发展极易被谣言和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和控制。而此类社会舆情长期积累,也会对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信力造成损害,败坏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类舆情是最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舆情类型。

                                     (编辑  杨利红)



[1] 201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研究报告》,201814日,中国网,作者章嘎。

[2] 201711月事件发生后,《瞭望东方周刊》微信重发此文。

热门话题

关注医改,没有健康哪有小康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医改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

查看更多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路在何方

2015年4月22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牵头,邀请行业内部分重点企业领导人和管理部门&...

查看更多

>

2023年11期

总期号:294期

2023年10期

总期号:293期

2023年09期

总期号:292期